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英特尔成立50周年,扎根中国33年的重要历史时刻。
经历了引导PC、大数据时代之后,Intel的战略重点转向以传统的PC优势、满足大数据的计算需求、以及面向新兴的智能应用的三足鼎立布局。
Intel(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杨旭日前在北京举行的“数造未来,IN无止境”活动上表示,“数据洪流时代,智能就是增值。我们要和产业伙伴一起,抓住创新机遇,推动应用落地,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与中国共赢数据未来。”
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杨旭发表主题演讲
之所以将主题定为“数造未来,IN无止境”,杨旭解释说:“数据是未来的石油,数据在重新塑造世界。”以他的观点来看,数据洪流带来的创新驱动着全新的变革,而结合人工智能、5G、自动驾驶等技术,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将被重新定义。而“IN”则代表了Innovation(创新)、Intelligence(智能)、Industry(产业)、Intel公司等多重含义,意在彰显英特尔不断推动计算创新,解锁数据价值,释放创新潜能的宏图。
Intel将如何打入智能应用市场?
这可能是每个熟悉Intel公司会问的问题。
作为一家以计算能力起家的半导体巨头,可能没有人会怀疑其在计算机、大数据处理的能力,而包括并购了Altera的举动也被解读为在大数据处理上占领优势的举动。
Intel最近几年一直在寻求应用场景的突破,有成有败。在经历了风雨之后,是否已发现彩虹?这也是我关注的问题。
本次活动上,英特尔展示了与合作伙伴一起找到的突破性应用场景,共推智能应用落地,让数据的“势能”成为创新前行的“动能”。
而我更注意到的是Intel一位高层对我描述的一个更宏观的场景:Intel在云端的处理技术是无需置疑的,但我们注意到对边缘设备上的处理技术需求日益高涨。
由处理更多的大任务到处理实时的小任务,这可能是Intel在智能物联网时代的一个突破点,而从逻辑关系上看,这些相对小的边缘设备可能是未来产生大数据的大载体。
先看看Intel在该次会议上强调了哪些其称为突破性的应用场景:
利用人工智能为月球画像
皮肤癌的早期筛查
无人售货
无论是人和宇宙的和谐相处、平昌冬奥会的虚拟现实、人类基因排序、生命和健康、物联网、产业智能升级等,不同层次的计算需求贯穿其中。
至2020年500亿的互联设备将产生多大的数据量?产生数据的主体又是什么?
Intel将自己定义为一家处理数据的公司,而Intel是否在将来是否仍然是一家纯粹的处理数据公司?
我不好给出答案,但估计在2019年末会看出进一步的头绪。
而需要提请注意的是:并非Intel放弃其在计算上的优势,而是如何真正地捕获到在智能时代(Intel更喜欢称其为自能时代)的新应用场景。
推动智能落地
让我们再将注意力转回到会场。
“比如某个地区想重点优化交通管理,可以全部以数字化方式映射到虚拟世界。真实世界里,人、车、物混在一起,但在虚拟世界很容易抽离出来,并进行模拟实验”,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认为这不仅是对数据的浅层处理,而是深度挖掘数据,用内在模型和规律做预测,“这是数据带来的非常大的价值,数据洪流可能远远超出我们之前的想象”。
然而数据洪流不仅仅是数据量的爆炸,更体现在数据形态的变化,如果不能实现有效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无法产生价值的数据将成为“数据尸体”。怎样才能避免这种陷阱?
