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人体大数据:分析汗水,看透你的心肝脾肺肾

2016-12-15 13:20:00 Junko Yoshida 阅读:
不同于传统的可穿戴设备,一种新开发传感器将人类的汗液设定为一种收集与探测更精确、更具洞察力之生理信息的手段。
广告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电子工程暨信息科学教授Ali Javey,总是喜欢把他的团队正在进行之可穿戴电子研究项目称为“人体大数据(big data of the human body)”

今日的可穿戴式传感器已经能追踪使用者的身体活动与生命征象,但Javey在近日于美国举行的2016年度国际电子组件会议(IEDM)上发表他的研究团队成果“可穿戴式汗液生物传感器(wearable sweat biosensor)”时指出:“没有人能以分子(molecular)水平监测个人健康状况。”

市面上已经有许多不同的可穿戴式设备,如Fibit、Misfit、Apple Watch以及各种血糖仪等等,这些“智能医疗”设备似乎与现实世界仅距离一步之遥,显然各种无所不在的无线技术以及运算技术,已经能增强针对每一位病患的监测。

然而,如同在同一场会议上德州仪器(TI)研究团队发表“省电智能可穿戴式设备电路与系统(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Energy Efficient Smart Wearables)”论文时表示,数据撷取(data acquisition)仍然是最大的挑战;为此各家厂商争相开发超低功耗、软性、印刷式电子组件,以催生能持续监测使用者健康状况并能以非侵入式方法实时撷取人体数据的设备。

在今年IEDM发表的多篇论文,就是关于软性与印刷式电子组件技术;所提出的方案从高性能的软性CMOS电路与传感器(由日本大阪府立大学发表)、省电多模式生物感测技术(TI发表),到RFID与医疗贴片应用之软性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电路(IMEC发表)。

而Javey的团队所发表之“可穿戴式汗液生物传感器”论文特别出色,因为该团队探讨了“以广泛的汗液生物标记频谱监测人体”。

20161214 IEDM NT03P1
图片来源:IEDM

不同于传统的可穿戴设备,Javey团队将人类的汗液设定为一种收集与探测更精确、更具洞察力之生理信息的手段;他表示:“我们选择汗液的原因,是因为那是最容易取得的体液。”

值得注意的是,汗液分析并不是新概念,已经有各种汗液生物标记被开发,用以定义人体健康状况;Javey解释,例如在运动领域,人们通常会以汗液分析来进行药物检测,还有汗液氯化物检测已经是囊肿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的标准诊断程序。

Javey表示,可穿戴式生物传感器已经被应用于在各种室内或户外的人体活动中,分析新陈代谢、电解质与重金属等广泛的汗液成分:“汗液中的钠离子与钾若过量损失,将导致低钠血症(hyponatremia)、低钾血症(hypokalemia)、肌肉痉挛或是脱水。”

其他发现还包括,汗液中的乙醇与葡萄糖据说在新陈代谢上与血液中的乙醇与葡萄糖相关,而汗液乳酸(lactate)可以被潜在视为压力性缺血(pressure ischemia)的敏感性标记;不过今日的汗液分析仍是得将检体收集起来送到实验室去才能进行。

而Javey的看法是,最好的解决方案是“人体汗液的实时分析”──也就是利用像是贴片、放在人体上的汗液生物传感器,直接在排汗时立即对汗液进行分析。

完全整合的多任务汗液感测系统

Javey的团队开发了一种完全整合的多任务汗液感测系统,将塑料材料的传感器做为与皮肤之间的接口,而软性电路板上的硅芯片则执行复杂的信号处理;如下图所示,该团队开发的汗液传感器数组包含两种代谢物传感器(侦测葡萄糖与乳酸)、两种电解质传感器(侦测钠离子与钾),以及一个皮肤温度传感器。

20161214 IEDM NT03P2
图片来源:IEDM

Javey并分享了该系统能进行多任务人体量测的信号传导、处理与无线传输路径(如下图);最终收集到的数据会以无线方式传输到手机,透过专属应用程序显示:“我们开发了传感器,但没有开发必备的信号处理芯片,是在软性电路板上采用现成的微控制器以及其他组件。”

20161214 IEDM NT03P3
图片来源:IEDM

软性电路板上需要做哪种信号处理?Javey解释,虽然每个传感器都能维持优异的敏感性,但事实证明温度以及酸碱(pH)值仍会对这种安培酶(amperometric enzymatic)传感器的性能造成很大影响:“为了达成更精确的量测,我们需要进行实时校正(calibration)以及信号补偿,”这就是信号处理所需之处。

目前Javey团队开发的系统是以软性电路板制作,他设想未来完全整合的多任务汗液传感器将是能实现更实用、同步化之多重汗液生物标记侦测信息的终极关键;Javey并指出,他们采用的现成蓝牙低功耗芯片与微控制器,都稍嫌“大材小用”,未来应会演变成客制化单芯片。

编译:Judith Cheng

本文授权编译自EE Times,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EETC wechat barcode


关注最前沿的电子设计资讯,请关注“电子工程专辑微信公众号”。

本文为EET电子工程专辑 原创文章,禁止转载。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本司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Junko Yoshida
ASPENCORE全球联席总编辑,首席国际特派记者。曾任把口记者(beat reporter)和EE Times主编的Junko Yoshida现在把更多时间用来报道全球电子行业,尤其关注中国。 她的关注重点一直是新兴技术和商业模式,新一代消费电子产品往往诞生于此。 她现在正在增加对中国半导体制造商的报道,撰写关于晶圆厂和无晶圆厂制造商的规划。 此外,她还为EE Times的Designlines栏目提供汽车、物联网和无线/网络服务相关内容。 自1990年以来,她一直在为EE Times提供内容。
广告
热门推荐
广告
广告
广告
EE直播间
在线研讨会
广告
广告
广告
向右滑动:上一篇 向左滑动:下一篇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