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仿生学创新:小蟋蟀也能给科技界大启发

2016-10-24 11:28:00 Junko Yoshida 阅读:
因为面临能源短缺的风险,现在的研究人员越来越偏向以仿生(biomimicry)方式寻求创新,这能让他们透过模仿大自然的生存模式与策略……
广告

越来越多研究人员透过仿生(biomimicry)方式寻求创新,模仿大自然的生存模式与策略,为人类面临的挑战找到永续性解决方案。

总部位于法国Grenoble的研究机构CEA-Leti之研发焦点在奈米科技与相关应用,他们深信,在一个“高度连网世界(hyper-connected world)”,技术突破需要一种全新的研发方法。

Leti科学总监Barbara de Salvo最近接受EE Times专访时表示:“我们正在针对创新寻求一个不同的技术轴心;”该机构的研究人员目前找到的新轴心,就是从大自然中学习。de Salvo举例指出,连网设备的关键技术功能区块,包括感测、通讯、运算、能量采集与安全性,都需要具备三种属性:不牺牲性能而达到的省电效益、简易性以及内建的可信任性。

因为面临能源短缺的风险,现在的研究人员越来越偏向以仿生(biomimicry)方式寻求创新,这能让他们透过模仿大自然的生存模式与策略,为人类面临的挑战找到永续性解决方案。如de Salvo所言,这全都是:“向研发了40亿年的大自然学习;”而她认为,仿生方案能提供研究人员“颠覆性的想法”。

师法自然在工程领域并不是新概念,很多研究人员已经在进行由人脑结构启发的神经元(neurons)与突触(synapses)开发,也就是神经型态运算(neuromorphic computing),或称为神经型态工程;神经型态运算研究是厘清如何以个别神经元、电路、应用以及整个架构的形态,来创造理想的运算方案。

在硬件层级实现的神经型态运算案例,包括氧化物为基础的忆阻器(memristor)、临界值开关(threshold switches)以及晶体管。

在局部处理数据

而Leti的仿生技术研究与以往更着重于模仿人脑之神经形态工程部太相同,de Salvo表示:“我们是参照一个完整系统,例如整只昆虫的身体;”她解释:“那是一个具备不可思议的传感器、且拥有合成信息功能的完整智能系统。”

该研究机构的研究合作伙伴是法国图尔大学(University of Tours)生态学教授、法国大学研究院(Institut Universitaire de France)成员Jerome Casas;Casas是全球生物启发(biologically inspired)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Leti计划将生物启发工程研究与Casas率领的生物学家、数学家、工程师组成的团队整合。

de Salvo认为,今日的MEMS传感器性能还无法媲美大自然,还有很大的学习空间;她指出,Leti特别有兴趣的题目,是透过学习昆虫的能力来开发新技术。在众多聚焦于迷你化生物启发感测系统的研究项目中,de Salvo指出,与神经形态电路相关的研究即是由昆虫以及牠们在局部收集、处理数据的能力所启发。

预期高度连结性将在物联网中扮演关键角色,de Salvo表示,Leti的研究人员特别好奇昆虫如何能在局部处理数据,例如蟋蟀脚上的触须:“那些触须不只能感测,实际上也具备数据处理以及产生智能的能力,就像是扮演昆虫的局部大脑。”

Casas在他的个人网页上写道:“仿生是另一种探索生命多样性的方法,而且可能为我们带来有益的回馈;当我们比较蟋蟀触须以及最新MEMS传感器技术的能力,我们发现蟋蟀触须的性能还是高出好几倍,主要是因为其无与伦比的信号处理能力。”

他并接着解释“蟋蟀与蟑螂的逃脱系统”,他的研究显示,这些昆虫:“在位于腹部尾端的小脑处理信息,能达到比人类大脑更快的处理速度。”

此外de Salvo也指出,昆虫们控制能量消耗以支撑长途飞行的能力也很迷人;如Casas所言:“翅膀或腹板(plate)移动方式的微小变化,就会对散发的涡流以及能量消耗的数个方面产生巨大影响;工程师因此渴望从昆虫实际上是如何拍翅膀来学习。”他表示他的团队最近已经与物理学家与工程师合作研究这个议题。

