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硅谷2017夏季拜访Cadence公司期间,该公司上半年发布的大规模并行物理签核解决方案Pegasus验证系统,被再次向电子工程专辑分析师演示讲解。Cadence的DSG营销产品管理总监Christen Decoin认为Pegasus是一款新一代的芯片物理验证工具,可以大幅缩短高性能SoC或CPU的验证时间。
图:Cadence发布第三代DRC产品Pegasus。
Christen Decoin表示,Pegasus验证系统,是基于云计算(cloud-ready)大规模并行物理签核的解决方案,将帮助工程师缩短先进节点IC的上市时间。
Pegasus验证系统解决方案是全流程Cadence数字设计与签核套件的新成员,可扩展至数百CPU,设计规则检查(DRC, Design Rule Check )性能最高可提升10倍,周转时间较上一代Cadence解决方案由数日降至数小时。
图:Pegasus同时可以并行支持多达640 CPU的验证
Christen Decoin说,与Virtuoso定制化平台和Innovus实施系统无缝兼容,因为该解决方案可以使用现有的晶圆厂认证的PVS卡座,所以验证平台转换的成本也很低。
以下附上早前Cadence发布的Pegasus新闻稿对于产品的优势方面的介绍,供读者们参考:
早期客户已将Pegasus验证系统用于存储、高性能运算、云、服务器和移动应用等领域的大型设计。Pegasus解决方案具备多项优势:
• 大规模并行架构:Pegasus解决方案采用大规模并行架构,拥有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性能,轻松扩展至数百CPU,助力设计师加快流片速度。
• 缩短全芯片物理验证时间:Pegasus解决方案具备千兆级处理能力,可以近线性扩展至最多960个CPU,助客户大幅缩短DRC签核时间。
• 过渡成本低:Pegasus解决方案基于现行代工厂认证工作规则,客户无需耗费大量学习时间既可实现100% 精确验证。
• 灵活的云计算平台:Pegasus解决方案提供原生云支持,搭建灵活、弹性的运算环境,助客户应对激烈竞争,缩短产品上市时间。
• 高效利用CPU资源:无论何种设备配置和物理位置,Pegasus解决方案的异步处理数据流皆可助客户优化CPU占用,提供最大灵活性以运行丰富的硬件,并实现高速DRC签核。
• 原生兼容Cadence数字与定制设计流程:Pegasus验证系统与Virtuoso定制设计平台无缝整合,支持实时DRC签核检查;采用“正确构建”(correct-by-construction)工作流,设计师得以大幅提高布线效率。通过集成Innovus设计实现系统,设计师可以在流程的不同阶段运行Pegasus验证系统并执行各项检查,主要包括:签核DRC和多重曝光分解;执行色彩平衡校验以提升良率;填充时序感知金属以减少时序收敛迭代;工程设计更改(ECO)期间的增量DRC和金属填充以缩短周转时间;以及全芯片DRC。
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是Cadence Pegasus验证系统的早期客户之一,已经成功将该全新解决方案扩展至540个CPU,大幅缩短全芯片DRC的运行时间。德州仪器此前的DRC解决方案扩展能力有限,难以应对日益紧张的流片进度。较德州仪器此前使用的解决方案,Pegasus验证系统支持原生云处理,可以预测周转时间,实现数量级运行加速,大幅提升设计团队的整体生产力。
无独有偶,Microsemi Corporation高级工程服务部门的高级经理Scott Barrick也表示:“在最先进的技术节点领域,DRC签核的周转时间对流片进度影响极大。Pegasus验证系统的近线性扩展能力帮助我们在极短时间内将全芯片DRC扩展至上百个CPU,且运行速度较上一代Cadence解决方案最高提升10倍。作为下一代解决方案,Pegasus提供原生云支持并具备千兆级处理能力,灵活度大幅提高,可以在流片时的GPU占用高峰期增加数百个CPU,实现理想的运行时间,此前需要40小时以上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不到3小时。只要流片需要,我们可以轻松运行多次DRC签核迭代。”
“先进节点DRC日益复杂,现行解决方案无法实现工程师期待的周转进度,”Cadence公司执行副总裁兼数字与签核事业部、系统与验证事业部总经理Anirudh Devgan博士表示。“Pegasus验证系统的创新架构和原生云计算提供灵活、弹性的运算环境,助客户在数小时内完成先进节点设计的全芯片签核DRC,并缩短上市时间。”
全新Pegasus验证系统是Cadence数字设计与签核套件的进一步拓展。该套件包括从综合到设计实现,再到签核的完整设计流程,旨在帮助客户在种类繁多的应用和垂直领域中快速实现功耗、性能和面积(PPA)目标。全新Pegasus验证系统支持Cadence系统设计实现(SDE)战略,助力系统与半导体公司高效生产具备高区分度的完整终端产品。
本文为《电子工程专辑》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