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共享充电宝本不是风口,却被资本硬生生吹上了天

2017-04-20 11:13:31 网络整理 阅读:
从本质上说,充电宝是一种满足人们安全需求的产品,一块满电的充电宝放在包里可能一两个月都用不到。但用到的那一天,就是它一直存在的原因。公共场所提供的充电服务,不管以什么形态出现,都更像是一种锦上添花的应急措施,而并不能满足这种安全感需求。
广告

手机强迫症患者成为“流行”,如果电量低于心理安全值,就浑然不舒服。电池的续航似乎永远跟不上人类对手机依赖的上升,共享充电宝正是看到了这一“痛点”。深圳几家共享充电宝企业已经占据不少商圈场所,还没入局的玩家焦急地张望,犹豫要不要进入。
20170420-power-charge-4
激烈的抢客赛从网约车时代延伸到共享单车时代,过去的10天里,资本如潮水涌入,IDG、金沙江创投、红杉、德同资本、鼎晖等金主纷纷入局,十几天内,包括街电科技、小电、来电科技等共计5家企业获投,融资金额近3亿元,超过20家机构入局。

共享形式各有特点,各有缺点

目前而言,共享充电宝有两种共享形式,一是以“来电”、“街电”为代表的机柜式租赁机器,租赁机固定,用户可以带走实体充电宝;二是以“小电”为代表的实体充电宝,主要是桌面固定充电宝(无需押金),极端连线充电,无法带走。

来电这种共享充电宝的使用前提是要先进行扫码,凭借芝麻信用600分以上即可“免押金”租到一个充电宝,芝麻信用不足600要交100元的押金,充电宝归还后,押金可以随时提现并退出账户。
20170420-power-charge-3
租赁一小时内免费使用,超过一小时后1元/小时,每天10元封顶。一个值得注意的点就是共享充电宝随身充电、异地归还。

与来电不同,小电的终端是一台容量为16000mAh的移动电源,通过从端口引出带有三个端头的充电线为手机等设备充电,使用起来有些不方便,但它无需缴纳押金,通过微信扫码之后一次付费1元即可充电。由于小电不可移动,它主要投放于餐厅、KTV、咖啡厅等地方。
20170420-power-charge-7
然而,这两种场景都经不起推敲。“小电”的问题是,我为了充电坐进了一家咖啡厅,然后咖啡厅服务员告诉我除了坐在这里要点餐之外,充电还要另付费下单,恐怕我扭头就得走。而且就算真的有紧急情况需要充电,我也不想因为手机充电而被一直束缚在一个商家里,这失去了充电宝移动充电的灵活性。此外,考虑到装修风格桌面式的充电设备并不适合所有娱乐场所,而且餐厅水吧的翻台率和充电设备的使用概率互斥。这与“小电”对外宣传的想做线下流量生意刚好背道而驰。

“来电”、“街电”的问题更直接一些——机柜小场景不同于来电的机柜大场景,在商场可能需要逛数个小时,充电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是像饭店这种小场景,一顿饭的时间又怎么能满足手机的电量呢?现场归还,可能没充多久,电量还未恢复;或者拿出去,等电量充满再找其他街电机柜,不好意思,你可能热的满头大汗才到达下一家机柜。而这背后是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
20170420-power-charge-2
来电共享充电宝,借和还都要通过终端机器,如果不能及时归还就会一直计费

用户特征:深度手机依赖症人士

在深圳一家大型通讯企业工作的冯先生是位“深度手机依赖症患者”,通常随身会带一两个充电宝。一次匆忙离家忘了带,手机没电的时候,他“有一种想死的感觉,不知道会不会漏接电话、不刷手机不知道该干什么”。这时同事提醒他,可以去找个可以租借的充电宝,他才觉得“打救了”。

深圳常见的共享充电宝有两种使用场景:其一,放置在人流较多的商场和车站等地。体积较大;其二,以餐厅酒吧为主要使用环境,体积小巧。“来电”和“街电”分别是这两种场景的代表型企业。

媒体工作者陈小姐经常使用共享充电宝,“我没有固定偏好,主要是来电和街电的网点都比较多,借和还都方便。”但也有用户已经产生了倾向,“我更喜欢街电,提供数据线。而来电要用户自己带数据线,否则花10元购买。”大三学生卢芦说。

