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致力于发展国产芯片和软件的中科院院士倪光南24日向新浪财经独家回应当年方舟CPU失败事件时否认方舟全面溃败,他表示,企业失败不等于技术失败。
已经79岁的倪光南是中科院院士,上世纪八十年代首创了汉字输入的联想功能,也是联想集团的首任总工程师。
“中兴事件”引发“中国芯”的广泛关注,曾经是倪光南助手的梁宁近日发出一篇万字长文《一段关于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往事》,该文讲述了倪光南坚持开发“方舟”国产芯片而遭遇“全面溃败”的尝试。
梁宁在文章中写到,作为倪光南助手,她参与了方舟CPU、永中Office、NC瘦客户机和Linux操作系统的工作。李德磊(方舟科技的创办者)找到了倪光南,一直为中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和芯片而耿耿于怀的倪光南看中了李德磊的技术队伍,2001年4月,中国第一片自己设计的嵌入式芯片“方舟1号”诞生。而芯片做出来后,没有自主设计核心电路板的能力,没有配套软件可用,国产软件遭遇格式不兼容及低用户体验,梁宁形容为“溃败如山”。
2006年的一篇媒体报道这样描述方舟的破灭:方舟承接科技部的“863”(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搁置,方舟大厦拔地而起引起科技部警惕,直呼看错了李德磊的倪光南向科技部“负荆请罪”。
倪光南回应当年“方舟事件”表示,不能认为企业的失败就等于团队或技术的失败,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方舟没了,李德磊跑掉了,倪光南说,“这当然是失败,但是对于所有参与方舟的人来说,是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梯,团队和技术通过这个过程成长了。李这些人是坚决要批的,但是不能伤害到这些团队。没有方舟CPU,君正CPU可能就没有了。”
资料显示,1997年中科院计算机所博士毕业的刘强加入李德磊的公司,成为主管研发的副总裁,2005年他离开方舟成立了君正。方舟公司关门了,方舟的技术人员将国产CPU技术延续了下去。走自主研发路线的君正公司于2010年IPO上市,生产的芯片用于360摄像机、小米手表等多款产品上。
倪光南说,方舟没有成功,但刘强成功了。
倪光南表示,国产芯片经历了从“不可用”到“可用”,一个新产品出来,有些地方能用有些地方不可用,不可用的是失败了,而有些方面能够成功。
“我们能够做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尽可能去争取,软件1.0往往不太好,那么1.0就不去做了吗?1.0不一定是失败,1.0只是一个过程。没有1.0哪有2.0呢?没有说一个版本能够成功的。芯片也是刚出来会有一些bug,第一个版本成功不是很容易,但要尽量做扎实一些。”倪光南说。
另外,对于备受关注的“中兴事件”,倪光南认为,一概而论地说中国造不出芯片是不准确的,不同领域情况不一样。“超级计算机领域我们的芯片不比别人差;桌面产品的芯片确实还比发达国家差,差距不是那么大,有三五年;手机上的芯片也跟国外大致相当,但有些芯片确实跟国外差距很大。通讯领域中兴用的很多芯片我们没有,没有是因为过去没重视”。
倪光南指出,芯片产业分为设计制造两部分,中国最大的短板是制造,设计的水平还是比较好的。“制造显然大大落后,制造比较接近于传统工业,需要大量设备、材料、工艺,这方面投入要很大,我们投入不够。跟美国相比,差距还比较长,十年八年是要有。”
关注最前沿的电子设计资讯,请关注“电子工程专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