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动车制造商特斯拉(Tesla)、太空运输公司SpaceX创办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呼吁,政府应该针对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立法监管,透过社会规范AI技术进步正成为当务之急。
人工智能不再是科幻小说,而是拥有巨大潜力的现实。尽管大部份的消息都着重于AI的正面发展潜力,但近来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点出其潜在的危险。这其中就包括了Elon Musk。
Elon Musk是SpaceX的创办人、CEO与CTO,同时身兼特斯拉CEO,当然不会是个反对科技进步的“卢尔德份子”(Luddite)。当他谈到AI时,所讨论的绝对是在其商业模式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尽管如此,Musk在本月举行的全美州长协会(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NGA)夏季会议中强调,社会必须规范AI技术的进展。
Musk在受访时提到他目前所“接触的就是最尖端的AI”,并警告说:“我认为人们应该真的关切”这件事。他指出,其关键在于不要害怕AI的潜在后果或被动地作出响应,而是应该主动地为这项技术发展预先做好准备。
在面对技术不可预期的后果时,必须要打破过去的行为模式。Musk指出,“这通常会发生一大堆麻烦的事。例如公开的抗议,再经过几年后,才会有法规出现。但接着企业就会开始反对。无论如何,这些事会一直不断地发生。”
但是,Musk强调,社会可不能坐视AI所发生的一切,因为AI可能“对于人类文明存在造成根本威胁。”
例如,早期技术破坏的后果包括“车祸、飞机坠毁、伪药或有害食品等”,也就是说,Musk认为,结果“对于个人造成实时伤害,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则不尽然。”相形之下,AI则造成了“根本性的存在危机,而我认为人们并不会马上察觉到,”等到发现危险却为时已晚。
这就是为什么他正积极地推动对于AI的立法监管。
作为身处高度管制的汽车与航空产业环境中的企业家,Musk认为“被监管当然很没趣”,同时也表达他反对“过度监管”的立场。然而,他说:“我真的认为政府必须对于AI立法监管,而且还应该尽快完成。”
他说,政府必须尽快采取行动,因为产业竞争的本质将迫使公司之间“竞相打造AI系统”。毕竟,如果你的竞争对手正在打造AI系统,而你一旦落后,“很快地就会被‘打趴’…”。
这就是为什么“监管机构有必要站出来说,你必须暂缓,先确保它足够安全”。Musk说,如果他们“在这场竞争中不顾其他参与的厂商”,将会让个别的公司感受到加速AI发展的压力。他指出,AI目前已在迅速发展中。
针对美国科罗拉多州州长John Hickenlooper的提问,Musk以AI公司DeepMind如何使其AI围棋程序‘AlphaGo’从赢得世界排名第一的围棋选手,迅速地进步到同时挑战多位顶尖的人类棋手且赢过全部对手,说明了“人工智能可能到的重大成就”。在AlphaGo赢过人类“棋王以前,大家都认为AI至少要再等20年的时间才能达到打败人类棋手的程度”。
他还引用了另一个DeepMind的计划显示,AI教导自己“从无到有的学习过程只需几个小时,这比任何生物的学习都还要快得多了。”
为什么AI的进展令人忧心?Musk解释,对于初入门者,AI可能操纵信息甚至篡改系统而“引发战争”。他提出了一个“纯粹假设性”的例子说明这种情况如何发生以及可能引发的原因:“让股票投资组合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就在于“长线效益”。这种最糟糕的情况听起来就像是电情情节,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可能会被怂恿而未对其加以重视。
然而,还存在着一个更迫切的危机。例如,Musk说:“它当然还会造成许多工作中断,因为机器人做每一件事都比我们每一个人更有效率。”他并坦承认他自己也“不确定该怎么做。”
社会可能会因为这一类的事实而觉醒:自动化不只是提高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工作机会。《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在上周刊登了一篇文章——“机器人开始取代购物商场员工”(Robots Are Replacing Workers Where You Shop),文中详述美国零售商店Wallmart已经开始用一些技术取代工作人员了,其中还引用了Citi Research的图表,显示在2030年以前因自动化而可能受威胁的工作及机率。例如保险业和金融业存在54%被取代的高风险率,最严重的则是餐饮和住宿服务业,被机器人取代的机率高达86%。
预计接下来将会有大量的人员被解雇,而这种急剧的变化不仅会伤害到被取代的人们,同时也会对整个社会和经济带来冲击。
Musk对于AI未来的担忧似乎像是集中于电影中的那些邪恶的情节,但与自动化有关的工作减少面临更迫切危机,也更值得我们关注。
就像Musk一样,我也没有答案,但是我们必须从提出质疑开始,不要再存有“所有技术进步带来意料之外的后果都是好的”这种侥幸心态了。
编译:Susan Hong
本文授权编译自EE Times,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关注最前沿的电子设计资讯,请关注“电子工程专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