Leti相信他们是法国第一个深入探索大自然的研究机构:“透过找到对的人,我们正在进行生物启发、生物整合的研究项目;”她强调:“我们真的认为我们需要改变科技研发的方法。”

编译:Judith Cheng

本文授权编译自EE Times,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EETC wechat barcode


关注最前沿的电子设计资讯,请关注“电子工程专辑微信公众号”。

本文为EET电子工程专辑 原创文章,禁止转载。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本司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Junko Yoshida
ASPENCORE全球联席总编辑,首席国际特派记者。曾任把口记者(beat reporter)和EE Times主编的Junko Yoshida现在把更多时间用来报道全球电子行业,尤其关注中国。 她的关注重点一直是新兴技术和商业模式,新一代消费电子产品往往诞生于此。 她现在正在增加对中国半导体制造商的报道,撰写关于晶圆厂和无晶圆厂制造商的规划。 此外,她还为EE Times的Designlines栏目提供汽车、物联网和无线/网络服务相关内容。 自1990年以来,她一直在为EE Times提供内容。
  • Arm预测:2025年全球超过1,000亿台Arm设备具备AI能力 Arm预计,到2025年将会有1,000亿台基于Arm架构的设备可具备人工智能功能,包括由Cortex-A、Cortex-M驱动的设备。
  • Arm:赋能开发者,软硬协同重塑AI计算生态 硬件若无软件支持就毫无意义。而软件始终是Arm计算平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技术已经涵盖整个软件栈的各个层面。从底层固件和操作系统的开发,到与游戏引擎、开源社区和独立软件供应商(ISV)的战略合作,确保所有这些在Arm平台上都能“开机即用”。
  • 当TPU遇到GPU,会有怎样的“Feature+AI”手机、平板和PC? 随着大量AI手机、平板和PC涌入市场,各厂商在高端机型上激烈的AI功能竞争将很快会扩展到中档设备和汽车等广泛应用场景。同时,各厂家也在不断为已有功能增加新的特性(feature)。AI+Feature的融合互促将成为多个行业的热点。
  • 芯原汪洋:塑造智能计算未来,为AI技术应用赋能 汪洋特别提到,第十三届芯原CEO论坛五大预测之一是2028年用于端侧微调卡和推理卡的销售额将超过用于云侧的训练卡。目前,推理和端侧微调也是芯原重点关注的领域,同时也希望在这一发展趋势中寻找新的机遇。 
  • AI时代的关键推手——先进封装开启摩尔定律新篇章 随着AI和HPC芯片需求的不断增加,半导体产业在不断挑战性能极限的同时,也面对着传统封装技术的限制。为了延续摩尔定律,先进封装成为满足这些新兴应用需求的核心策略。
  • 集成电路性能应如何验证? 随着对复杂IC的需求不断增长,供应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交付最高质量的IC。本文阐述了测试工程在交付定制IC以满足这一需求方面的重要性。
  • “一碰交互,共触未来”ITMA峰会盛大 目前,智能终端NFC功能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面对新场景新需求,ITMA多家成员单位一起联合推动iTAP(智能无感接近式协议)标准化项目,预计25年上半年发布1.0标准,通过功能测试、兼容性测试,确保新技术产业应用。
  • 中科院微电子所在忆阻神经-模糊硬 中科院微电子所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刘明院士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记忆交叉阵列的符号知识表示解决方案,首次实验演示并验证了忆阻神经-模糊硬件系统在无监督、有监督和迁移学习任务中的应用……
  • 直角照明轻触开关为复杂电子应用提 C&K Switches EITS系列直角照明轻触开关提供表面贴装 PIP 端子和标准通孔配置,为电信、数据中心和专业音频/视频设备等广泛应用提供创新的多功能解决方案。
  • 投身国产浪潮向上而行,英韧科技再获 投身国产浪潮向上而行,英韧科技再获“中国芯”认可
广告
热门推荐
广告
广告
广告
EE直播间
在线研讨会
广告
广告
广告
向右滑动:上一篇 向左滑动:下一篇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