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度自动化驾驶的背景下,将高画质地图绘制(HD mapping)简单地叙述为“地图绘制”,会有误导的嫌疑;今日的高画质地图绘制被视为高度自动化驾驶的必备数据,能提供与透过车辆视觉、光达(lidar)与雷达等装置产生之其他感测数据同等重要的信息。
CEVA生产营销总监Liran Bar也赞同这一点,他解释,地图绘制的重要性在于预测(prediction),举例来说,高画质地图绘制能:“让你在光达与雷达侦测到前方道路被堵住之前预测路况;”这是一个在自动驾驶车辆的进展中非常重要的元素。
高画质地图绘制以及连结性(包括V2V、V2I)都被视为不可或缺的“预测”工具,不过这两种工具的实现大部分需要汽车产业的所有厂商都跟进,以及建立通用基础建设的共识;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进展,但笔者并不认为我们走得够远。接下来让我们仔细研究研究高画质地图绘制这个议题。
*高画质地图绘制
(来源:Here)*
在月初的年度国际消费性电子展(CES 2017),现在是德国Audi、BMW与Daimler三大车厂合资公司的Here,取得了不少合作案;除了英特尔(Intel)宣布收购15%的Here股份,Here还与Nvidia宣布将扩大合作,发展Here的HD Live Map成为自动驾驶车辆专属的实时、高画质地图绘制解决方案。
Mobileye也透露正与Here合作,提供Mobileye自己的群众外包(crowd-sourced)、高画质地图绘制技术REM (Road Experience Management);自动驾驶车辆开发顾问机构Vision Systems Intelligence (VSI)创办人暨首席顾问Phil Magney解释:“Here的价值来自于提供定位平台(location platform)以及支持的基础建设,Mobileye则提供群众外包数据,将与Here的数据汇集,建立一个本地化平台。”
REM是Mobileye的独门技术(参考下方视频),如该公司的描述,REM是一种:“应用于全自动驾驶的端对端地图绘制与本地化引擎;”该解决方案包含三个层面:数据采集代理(harvesting agents,也就是车辆上配备的摄影机)、地图聚合服务器(map aggregating server,即云端),以及地图消耗代理(map-consuming agents,也就是自动驾驶车辆)。
视频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2&v=RK8dbq-LfM0
数据采集代理收集并传输关于驾驶路径图与地标等数据;在数据采集代理布署的Mobileye实时性几何与语义分析(geometrical and semantic analysis),能压缩地图相关的信息,因此只需要非常小的通讯带宽(平均低于10KB/km)。
在这种架构下,相关资料被打包成称为RSD (Road Segment Data)的小型“胶囊”,然后传送到云端;云端服务器聚合并调和连续不断的RSD数据流,这个过程产生了高度精确而且能在短时间内反映现实的地图,Mobileye称之为Roadbook。Mobileye共同创办人、首席技术官暨董事长Amnon Shashua将Roadbook视为在Here所提供的数据上方的一层;他强调,对Mobileye来说:“地图制作厂商不是竞争者。”
*以群众外包数据产生的Roadbook
(来源:Mobileye)*
除了Here,Mobileye也宣布与日本地图业者Zenrin以及一家车厂合作,以完成日本的高画质地图绘制;Shashua承诺:“到2018年10月,我们将完成这个工作。”Mobileye的终极目标与不同厂商合作,开发全世界的Roadbook。
不过高画质地图绘制并非汽车厂商需要共享的唯一资源──如果汽车产业对于发展高度自动化驾驶车辆是认真的,“驾驶策略(Driving Policy)”就是另外一个需要科技业者与汽车厂商共同合作的关键,Shashua称之为“最后一片拼图”;他解释,驾驶策略是以网络启动的强化深度学习算法为基础,是关于车厂如何利用人工智能(AI)来训练自动驾驶车辆的“类人(human-like)协商技巧”。
但被问到该如何促进跨产业合作,Shashua坦承该公司也遭遇很多阻力:“对汽车厂商来说,甚至要让他们承认该这种合作的必要性都不容易;”而更困难的在于让他们愿意分享任何一部分开发驾驶策略背后的“秘方”。
对此市场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汽车产业资深分析师Roger Lanctot并不意外,他表示:“汽车厂商才刚开始收集资料,而现在我们就又叫他们跟别人分享?”但Shashua并不担心,他认为这种数据分享是不可避免──无论是高画质地图绘制或是驾驶策略──会发生的:“一旦实现,将会是汽车产业的转折点。”…问题在于我们何时能看到呢?
编译:Judith Cheng
本文授权编译自EE Times,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关注最前沿的电子设计资讯,请关注“电子工程专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