开源架构并不新鲜,Sparc也开源,Power也开源,MIPS开源支持Android还让好些人激动了一把,但都是热闹了一阵以后就曲终人散了,然后几年以后再来一轮,媒体再炒一轮。其实我觉得这一次RISC-V也没什么不一样……

最近开源架构的话题又在国内火了,这次是RISC-V。

开源架构并不新鲜,Sparc也开源,Power也开源,MIPS开源支持Android还让好些人激动了一把,但都是热闹了一阵以后就曲终人散了,然后几年以后再来一轮,媒体再炒一轮。

其实我觉得这一次RISC-V也没什么不一样。

摆上茶水瓜子点心,给大家慢慢讲:首先所有推崇RISC-V的文章都在说RISC-V架构简单,功耗面积低,这其实跟以前夸MIPS没什么不同。在CPU设计里,指令集是其中最简单最基础的一部分,可以说,采用RISC架构的指令集都差不多,无非是在寄存器数目,分支跳转,数据存取等指令方面做一些取舍,达到某种平衡,满足某些特定需要。在学院派那儿PK的功耗面积,在工程派眼中离实用还远的很。做出一个demo和做出真正工程上能用的产品还隔着十万八千里,而工程上能用距离商业成功又隔了十万八千里。因为一个指令集就把某种架构夸上天实在没必要。

少年啊,心态要平稳,不要太浮躁。

开源架构受到追捧隐含的另一个意思是Arm等IP厂商授权太贵,所以总有人揭竿而起要革商业公司的命,用免费打败收费。这里面有两重误会,我一一道来:

第一个误会是指令集架构授权和CPU核的授权被刻意模糊了。

Arm的CPU核授权门槛其实很低,甚至有DesignStart你们可以了解一下,基本可以免费获取Cortex-M0和Cortex-M3,一些媒体文章动辄说Arm授权费要千万美金,钱真有那么好赚吗?Arm被孙正义收购的时候营收一年也就10多亿美金,这生意绝对说不上大。架构授权的客户都是财大气粗玩的起的主儿,如我大苹果、大高通、大三星等,初创公司完全有很多很便宜的选择,干嘛一上手就搞架构授权?刻意强调千万美金授权不能不说是有意误导。

第二个误会则是来自开源社区。

很多人说开源架构免费多好呀,但我要说从架构定义到CPU核实现这中间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一部分并不免费,不免费,不免费(重要的事情强调三遍)像SiFive等公司都是要收钱的,与Arm的CPU核授权并无多少区别。把开源解读为免费恐怕是一个中英文翻译中的误会。在开源社区的概念刚刚被引入的时候就有人把Free Software翻译为免费软件,但其实更准确的翻译是自由软件或开源软件,开源不等于免费,免费也不等于开源。开源指的是源代码公开,任何人可以免费获取自行编译或重新开发,只是要遵循相应的版权协议,像Linux遵循的是GPL协议,用GPL开源协议的代码重新开发的软件也必须开源。免费指的是软件不收钱,但是不一定开源。大名鼎鼎的Redhat Linux是开源的,但是也不影响Redhat公司靠服务费收钱。在开源架构社区也是一样,指令集是开源的,遵循BSD协议,各家开发的产品不是必须要开源回馈给社区。各家公司在这个指令集基础上开发的自己的CPU核产品都是要收费的,毕竟开发CPU核产品也是要投入人力研发的啊,总不能都去做雷锋吧。

以上这些都是老生常谈。开源架构每过几年就要来一轮,背后其实大家都懂,就是学院派总是要有点新的研究成果,“国外一开源,我们就自主”的风气决定了,国外有什么新的指令集架构开源都会在国内激起一阵躁动。但学术不等于商业。CPU架构从上世纪90年代的10多家到现在以X86和Arm为主,背后其实是更深刻的产业和商业规律在主导。在我看来,有几下几个要素:

1.指令集架构创新不具有革命性

有多篇论文分析过指令集架构和性能功耗的关系,结论是指令集的差别与性能和能耗没有关系,两者性能的差异是由于需求的不同在硬件设计上的反映,例如指令发射速度、分支预测、乱序执行等方面,提升这些方面的性能需要使用到大量的硬件,使得硬件设计变得更加复杂,并且带来了更多的能耗。正如吴军在《浪潮之巅》中所说,“数量级是判断一项新技术是革命性还是革新性的关键”。Arm处理器功耗相比于x86有了数量级的提升,手机市场又比PC市场出货量要大一个数量级,这才有了Arm在移动互联网市场占据了端侧的优势,取代了x86指令集,也让架构授权模式为更多玩家所认可。在开源架构和Arm的PK中,没有这种数量级上的差异。Arm和RISC-V都是RISC架构的,只是指令集定义的不同,这就决定了不可能从指令集PK中获得什么优势,还是看具体的硬件实现和功能取舍。