宋继强认为有两个关键:一是不断创新的算法和算力,二是要在合适的场景中让数据产生价值。他举例说明,“把深度学习算法用在语音识别、人脸识别当中,这是把它用好,并且有计算力支撑;应用在安防、消费、自动驾驶里,这是应用落地的场景。这两个都满足了,数据就真正发挥了价值”。
作为一家以数据为中心的公司,英特尔的未来战略将聚焦于三方面:一是引领人工智能与“自能”革命;二是作为全球领先的端到端平台提供者,从终端设备到云计算,从网络、加速到存储,为全新的数据世界提供无缝协同工作的产品;三是发展半导体精尖制造技术和平台,生产世界上最好的芯片,持续推动摩尔定律。
英特尔的三大未来战略
“自能”时代的兴起
在展望未来时,英特尔第一次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及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无人干预的机器设备和应用场景成为可能:“自能(Autonomous)”正带动新一轮创新发展趋势。这也是人工智能最具挑战性的应用场景之一,对机器学习和机器判断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例如,要降低数据样本依靠人工供给的程度,要应对多场景、多任务的需要,要处理多形态的数据,要做出融合、综合、实时的判断。
从“智能”到“自能”
在英特尔的眼中,自能的世界是一个更加以人为本的世界,人制定规则与愿景,而机器延伸了人、增强了人、解放了人,机器沿着人的规则和愿景,将达到自能的境界,实现自能的目标。自能的世界将催生新一轮机遇,自能的企业将有更大的创新和增值空间,用前所未有的方式进行运营,为用户提供超越想象的产品服务和体验。消费者将得到更方便的服务、更个性化的服务。
但杨旭也同时强调称,自能,是人工智能最具挑战性的应用场景之一,对机器学习和机器判断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未来会有应对多场景、多任务的需要,要处理不同数据样本和不同数据格式。目前机器学习还是靠人给机器“喂”大量的数据,今后机器可以实现自我收集数据和自我训练。其次,对于机器判决来讲,机器要做出融合、综合的判断,对实时响应提出了高要求,这就需要边缘计算的协同,以此实现做出实时决策。
随着人工智能不断渗透到各个行业中,很多行业的颠覆者已经开始了“自能”世界的征程:
以无人商店为重要表现形式的自能零售正在变革零售体验。基于英特尔的边缘计算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技术,京东的无人便利店加速迈向“知人、知货、知场”自能零售场域。
自动驾驶是自能出行实现的关键。采用英特尔技术的Waymo车队,在美国道路上已积累的自动驾驶汽车里程数据,远超其他自动驾驶车队。英特尔与Waymo这样的业界领导厂商一同站在变革的前沿,以自动驾驶塑造自能出行。
作为自能设备的典型应用场景之一,无人机正在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Cyberhawk成功使用英特尔Falcon 8+无人机地对苏格兰菲格斯的天然气接收站进行检测,不仅降低员工安全风向,也提供了检测的速度和准确性。
智能生产线是突破自能制造重要标志。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高端控制器是智能生产线的必要条件。从底层设计到上层应用,基于英特尔技术的智能生产线解决方案可以在这三大方面有卓越表现,为自能制造奠定坚实基础。
智能仓储是自能物流的核心环节之一。立镖机器人与英特尔合作推出了全球首创的包裹智能机器人分拣系统,该系统有效提升了分拣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双方还继续深耕物流体系智能化,推动物流全流程自能化。
通过机器人提供所需的服务,是自能服务一个重要标志。搭载英特尔创新技术的Simbe Robotics的Tally,它与销售人员配合,向他们提供信息,以确保商品时刻有库存、出现在恰当的地方并展示准确的价签。未来,以机器人为主的自能服务设备还惠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颠覆未来计算
预计到2020年,全网数据会达到44ZB,预计互联设备将达到500亿台。从普通网民到自动驾驶汽车、互联飞机、智慧工厂、云视频提供商,数据将大幅增加,并驱动行业的发展。
然而随着从高度动态、非结构化自然数据中进行收集、分析和决策的需求越来越高,对计算的需求也超越了经典的CPU和GPU架构。“不去研究数据的产生、数据的类别、所需要的处理能力是不行的。这和以前的通用数据处理不一样,单纯强调某一种处理器的算力是相当片面的。”杨旭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人工智能等于GPU是一个误解。人工智能最起码还要发展一二十年,现在没有任何一家厂商敢说应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所有的计算能力都准备好了,能胜任今后所有从简单到复杂的人工智能应用。
英特尔端到端全面整合
在向数据公司转型的过程中,英特尔将自身定义为端到端方案提供商,即产品线覆盖云端、网络传输端和终端。其中,核心来自云端的大规模数据处理,而布局端到端则可以让英特尔掌握“数据什么时候来、是什么样的数据、需要怎么来处理”。
为了弥补处理新数据的能力,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并推动PC和服务器以外的计算,英特尔过去六年来一直在研究能够加快经典计算平台的专用架构,并且不惜重金收购。2017年3月,英特尔斥资153亿美元收购以色列自动驾驶技术供应商Mobileye,并由Mobileye主导如今的英特尔自动驾驶事业部;2016年,英特尔收购了AI初创企业Nervana Systems、视觉处理芯片企业Movidius等;2015年6月,英特尔斥资167亿美元收购可编程芯片FPGA的生产商Altera,并成立了可编程解决方案事业部。
英特尔布局未来计算
此外,英特尔还同时加大了对人工智能(AI)和神经拟态计算的投资和研发,已研发出首款自主学习神经拟态测试芯片Loihi,并完成了制造和封装;交付了49量子位超导量子测试芯片,并在300毫米制程上发明了自旋量子位制造流程。这些均被视作英特尔对未来计算的提前布局,旨在颠覆未来计算格局。
Intel是在华最大外商投资企业之一,协议投资目前为止超过130多亿美元,拥有除美国本土之外最完整的研发制造体系。杨旭说英特尔的数据策略是“良性增长策略”,是中国高价值的合作伙伴,其在中国的两大核心战略将包括:一是与中国一起,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支持自主创新;二是推动人工智能、5G等智能应用落地,支持产业智能升级,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本文为《电子工程专辑》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链接
关注最前沿的电子设计资讯,请关注“电子工程专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