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竞赛在电子技术领域非常流行,也有很好的理由:“优胜者”可以拿到奖金/奖品、公众知名度,以及或许有实现设计点子的机会。
各种设计竞赛的题目非常多样化,有很小的(例如“设计95%+效率的5V/1A电源”),也有非常大的,像是SpaceX Hyperloop超级高铁设计竞赛,优胜队伍能获得打造未来交通运输工具原型的资金,还有NASA的Small Electric Airplane Challenge小型电动飞行器挑战赛。
对于这些设计竞赛,我的看法是好坏参半;有些竞赛,例如Hyperloop,能让优胜者取得迈入下一个阶段的唯一资源,也鼓励了有缜密分析做为支持的,一些认真、创新的想法。但其他大多数竞赛主要是公关活动,赞助商能以非常低的支出取得参赛者的设计成果,同时他们的花费也不多。
(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竞赛与各种创新奖项都不同,例如有崇高地位的Breakthrough Awards突破奖,后者的得奖者并不需要报名或是主动参与。)
还有一些设计竞赛对参赛者来说是很不错的实作活动,就像是真的进行一个设计案那样;德州仪器(TI)以学生为对象主办的年度创新挑战赛,就包含一系列令人眼花撩乱的设计元素,包括可运作电路、PCB布线、软件、物料列表,以及分析设计的哪些部分有按照计划运作、有那些没有…等等。
显然,付出时间与精力(通常还有金钱)参与设计竞赛的个人或团队,都有不同的动机、被鼓励的理由以及根本原因;有些是因为有想法、有时间,有的是为了出名(当然程度会有差异),有的是需要参加,有些是想拿奖金(但通常会比付出的成本低)…当然也有人是受到创新精神的激励,要以竞赛做为发挥舞台而付诸行动。
不过,谁应该要参加什么竞赛、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参加,是一个有趣的两难问题;很多情况是,参赛者需要先签名放弃对所有点子与创意的权利,也就是抛弃可能产生的知识产权(IP),而让竞赛赞助商以最低的价格或是无偿取得IP。不过这并没有输赢,没有竞赛的资源以及鼓励,那些点子可能永远不会被发掘甚至商业化。
就像大多数工程领域的情境以及生活上的抉择,并没有简单、唯一的“正确”答案;是否参加比赛是一道有很多难以评估之变量的函数──包括所需时间、所需精力、机会成本、自付费用、的函数,现金支出成本(out-of-pocket cost)、评审的信誉、评审指标、风险、胜率、非优胜者的投资报酬率、优胜者的有形报酬率、获利(如果你在乎)与取得能更进一步发展的额外资源之潜力…等等。
竞赛赞助商的信誉与诚信度也是一个重要议题,虽然很多竞赛是由知名厂商或组织团体、学会主办,但其中一些看来是由是营销/公关公司举办,主要是为了收报名费(所以“比较好”的竞赛应该免费或是仅收少许象征费用的…)、以低/零成本取得大量IP、还有为竞赛赞助商而非参赛者博得注意力与名声。
你自愿参加过设计竞赛吗?你的参赛经验如何?你在什么情况下会建议人们退出竞赛、尽管有参加的压力?又在什么情况下会鼓励人们参赛?欢迎与我们分享你的意见!
编译:Judith Cheng
本文授权编译自EE Times,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关注最前沿的电子设计资讯,请关注“电子工程专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