2.技术先进性不等于商业成功

每次有人强调新的指令集比原有的指令集要高效的时候我就笑了,大家想想键盘布局的故事。现在的QWERT键盘布局虽然奇怪,但延续了这么多年,已经有了强大的惯性,即使有人发明了更高效的键盘布局也无法得到广泛支持。指令集上的故事也是类似。Intel的x86指令集是CISC架构的,曾被人Diss架构臃肿。历史上也有多次“x86革命”想取代x86架构,但都因为得不到广泛的支持最终以失败告终。巨大的商业利益和强劲的软硬件的支持可以使得x86架构难以撼动,这些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

3.指令集架构是一个昂贵的公共品

对学院派来说,能运行软件跑成Demo发论文就是成功,对商业公司来说则是要完成从指令集定义到CPU微架构的设计,到整个芯片的设计和相应软件,工具链的开发和维护,以及在上面运行的操作系统,丰富的函数库以及应用程序,还需要得到大量用户认可,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设计指令集不难,让一个指令集得到市场认可很难,而一旦得到认可,人们要迁移的成本也很高,这就是Intel能多年在PC和服务器市场称霸的原因。Intel也因为x86指令集的成功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指令集架构这一公共品是如此昂贵,无法通过社区自发成长起来,而必须结合商业公司的力量。Linux也是在Android采用以后才得到了大发展。

Arm通过授权模式让众多CPU厂商可以共享一套指令集和编译工具,极大的降低了众多CPU厂商的开发门槛,其实相当于众多CPU厂商众筹了一个Arm指令集,节省的是各家自己开发并维护一套指令集的开销。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市场对CPU架构的人员需求减少了,对应用程序开发者的需求增多了,Arm生态系统才有了今天的发展。

现在众多厂商众筹另一个指令集,然后呢?也一样有巨大的生态开发成本,从指令集定义到真正成熟得到广泛应用,没有一二十年起不来。硬件不像软件,有什么错误可以发布新版本去修正,一旦流片了再修改就难了。一个IP要做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需要有客户一起去趟早期开发过程中的坑,稍有不慎出现一个Bug,前期投入就要打水漂。对商业公司来说开发成本损失还是小事,错失了市场机遇才是最大的损失。即使新指令集生态真能起来,大多数公司要么维护自己的CPU核开发团队,要么从IP授权公司购买相应的架构实现,真的能省钱吗?还是到时候再切换一次指令集,把这些坑再趟一遍?

另外,开源架构采用的指令集架构开源,各家可以自己设计自己的CPU核的方式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碎片化的种子,各家IP公司自己设计自己的扩展,并且不需要回馈社区,其结果就是各自有一套自己的开发工具和软件库,重新走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有多家指令集架构的局面,对芯片开发公司来说并没有节省什么成本,反而因为各自微架构的特殊性带来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不兼容,这是与商业世界成本尽量降低相矛盾的。

指令集是越多人使用价值越大,指令集架构也就更贵,而CPU核只是部分公司使用,相对于指令集架构就便宜一些,这是Arm的商业模式,是目前经受了实践的检验的一种模式。当年MIPS指令集架构授权很便宜,CPU核卖的贵,是从成本而不是用户需求定价,正好搞反了。结果就是各家都拿了指令集自己去设计MIPS核,造成碎片化和分裂。现在开源社区也是类似的问题。指令集开源,准入门槛很低,IP设计厂商各搞一摊。开源社区没有力量去维护各家实现的统一标准,各家也只能通过低价来抢市场,芯片设计厂商则需要面对不同IP厂商的CPU核实现,不能发挥统一架构的优势,构成恶性循环。

以上是一点对开源架构的浅见,供参考。最近RISC-V一片赞歌之中,我们更需要有一些不同的声音,RISC-V发展前景到底如何,拭目以待。

本文来自面包板社区博主@忆轻狂 原创,版权所有,谢绝转载。原博链接《给开源架构泼泼冷水》

qrcode_EETCwechat_120.jpg

关注最前沿的电子设计资讯,请关注“电子工程专辑微信公众号”

