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闪存不知缺到何时?我想大约会是在明年

2017-05-04 09:55:58 Jim O'Reilly,储存工程师 阅读:
2017年会是flash/SSD年?随着3D NAND转型步调缓慢,加上智能手机到服务器等市场需求旺盛,如今的flash颗粒供应极其吃紧…
广告

近三年来,我一直预测2017年会是闪存(flash)/固态硬盘(SSD)丰收的一年。然而,由于3D NAND转型步调缓慢,加上智能手机到服务器等市场的需求旺盛,如今的flash颗粒供应极其吃紧。不仅价格持续上涨20%或甚至更多,而像个人计算机(PC)等领域的内存供应不足更对其销售数字带来冲击。

这让IT人员得多花一点时间才能接受这一点。毕竟对于计算机储存而言,SSD会是更快速的解决方案。但我们讨论的是更巨大的因素,性能更高千倍以上,因此,你可能会想知道为什么这个市场花了这么久的时间才终于起飞。我想价格是其中一项因素,不过,只有聪明的人才了解特定的服务器使用SSD能让性能倍增,同时节省更多成本。
20170503_memory_NT02P1
(来源:Micron)

同样地,一般都认为“企业”级HDD不再是储存的主要选择。此外,随着3D NAND可在每个硬盘实现约30-100TB的容量,我们几乎要接受HDD市场的其余部份(主要是SATA碟)也受到SSD冲击的事实了。

目前面对的第一个困难点在于,3D NAND需要重新组装晶圆厂生产线,而它所需要的时间比预期的更长。大多数的供应商计划在2017年下半年推出3D NAND,接着再进行几个月的合格测试。但由于他们不再制造2D NAND颗粒,因而形成了巨大的供应缺口。

就像服务器对于SSD的需求激增一样,即使像All-Flash数组这样的RAID储存和数据设备也提高了需求。除此之外,智能手机业务也会大幅增加,再加上三星(Samsung)智能手机Note 7在上演大规模召回的戏码后重新出发,也无预警地造成需求。
20170503_memory_NT02P2
Galaxy Note 7.(来源:Samsung)

台式PC、笔记本电脑以及平板电脑市场疲软,让内存短缺的情况更加严重,另一方面也引发对于SSD的更大兴趣。以SSD单元试图稳定两位数字的年销售额衰退,成为市场上的关注重点。随着SSD的价格提高以及供应短缺,主要的销售活动趋于缓和。

PC类的产品可能最先受到市场供应吃紧影响的“受害者”。对于一个从五年前开始自高峰处连年下滑且迅速萎缩的市场来说,这可能会是最后一次的冲击了。供应短缺问题意味着将会带来更高的价格,以及更少的议价空间,预计我们将会看到笔记本电脑、桌面计算机以及平板计算机等产品开始限制供应量,另一方面也使其营收受限。

服务器市场也开始全速转向SSD和flash。但大多数的大型系统供应商都倾向于着重磁盘的可用性,因为他们是储存装置的重要客户。

至于硬盘供应商呢?他们的交货时程是否足以撑起这一切呢?目前,SSD有两种供应商类型,以是否具有代工厂为划分。拥有代工厂的SSD供应商包括Western Digital (WD)、英特尔(Intel)、美光(Micron)与三星(Samsung)等;而无代工能力的SSD供应商则有希捷(Seagate)、Kingston与PNY等,据称较具有现货市场的灵活度。这些公司必须为了找到芯片而苦苦挣扎,但供应短缺的问题可能冲击其财报表现。东芝(Toshiba)虽然拥有庞大的代工能力,但近来因其核电厂业务损失导致严重的财务问题,而可能成为高风险的供应商。
20170503_memory_NT02P3
(来源:Toshiba)

在线市场的供应问题更加显著。线卡仅限于每家供应商的几款硬盘,但通常是容量较小的硬盘(256GB或更小容量)。这与2016年第3季的市况发展相反,当时500GB、960GB和1TB硬盘都很常见。代理商的情况也一样。

硬盘的价格涨幅在10%至20%之间,供应商开始将交货时间延长至20多周的范围。但这并不至于混乱SSD的长期主导地位,因为业界仍有信心在2017年第一季推出3D NAND。有些零件则已经开始出样,以便进行质量检测。

预计在进入2018年以后,内存短缺的问题就不会再那么严重了,代工能力也将从明年起持续改善。这将迅速导向“企业级硬盘”产品,以及巨大容量的储存SSD (可能使用四位单元的QLC)。另一方面,随着内存产业快速过渡至SSD,以及我们移动至小型储存设备与超融合的基础架构,预计RAID/混合数组架构衰退的速度将会更快。

然而,还会有其他的意外冲击。PC和台式机将会错过复苏的机会,预计在年底前还将加速下滑。平板计算机受到闪存供货短缺的影响较不明显,但价格方面将有所增加,同时还会带来一些可用性的问题。不过,平板电脑可适应新的云计算模式,因此,市场预计将在2018年开始反弹,并吸收一部份PC/台式机失去的市占率。

在SSD供应商的基础上,也可能出现一些变化;以代工厂为基础的供应商可望在营收与利润方面迅速增加,而无代工厂的供应商则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编译:Susan Hong

本文授权编译自EE Times,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EETC wechat barcode


关注最前沿的电子设计资讯,请关注“电子工程专辑微信公众号”。

本文为EET电子工程专辑 原创文章,禁止转载。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本司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广告
热门推荐
广告
广告
广告
EE直播间
在线研讨会
广告
广告
广告
向右滑动:上一篇 向左滑动:下一篇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