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本文作者Qusi Alqarqaz为IEEE资深成员,在电力产业拥有27年的工程师经验
我的工程知识是以一种非常传统的方法被教授:老师站在教室前面的讲台滔滔不绝,台下的学生努力在笔记本上用潦草的字迹试着去记下所有的重点;这并不是效益最高的过程,但是我们在1980年代只能这么做。
当我毕业离开校园,我知道我还没准备好面对现实世界;事实上,我的学习之路才刚刚开始。我在1989年取得第一个电子工程学士学位之后又回到校园,在1995年到2013年之间,在包括英国、约旦以及美国等不同国家的4所不同理工大学进修。
在每一所我进修的学校,教室环境与教学过程大部分都与80年代相同,让我感觉就像是回到过去的时光旅行──老师在讲台前像上了发条般滔滔不绝、台下每个学生努力振笔疾书纪录;只不过这些学生之中有人是用笔记本电脑做笔记,而老师背后的传统黑板也不见了,被白板或是投影屏幕所取代。除此之外,其中的相似性实在不可思议也很不幸。
今日的工程教育被困在过去,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公司抱怨在招募新的高科技职缺时,求职者的实作意识与技术性知识水平低落;工程师人才断层的状况比你想象得严重,缺工的情况也阻碍了创新。
与出生在50、60甚至80年代的前辈们相比较,现在的理工科系学生面临非常不同的社会与经济挑战;科学家与研究人员表示,就在接下来5~10年,我们将会看到一个与我们现在所见、所互动的世界完全不同的全新世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技术创新的快速频率。要与时俱进,理工科系课程以及教学环境需要大幅度的改变,才能培养下一代工程师人才。
为了满足未来工程师的需求以及工程实作,我们需要思考学习其他专业学科的教育方法,例如医学与法律;例如医学系学生除了像理工科系学生需要接受在学校的课程,还需要有2~3年额外的临床实习经验,才能真正取得医师资格。
高等教育体系应该要提供项目导向的课程,让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前有实习经验,如此就能在传统教育方法与实作知识之间取得平衡或是建立桥梁;此外,我建议资深的工程师们能多多参加研讨会、工作坊并主动寻找能指导后进的机会,同时保持阅读技术性报导习惯,以了解产业界最新的趋势,例如机器学习、物联网(IoT)等等。
IEEE的最新互动网站“连网生活的一天”,就有许多信息能让用户了解物联网设备为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性;还有其他许多资源能激励工程师们保持对产业的参与以及对技术发展的好奇心,加入专业领域的讨论。技术将持续演进,并让我们生活中的每个方面自动化、数字化──这是一个关键时刻,别让工程师职业跟不上时代!
编译:Judit Cheng
本文授权编译自EE Times,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关注最前沿的电子设计资讯,请关注“电子工程专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