  • x86和arm的成功是因为找到了一种适合自己的应用特点的商品载体,pc和手机,所以要革命得创造出一种能迅速推广的全新产品!
  • 就会泼冷水
  • Cortex-M0和Cortex-M3 不是完全免费
阅读全文,请先
您可能感兴趣
今年初的GTC上,黄仁勋就说机器人的“ChatGPT时刻”要来了。也就是说这波AI驱动的机器人热潮要来了...最近的ROSCon China 2024大会似乎也能看到这种迹象...
Intel刚刚发布了新一代桌面显卡Arc B580和B570,关键是还支持AI帧生成和低延迟...
Arm预计,到2025年将会有1,000亿台基于Arm架构的设备可具备人工智能功能,包括由Cortex-A、Cortex-M驱动的设备。
人工智能(AI)功能已经在各种移动设备中变得至关重要。尤其是2024年,AI PC陆续推向市场,甚至可以称为“边缘设备AI元年”。 这次我们就来盘点一下2024年下半年发布的主要AI PC和处理器。
借着传说中Intel在中国举办的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生态大会,谈谈AI PC生态于2024收官之际大致发展到了哪儿...
台积电的1.6纳米芯片“A16”技术具有多项创新点,其中最显著的是其超级电源轨(SPR)背面供电网络。这一技术是台积电首创,专为高性能计算产品设计,旨在提高芯片的性能和降低功耗。
目前,智能终端NFC功能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面对新场景新需求,ITMA多家成员单位一起联合推动iTAP(智能无感接近式协议)标准化项目,预计25年上半年发布1.0标准,通过功能测试、兼容性测试,确保新技术产业应用。
中科院微电子所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刘明院士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记忆交叉阵列的符号知识表示解决方案,首次实验演示并验证了忆阻神经-模糊硬件系统在无监督、有监督和迁移学习任务中的应用……
C&K Switches EITS系列直角照明轻触开关提供表面贴装 PIP 端子和标准通孔配置,为电信、数据中心和专业音频/视频设备等广泛应用提供创新的多功能解决方案。
投身国产浪潮向上而行,英韧科技再获“中国芯”认可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安森美(onsemi)在2024年先后推出两款超强功率半导体模块新贵,IGBT模块系列——SPM31 IPM,QDual 3。值得注意的是,背后都提到采用了最新的FS7技术,主要性能
近期,多个储能电站项目上新。■ 乐山电力:募资2亿建200MWh储能电站12月17日晚,乐山电力(600644.SH)公告,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申请已获上交所受理,募集资金总额为2亿元。发
来源:观察者网12月18日消息,自12月2日美国发布新一轮对华芯片出口禁令以来,不断有知情人士向外媒透露拜登政府在卸任前将采取的下一步动作。美国《纽约时报》12月16日报道称,根据知情人士以及该报查阅
12月18日,珠海京东方晶芯科技举行设备搬入仪式。插播:加入LED显示行业群,请加VX:hangjia188在10月31日,珠海京东方晶芯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Mini/Micro LED COB显示产品
来源:IT之家12 月 18 日消息,LG Display 韩国当地时间今日宣布,已将自行开发的“AI 生产系统”投入到 OLED 生产线的日常运行之中,该系统可提升 LG Display 的 OLE
万物互联的时代浪潮中,以OLED为代表的新型显示技术,已成为人机交互、智能联结的重要端口。维信诺作为中国OLED赛道的先行者和引领者,凭借自主创新,实现了我国OLED技术的自立自强,成为中国新型显示产
LG Display  12月18日表示,为加强OLED制造竞争力,自主开发并引进了“AI(人工智能)生产体系”。“AI生产体系”是AI实时收集并分析OLED工艺制造数据的系统。LG Display表
在上海嘉定叶城路1688号的极越办公楼里,最显眼的位置上,写着一句话:“中国智能汽车史上,必将拥有每个极越人的名字。”本以为这句话是公司的企业愿景,未曾想这原来是命运的嘲弄。毕竟,极越用一种极其荒唐的
在科技浪潮翻涌的硅谷,马克·扎克伯格不仅是“脸书”帝国的掌舵人,更是以其谦逊低调的形象,在公众心中树立了独特的领袖风范。然而,在镁光灯难以触及的私人领域,扎克伯格与39岁华裔妻子普莉希拉·陈的爱情故事
 “ AWS 的收入增长应该会继续加速。 ”作者 | RichardSaintvilus编译 | 华尔街大事件亚马逊公司( NASDAQ:AMZN ) 在当前水平上还有 38% 的上涨空间。这主要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