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高度数字化的世界,似乎还有一个让经典的模拟产品与系统立足之地。最近,在《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上就有两篇有趣的文章讨论到这个话题。
在第一篇文章“全球磁带产品短缺 怀旧粉丝自行制作录音带…”(A Global Shortage of Magnetic Tape Leaves Cassette Fans Reeling)中提到,由于一些乐团希望以“有形”的实体规格将音乐分享给重要的粉丝,因而采用购买或自行制作(复制)的旧式模拟卡式录音带,如图1所示。显然地,只是压制几张黑胶唱片的建置工作和成本都相当高,所以他们决定采用复古的卡式录音带规格。
图1:在音乐CD出现以前,飞利浦(Philips)的录音带就是你在家中自行录制、播放或边走边听的音乐,一直到数十年后被CD所取代…(来源:Philips Historical Products)
文中还详细地介绍,在复制卡式录音带的几家公司中,有一家公司因为磁带缺货,因而试图重建和重制高阶氧化铁磁带所需的机器。虽然录制卡式录音带很容易,但实际制作录音带却是一个相当复杂且高度劳力密集的精密过程,需要小心地混合纯粹且独特的成份,也许还需要一点“魔法”。
但是,这篇文章中并未触及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些事:例如,粉丝们要如何播放录音带呢?毕竟从很久以前就不再制造新的播放器了,即使你在家中衣柜或阁楼中发现了一台老机器,它可能也无法播放;内部的一些胶条和滑轮应该都已经变质了。还有,为什么这些乐团不直接录制音乐CD,它就像用卡式录音带一样简单,而且还可以在任何一台安装有CD/DVD光驱的计算机上播放。但我想这不是文章的重点,对于旧时代的模拟怀旧之情毕竟只是很小的趋势,存在多大的强度以及能维持多久也无法确定。
(我最近也写了一篇关于磁带作为数据储存如何崛起的报导——“磁带数据储存技术有什么魔力,这么多人还在用?”但这是一个基于储存密度、成本、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技术决定。而且在几年前,我曾经读过关于一家个人工作室的所有者将音乐复制到可回收再使用的8轨磁带上,再卖给喜欢过时音乐格式以及古董车改装的怀旧粉丝,但由于版权问题,这可能是违法的…)
另一篇文章则提到几家专门从事买卖与修理旧式固定(land-line)电话的小公司,从最早期到最近的样示都有,请参考:“企业家打造古董电话销售业务”(An Entrepreneur Builds a Business Selling Old Phones)。这些电话中有许多都是电影制片买去作为电影场景的道具,用来布置片中的时代背景——例如你是否看过电影《猫鼠游戏》(Catch Me If You Can)中充满IBM Selectric打字机的办公室,或是最近的电影《隐藏人物》(Hidden Figures)中全机械式的计算器器等。其他还有一些收藏家也会购买,或者有些人只想买一台,主要就是对于那些青春和美好时光的怀念。
全模拟的固定电话有一些优点。一般来说,电话的音质(而不是链路质量)非常好,而且始终如一。一旦建立连接后,你很少需要大喊“你听到我说话吗?”,因为双方的通话是透过专用线路连接的(至少在采用TDM链路和其他更先进方式之前就是这样的)。
此外,Western Electric的电话——专为贝尔(Bell)系统制造,是以持续使用几十年而设计和制造的,这和当今的蜂窝手机/智能手机很不一样;他们的电话产品还经常被拿来作为现成的锤子使用,很少留下什么凹痕且无损于其性能。在1949年推出的经典Model 500电话机可能是最佳例子,电话的话筒十分舒适,甚至可以轻松地环绕在使用者的肩膀或脖子上(图2),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甚至还有配接器可以让你用复古电话听筒来接听手机的来电)
经典的Bell Model 500电话机是数十年来的最佳(也是唯一)选择,有多种颜色供选择;在这个型号被淘汰之后,出现了许多其他新款版本来取代它的角色。 (来源:纽约Smithsonian Design Museum)
为什么会吹起这一阵怀旧风呢?原因有很多,从理性到难以形容。也许人们渴望能有那样的时候——与他们最亲密的技术“伙伴”不必支持操作系统、持续更新、错误、当机或不必要的功能等。我猜想学校教授和研究生应该都在想这个问题,或用它来当作学术论文。
当然,就像许多流行趋势一样,他们通常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人们很快就会感到厌倦,并转向其他的兴趣和爱好。没错,黑胶唱片的销售量正快速成长,但这在整个音乐市场的销售量只占很小一部份,其中一半以上都是透过下载和串流媒体(CD在过去十年间的销售也大幅下降)。但是,任何一种趋势——无论是否如昙花一现,尊重且考虑到旧时代的模拟产品都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磁带、固定电话,甚至黑胶唱片重现江湖,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这为什么会发生?
编译:Susan Hong
本文授权编译自PLANET ANALOG,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关注最前沿的电子设计资讯,请关注“电子工程专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