来电创始人袁炳松介绍,共享充电宝使用高峰期为晚上的6:00至8:00,以及晚上的9:00-11:00,要么晚饭时间,要么泡吧时间。

行业特征:技术门槛低“圈地”靠资本助力

出租充电宝,这个商业逻辑并不复杂,来电和街电这样转型互联网共享的企业,成功获得风投的青睐。这个行业准入门槛并不高,而且前景不错,难道没有其他“玩家”跃跃欲试吗?
20170420-power-charge-6
几家主要共享充电宝公司背景和融资情况

“我不否认这个行业技术门槛低,但资本门槛却很高。”来电创始人袁炳松说,目前资本已经进入到共享充电宝行业,目前行业的盈利模式还是比较清晰的,主要的部分包括租金、押金、广告收入等。无论是哪一部分都需要网点铺设有足够的规模。“出租充电本身盈利很少,租金的确不高,如果没有资本驱动,持续输血,达不到一定规模,谁敢入局。”袁炳松说,眼下竞争已经初露苗头,等到下半年可能会进入更激烈的对抗,价格战也将会出现,他认为越是到那个时候,“新玩家”越是不敢进入,资本也会变得谨慎。

“这几家共享充电宝企业 出身 不算很高,原先都是从事传统制造行业,若是从这角度说,准入门槛的确不高,不过由于资本的推动,这场比赛目前是 跑马圈地 的阶段,和商业地产签订的渠道协议通常也都是排他性的,所以不是随随便便想进就进的,需要资本扶持。”昂若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磊解释,投资行业中比较“风口”的项目,通常是以其年收入的10倍进行估值,这些共享充电宝企业已经号称上亿融资,那么其估值会在5个亿左右,但目前来看这些企业真能每年受益5000万吗?只能说资本的信心很强。

另一方面,王磊也提醒,其实国内共享充电宝的体量很大,未来必将还有不少进入者,只不过我们常见到的这几家占据资本先机,后续进来的是不是能拿到大的融资,就很难说了。
20170420-power-charge-5
近期获得投资的几家共享充电宝公司

同行之间的技术专利争夺战

虽然只是小小的充电宝,不过要顺利完成用户自主借还等等,还是需要以一定的硬件和技术为载体。如果不能及时归还,会产生滞纳金。以来电为例,用户使用的头一小时免费,之后每增加一小时,收费增加1元,一天封顶10元。10天后,当押金扣光,用户可以选择留下充电宝,但该充电宝是无法充电的,基本毫无用处。那么也可以选择在三个月内还回到柜机,柜机会返还50元,10天到三个月的滞纳金最后相当于滞纳实际交了50元。

创立来电以后,袁炳松和团队成功申请多项专利,其中包括“移动电源的租借系统、方法及租借终端”,“吸纳式充电”等。他透露,一台充电宝出租吐纳的机器,成本约为3万元,之前技术研发也投入不少成本。而去年开始,来电接连对几家共享充电宝品牌发起诉讼,主要名目都是专利侵权。今年3月30日,来电又对街电提起诉讼,涉及的专利共计6项,其中最关键的包括两项核心技术专利。街电回应该企业从2015年开始自主研发产品,硬件软件都是独立设计和研发的,目前还没收到法院通知。

王磊认为,充电宝行业属于传统制造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很难成为竞争优势。在他看来,充电宝的技术壁垒不是很强,不像芯片这类行业,一旦技术封锁会对企业发展以及竞争环境产生很大影响。不过他表示理解来电的做法,“目前这几大企业也已经出现了正面竞争,短兵相接,那么如果能从一定程度上震慑到竞争方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从市场角度看,即便是诉讼成功,“徒弟把师傅干下去”的情况也不少见,何况由于技术壁垒不强,企业总是可以找到“曲线救国”的方法,绕过知识产权保护的壁垒。

盈利模式存在灰色地带

早在2013年,北京各大商场的出入口就已经存在投币的公共手机充电站。在之后的一年里,随着“互联网思维”的升级,这些充电站迅速从收费转向免费,并将盈利模式从向用户收费改为充电时往用户手机里安装流氓软件。

2015年开始各都市报和自媒体陆续对手机免费充电站强制索要手机权限和安装软件提出质疑。为什么即便是被媒体多次曝光,手机充电站还是要义无反顾地走免费的道路?因为向用户收费不赚钱啊……

付费的手机充电站1元/小时已经非常不得了,现实情况中充满一个手机确实要1个小时以上。但没有人会真的在手机充电站把电充满,也没有人会为了几十分钟的应急而付出更多的钱。

手机充电站在付费方式上也存在问题,前些年投币式的付费率低,因为本来大家出门在外手机没电就是个低频事件,而在手机没电后又必须充电且身上还恰巧有硬币就是个低频中的低频。有了支付宝和微信扫码之后,付费率高了一些,但不少用户会面对“我手机都没电了,怎么用手机支付”的尴尬。

