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电动汽车的发展可以用“爆发式”来形容。从2011年开始正式进入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阶段,时至今日,已经6年时间。根据目前主流市场上汽车制造商提供的电动汽车的电池质保时间,普遍为5~8年,由此看来,第一批电动汽车已经开始进入了置换期。
置换下来的汽车,将有大规模的报废电池。这大规模报废的电池处理得好,是商机;处理得不好,势必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那么究竟该怎么处理将会是庞大规模的废旧电池?
目前国内尚未出台具体法案规范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同时各车企、电池生产商业也没有寻到一套完备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那就先看看发达国家在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方面,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目前动力电池主要有两个回收模式:一是梯次利用,二是拆解之后重新做成锂电池的原材料。对于新能源汽车上退役的动力电池,能量残余在70%以上的,经过挑选、测试等环节之后,可进一步应用在储能、分布式光伏发电、家庭用电、低速电动车等领域;之后再进一步分解,进行再生处理。
美国:由电池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完成电池回收
德国:电池生产者承担主要责任
日本:国家立法,并对电池生产企业进行补助
我国:企业牵头,对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
而在国内,针对当前的现状,工信部提出的国内首个关于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明确指出回收拆解企业应具有相关资质的国家标准《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将从2017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外,自2018年2月1日起,《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余能检测》等三项动力电池新国标也将正式实施。
其实,早在2012年7月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建立梯级利用和回收管理体系,国家电网下属的北京、浙江子公司,在之后马上投入资金进行梯次利用研究项目,但进展缓慢。
对比上述几个国家的电池回收现状可以看出,除了拥有先进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外,这些国家都拥有相对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目前,为引导和推动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国家政策层面不断出台政策,但我国还缺乏专业的法律法规,回收利用企业也缺乏相关严格的管理体系。因此,我国也有必要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建立一套完善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根据观察者网、中国有色金属报、搜狐汽车相关内容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