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Amazon)近来采取了一项不寻常的举动,邀请十几位科技产业记者到神秘的Lab126——这里正是亚马逊的客户硬件开发部门。此举的目的似乎在昭告整个产业,它已经准备好让任何人都能快速地开发出所能想象到的任何Alexa设备了。
智能语音接口可说是亚马逊在客户端设备上的首次成功。其Kindle电子书阅读器很早就达到了电子书市场的至高点,而其Fire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则可说是已经出局了。
基于Alexa的设备由于较竞争对手大幅领先,带来了各种可能的产品愿景。但它终究还是一个新兴市场,距离亚马逊在市场击出“全垒打”的理想——成为客户端设备和终端用户查询的首选接口,看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上一代的操作系统(OS)战场上,Windows赢得了个人计算机(PC),苹果(Apple)和Google则在智能手机领域分庭抗礼。亚马逊看好下一个战场就是语音用户接口,而Alexa将会把整个世界吸纳到其庞大的数据中心。Google、中国的阿里巴巴(Alibaba)和百度(Baidu)以及其他许多公司也开始追逐这样一个类似的梦想。
亚马逊如今支持近百种第三方的Alexa产品,从灯光开关和恒温器,到烟雾侦测器、惠普(HP)笔记本电脑和汽车等。它提供了来自10家半导体公司的硬件参考设计,以及两款自有设计,自2016年10月以来已经卖出数千套了。总计,数以百万计的Alexa系统已在全球11个国家中销售。
“这个领域的成长速度真的很惊人,他们来自令人惊艳的各种管道……许多不同外形因素的产品陆续出现中——这真的很令人振奋,”大约在六个月以前才加入亚马逊、带领Amazon语音服务(Amazon Voice Services)渗透至更多合作伙伴产品的Pete Thompson说,“我参与了许多的开发商网络,但你永远不知道将会出现什么(产品)。”
最新的一款是Eufy Genie,这是一款能够控制家电装置的智能Alexa音箱。Thompson自豪地说,从与新创公司的首次会议开始,仅用了7个月的时间就推出这款产品了。
Thompson说:“硬件领域的发展极其迅速,我们也持续尝试从过程中找出能加速我们进展的元素。”Thompson曾经在微软(Microsoft)主导触控式桌面计算机的开发任务,即最原始的Surface二合一笔电,大约和Apple iPhone同时间推出。
“曾经没有人看好一款只采用触控接口的装置设计,而今,它已经是我们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份了,”他表示,下一件大事就是让用户对周遭的计算机发号施令。
Amazon人工智能总经理Matt Wood曾经一次受访中表示,这样的概念来自于电视影集《星舰迷航记》 (Star Trek),并经由其原始的Amazon Echo进一步发挥而来。事实上,Amazon在开发产品时所认可的四个唤醒词之一就包括了:“Star Trek,命令Computer!”
Amazon展示其Echo Spot的部份设计,这是首款支持显示器的Alexa设备(来源:EE Times)
AI加速正开发中
亚马逊认为,该公司目前拥有完整的云端API、参考设计、开发人员套件、模块和ODM工具。它还提供了工程服务,可协助OEM选择硬件、改善用户体验,并执行效能测试。
基本上,亚马逊设计团队所拥有的技术或开发中的产品,都将提供给第三方。Thompson说,有些公司仍然需要“一些套装工具”,例如Alexa 通话/语音服务,以及搭载显示器的设备。
支持Alexa参考设计的芯片制造商包括Cirrus Logic、英特尔(Intel)、联发科(MediaTek)、恩智浦(NXP)、高通(Qualcomm)、Synaptics、德州仪器(TI)和Xmos。相较于ARM核心和独立DSP,有些公司更喜欢SoC,那么还有Allwinner和Amlogic为其提供芯片和设计。
他们的产品涵盖支持波束成形的设计,从跨8支麦克风的360度范围到单向麦克风。亚马逊也与Amlogic合作,从现有设计中移除GPU和HDMI区块(block),从而以更低成本打造音频专用芯片。
亚马逊并与换能器公司合作,共同生产尺寸更小、性能更佳的扬声器。它还开发了麦克风保护技术,能免于受到智能喇叭播放音乐时的干扰。
亚马逊Alexa开发团队的硬件总监Chris Hagler说:“我们还将设计大量支持音频与低成本的产品。”这支核心的Alexa开发团队曾经开发出首款Echo产品。
然而,至今还没有任何一款设计采用加速机器学习的逻辑组件。
“这是个不错的想法,”Hagler打趣地说,但他并未透露亚马逊计划在何时以及打算提供什么样的客户端人工智能(AI)加速细节。
“我们正在设计和开发更低功耗且更低成本的设备,因此,支持加速器非常重要——有些可能采用DSP,而且可能还要增加更多的功能区块。我们希望它尽可能地低功耗,虽然目前还无法导入我们的架构中,但确实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
编译:Susan Hong
本文授权编译自EE Times,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关注最前沿的电子设计资讯,请关注“电子工程专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