而免费给用户充电,强制要求安装App则赚得更多——现在App推广成本高,随便一个App获客成本都在30元以上。先给用户5分钟免费充电开机,然后要求必须安装3个App才能继续充电,相当于把客单价提升到了90元以上。

从历史发展路径来看,这是个低频高单价的污点生意,它正像是那些在雨天的地铁门口卖伞的商户一样。你明知道他手里的伞质量次,价格高,紧急的时候该买还得买。绝非这一轮共享充电宝企业在融资宣传时所说的“大众没看到的流量”。

这也是为什么即便被媒体轰炸了那么多轮,传统的免费手机充电站依然我行我素地往用户手机里强装App,而用户也像是不在意一样地继续使用它们。但这种商业模式是违法且伤害用户的,很难说哪一天就有个部门跳出来严管一下。

这一点,“来电”和“街电”比“小电”想的更明白一些,与“小电”不同,“来电”和“街电”的母公司都是充电宝生产厂。它们租借充电宝的前提都是你交了押金或用信用分抵押——你不还没有关系,就当卖你了。

在每个家庭都闲置2~3个充电宝的情况下,“来电”和“街电”其实为自己生产的充电宝找了个新的销售模式——违约的越多,赚得越多。

你敢出门不带充电宝吗?

现在关注商家感兴趣的另外一个问题:什么是流量生意?说白了就是广泛、高频、刚需。

因为我们都遇到过出门在外忘记带充电宝手机没电的窘境,所以本能地会认为充电宝是个流量生意。

但其实你再仔细回想一下,这样的情景一年会发生几次?能和你出门想骑车的次数比吗?再想想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你随身携带一个充电宝麻烦吗?

恐怕大多数人只要出门有一次遇到手机没电就会想着在包里常备一块充电宝了。充电宝也用尽了怎么办?一块解决不了,下次就带两块。

而且与共享单车不同的是,用户不可能随身携带一辆自行车,但随身携带一个充电宝只需要包包重上几百克。更重要的是,用户购买、拥有、携带充电宝,绝不止是为了充电,而更多的是为了安全感。

从本质上说,充电宝是一种满足人们安全需求的产品,一块满电的充电宝放在包里可能一两个月都用不到。但用到的那一天,就是它一直存在的原因。公共场所提供的充电服务,不管以什么形态出现,都更像是一种锦上添花的应急措施,而并不能满足这种安全感需求。

“我把机器铺的足够多,每个商场都有我们的充电宝,能不能让用户放心地从包里拿掉那几百克?”答案是:不能。

不带充电宝就像是一种赌博,而且赔率很低。赌赢了,用户只是包里轻了几百克,赌输了用户可能错过一个重要的微信或电话。而且赌能不能找到共享充电宝和赌能不能找到一家可充电的咖啡厅,至少在现阶段胜率应该差不多。

赌输一次,就足以让人把私有的充电宝装回包里,而更多的人可能是压根就不想冒这个平白无故的风险。

而且,私有充电宝的使用场景只局限于繁华商业区。出门旅游、出差等不确定情境下,携带充电宝的必要性显著提升,这些区域共享充电宝更难以覆盖。而共享充电宝覆盖较好的商业区范围内,用户离开电源线的时间大多不超过8小时。

这个续航水平,智能手机厂商努一努力还是能做到的,怎么都不会沦落到需要“每星期都去借充电宝”的地步。

共享充电宝都不会是下一个风口

不管怎么看,共享充电宝都不会是下一个风口。共享充电宝的这一轮融资甚至已经不能用跟风来理解,简直是被资本平地起风吹起来的。

共享专车是个好生意,被资本吹得太大了,回落一点总归是不错的。共享单车是个好主意,但不是个好生意,可能永远都找不到好的盈利模式。共享充电宝连个好主意都算不上,甚至让人怀疑,投这些企业的投资人到底用不用充电宝?

好像冠上“共享”两个字,一切解释不通的商业逻辑就瞬间化为神奇风口了。共享经济就是这么被玩得一届不如一届的。

EETC wechat barcode


关注最前沿的电子设计资讯,请关注“电子工程专辑微信公众号”。

本文为EET电子工程专辑 原创文章,禁止转载。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本司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广告
热门推荐
广告
广告
广告
EE直播间
在线研讨会
广告
广告
广告
向右滑动:上一篇 向左滑动:下一篇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