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上海交大主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智能互联创新大赛”总决赛(下文简称为“创新大赛”)完满落幕。与过往的全国大学生设计大赛不同的是,这次大赛由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和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由ARM、Xilinx、ST、ADI、Google等半导体与高科技企业赞助协办。
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何伟明表示,本次大赛主要面向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旨在激励智能互联技术创新,为企业前沿技术与新产品引入大学实践教学,培养和发掘高端创新人才。本次大赛全国四季赛区共产生一等奖80个队,二等奖105队,三等奖132队以及若干优胜奖。全部报名队伍超过500支,总决赛获奖队伍75支,特等奖空缺。
参赛获奖四川大学队伍在向企业高管展示自己的参赛作品“私人心医”
高校中的竞赛是学生实践学习的一个重要平台。本次大赛的主题是智能互联+创新。ADI、ARM、Xilinx、ST、Google五家公司联手赞助协办,对于学生们完成半开放式命题竞赛,起着极为成功的作用,包括提供免费的竞赛用芯片与模块,以及相关的培训与技术支援。
ADI公司副总裁及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Jerry Fan介绍,作为大赛的协助企业,ADI为参赛者及中国高校师生提供多种基于ADI领先技术的智能互联参考方案,包括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仪器、智能工业、生命医疗等方面,涵盖多种高精度、高性能、低噪声及超低功耗的常用模拟器件,包括放大器、转换器、射频微波、传感器、开关及电源等。ST、Xilinx则为学生提供MCU、FPGA等控制与处理芯片,Google提供OS软件与开发平台,ARM则是利用安创空间,为学生提供全生态的支持,包括今后学生作品有机会往商业开发方向的孵化。
何伟明指出,“创新大赛”是响应了国家的创新创业的号召,今年12月份还会举办国家创新新创业大赛,本次获奖队伍还有机会参与进去。
高校大赛如此明确地大规模将大学生电子竞赛和“创新创业”联系起来,这种做法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第一次。主办方和赞助企业一致认为,竞赛让学生们将自己的创新想法做成一个智能互联的智能产品,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对电子产品的系统性认识(模拟、数字、信号采集与转换、信号处理、信号输出、无线连接、操作系统、云存储等),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电子工程专辑在与学生交流中了解到,部分提供可穿戴式医疗或保健产品的作品参赛队伍中,除了有电子类院校的大学生,还有医学类专业学生也参与进来。
本次大赛的获奖作品,都是大学本科在校学生,大二、大三或大四来完成。作品与市场非常接近,作品覆盖了眼下市场热门的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仪器、智能可穿戴等,很多作品有着创新的亮点。这种创新思维对于学生进入企业后,进行原创性创新设计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赞助企业、评委老师们对于学生们的作品创新表达了赞扬与肯定。
Jerry Fan说,“今年得奖很多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作品是符合现在市场和应用趋势的,比如包含很多的机器人、可穿戴、智能交通、智能仪器仪表。并且从商业上来看,这些作品也是市场上需求旺、增长快的应用。我觉得学生们的创新和整个市场的需求比较接轨,和市场密切相关的。”
意法半导体公司中国区微控制器市场部高级经理曹锦东说:“我们客户反馈需要很多能够上手急用的人才,但是学校毕业的学生还需要一点时间来适应那个过程与要求,所以我们想通过这个平台能够让学生掌握这个最基本的技能、了解创新的必要性以及实践的机会,乃至让他们成为我们客户需要的人才。我们这次看到有些作品是有这样的意义,有些代表性的作品能够达到我们这个目的。”
不过,作为大二和大三学生,这么早就参与到系统级设计的大赛中来,媒体记者们也表达了一些疑问。因为这些系统级的产品设计,离不开数字、模拟电路的基础知识,也离不开对OS的理解运用以及编程能力。
笔者打听到,本次参赛队伍几乎都没有自主采用芯片和元件来搭建产品,很多是通过网上申请或采购模块(电源、传感器、无线)、半成品开发板做出的作品。像无人机、智能小车、智能窗帘、智能机器人等,早就是商业化的电子产品。除了可以网购到半成品控制板,学生也可以上网找到开源程序代码,这样做出的设计,其含金量也让一部分人士对真正的动手能力提出了质疑。
还有的参赛队伍则是采用了赞助企业的一些参考方案,这种做法对于加快学生完成比赛肯定是有帮助,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影响?ADI Jerry Fan表示这种做法有利有弊。“利的方面可以加速这些学生对ADI技术、模拟芯片的理解,可以加快做产品。弊的方面,某种角度来说,那些参考设计也好、方案指导也好,也间接影响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是不是能够打破已有的参考设计和方案之外完全走自己新的路,我觉得是有一些负面影响的。所以我是觉得最终还是说在一个时间和一个创新的之间找一个平衡点。”
对于大赛今后如何改进,ARM公司亚太区大学计划经理陈炜表示,明年大赛希望可以在三方面作演进。一是智能感知,二是智能学习,三是云技术。“我们需要给学生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往这些方向做深度开发。”
作为竞赛组委会的一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志军认为,“我们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创意。如果说从明年的角度来说,现在可能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因为这个大赛办起来以后牵扯到方方面面,如果明年大赛变化太多,老师学生们也不一定能适应。”
何伟明老师也回应说,“第一届大赛给学生的时间只有几个月,如果都是硬件都是芯片搭建,代码都自己写,这个很困难。高校竞赛其实每两年还有一个电赛,那个竞赛它的定位是在学生的基础能力上,这个(创新大赛)就是要求学生动脑筋做硬件产品。这两个赛整个重点不一样,前者是比基础能力,咱们是比创意。如果基础和创意能够真正的融合好了,这个就可以获得特等奖了。这也是本次大赛特等奖空缺的主要原因。”
从事多年大学计划,与老师学生们常年找交道的ADI大学计划经理高威也对记者表示,创新大赛除了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有做系统产品的概念,也还会让学生们对于合作有更深的理解。
“创新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生会学会与社会接触,与企业联系。做一个创新产品,不仅要有创新,也还要注意成本。很多学生选用ADI的芯片时,只挑贵的用,认为贵的芯片参数就会好,这种想法,一开始就有问题。所以我们为学生提供样片的时候,会仔细与学生沟通,帮助他们做好选型,而不是一提需求我们就免费给,”高威说。
本次创新大赛的参赛队伍,很多是来自非名校的普通院校报名参赛。有老师认为,全国电赛考核的是学生的学生快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现能力,一等奖获奖队伍也集中到传统学校中。而清华北大这个级别的学生,目光并非只做一名硬件工程师,他们参赛的积极性不强,而普通高校的参赛队伍,由于指导老师的师资或是其他软硬件实力先天不足,早已认为全国电赛的比拼不是公平竞赛,越来越多学校放弃了报名参赛。(此处小编打个比方,外国人同中国人打乒乓球的比赛,而且每年都只比乒乓球,你觉得外国人会每年都来报名吗?)
本次的主题为“智能互联创新大赛”的作法,更多地比拼创新而不是基础设计能力,可以让更多高校学生平等参与。由多家公司共同赞助,提供系统级创新设计的所有硬件和软件支持,让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够得到锻炼与展示,这种做法,肯定值得校企双方去做更多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