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西数:许我东芝,我让64层3D NAND在18个月内成主流

2017-06-22 14:28:37 Gary Hilson 阅读:
64层堆栈的3D NAND正跨越较平面NAND更具成本效益的门坎,预计将在未来18个月内成为市场主流...
广告

西部数据(Western Digital,WD)内存技术执行副总裁Siva Sivaram日前指出,64层堆栈的3D NAND正跨越较平面NAND更具成本效益的门坎。

在最近接受《EE Times》的访问中,Siva Sivaram将64层3D NAND定义为一种“开创性技术”(seminal technology),可望应用于WD逾50种产品线。他预计今年WD约有一半的产品线都将采用3D NAND,其中有75%都是64层3D NAND。“我们认为64层是最具有2D NAND成本竞争力的起点。”

WD日前发布据称是首款采用64层3D NAND技术打造的客户端固态硬盘(SSD)。WD Blue 3D NAND SATA SSD针对的是DIY玩家爱好者、经销商和系统制造商,而SanDisk Ultra 3D SSD则针对想要提升PC效能的游戏与创意玩家。Sivaram说,64层3D NAND最初主要应用在高阶消费设备,并将逐渐扩展至下游的移动设备与嵌入式系统,最后才是企业应用。Sivaram说:“企业需要更长的时间才会开始导入。”
20170621_WD_NT01P1
WD认为64层3D NAND将从游戏与绘图密集型PC用SSD等高阶消费设备应用开始,逐渐扩展至广泛的产品应用

广告

对于WD而言,64层3D NAND目前已经比其最佳的2D NAND更便宜了。 Sivaram表示:“虽然不是每一家厂商都能做到64层3D NAND,但大家的进度都很快。”WD已经为其零售市场限量生产了48层3D NAND,但该技术尚称不上是成熟的节点,而32层也只是在内部实现,“这是一个必经的学习步骤,”他说。

他说,15nm 2D NAND“极其仰赖”微影技术。“而当你采用开始制造3D NAND,线距会变得较宽松,就不会像15nm那样仰赖微影技术了。”

然而,以所需要的新工具以及制造技术的观点来看,3D NAND仍十分昂贵。Sivaram表示,64层恰好位于获得更多位以平衡成本增加的交叉点。“但即使是64层,每单元3位是基本要求,”他说,“只要恰当地以每单元3位打造,就会比其他架构更便宜。”

Sivaram表示,64层3D NAND将在未来18个月内成为市场主流。他并指出,WD自去年此时即已开始提供样品了。不过,他并不愿讨论WD与东芝(Toshiba)之间不确定的未来关系是否会影响其3D NAND的生产,也未详细说明公司在64层3D NAND之后的开发蓝图。

Objective Analysis首席分析师Jim Handy表示,3D NAND的下一步可能就是字符串堆栈(string stacking)。这是指将单独的3D NAND组件彼此层层堆栈在一起,而无论它是32、48或64层,均共同打造96或128层的堆栈。他说,“理论上,它可能需要64层的倍数,但目前还不知道能达到什么程度。”

Handy说,随着堆栈的层数增加,深宽比也是如此,因而使得准确蚀刻通孔变得更加困难。Sivaram说:“此外,还有其他的问题,但深宽比的问题才真正令人烦恼。”

String stacking技术则可实现一连串深宽比为60的通孔,取代单个120或240深宽比的通孔。“每个人都想知道的是何时才具有足够的经济效益,得以从3D NAND过渡到其他替代技术。”

自从SanDisk说ReRAM将在三个世代后取代NAND,时间已经过了近十年。Handy补充说:“但如今每个人都在出货第三代3D NAND,并出样第四代产品。3D NAND存在的时间可能比原先的预期更长久。”
20170621_WD_NT01P2
16nm 128Gb TLC平面NAND以及32层TLC 384Gb 3D NAND的比较 (来源:Objective Analysis)

层数增加的速度也比预期的更快。“尤其是低层数组件无法符合成本目标的事实,让层数增加速度更快。3D NAND的重点就在于它应该比平面更便宜,而较低层数的组件则否。”Handy指出,WD和美光(Micron)积极投入生产显示,他们已为其3D NAND创造了获利途径。而三星(Samsung)是否采用与WD、美光一样的技术打造其 3D NAND,目前并不得而知。

Handy预测,大约要到2018年中期,3D NAND才能真正达到成本和量产目标。“多年来,我们一直这么认为。但3D NAND仍然未能实现其成本目标,也还不足以进行量产。预计还得等到更有利可图才行。”

此外,Handy认为,即使东芝3D NAND业务的所有权变化,也不会改变太多的市场样貌。“尽管名称改变了,但市场上仍然是那些厂商。”无论如何,WD仍将采用SanDisk/东芝的技术制造闪存,“问题在于谁将从中获利?”

编译:Susan Hong

本文授权编译自EE Times,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EETC wechat barcode


关注最前沿的电子设计资讯,请关注“电子工程专辑微信公众号”。

Gary Hilson
EE Times特约编辑。Gary Hilson是一位自由撰稿人和编辑,曾为北美地区的印刷和电子出版物撰写过大量稿件。 他感兴趣的领域包括软件、企业级和网络技术、基础研究和教育市场,以及可持续交通系统和社会新闻。 他的文章发表于Network Computing,InformationWeek,Computing Canada,Computer Dealer News,Toronto Business Times,Strategy Magazine和Ottawa Citizen。
广告
热门推荐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向右滑动:上一篇 向左滑动:下一篇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