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美国软件业者Tend.ai志在成为全球第一家人工智能协作型机器人3D打印机、印刷电路板在线测试仪(ICTs)、冲床(punch presses)与其他自动化制造设备的催生者;该公司期望藉由为非技术背景使用者提供以云端为基础的软件自动化系统,让制造业回流美国本土。
Tend.ai的云端人工智能(AI)软件,利用与机器人夹具链接的网络摄影机以及一台装设在所有设备控制台的精简型客户端设备,来管理所有任务工作者可能需要以手动执行的表现;这包括配置所有设备、按设备的按键,以及在机器与机器之间移动部分建构设备、取得最后的成品零件以及将它们包装成箱。Tend-ai在以下的视频中展示了能在几分钟内完成工厂设置:
Bold Robotics的首席执行官Mark Silliman接受EE Times专访时表示,证据显示,若打造完全自动化的工厂,可以达成让制造业回归本土的目标:“由‘大量制造’往‘大量客制化’的转移是其推动力,再加上本土工厂能在两天之内交货,不必等着货品从中国运来。”
*Tend.ai 的软件控制位于中央的单支偕同机器人手臂,让它可以在自动化机器之间部分移动制造产品,直到制造完成时将成品装箱
(来源:Tend.ai)*
Silliman是创业老手,他因为看着一位在自家车库生产客制化饼干模型的企业家朋友,忙着从3D打印机来来回回移动完成的零件、并手动设置下一个步骤而得到灵感,于是以天使投资的形式赞助了Tend.ai这家公司,投入研究让3D打印机不只能做附加生产,而是能取代传统制造业者利用CNC、冲床、切割机、印刷电路板ICT等需要以机器人技术让美国制造业全自动化的方案。
能与人类一起工作、且不会有伤害人类风险的协作型机器人革命,与Tend.ai这家公司的目标不谋而合;Silliman表示,传统的机器手臂必须被围篱围住,以避免伤害到周遭的人类同事,但协同机器人的诞生改变了生产线的样貌:“去年市场上只有三家协同机器人制造商,现在已经增加到至少七家。”
机器人专业媒体The Robot Report的发行人Frank Tobe证实了Silliman的说法,表示协同机器人产业正在蓬勃发展,至少从有越来越多相关新创公司冒出头就可看出。
*用户可以透过iPad将协同机器人于生产流程中需要执行的每个工作步骤告知Tend.ai软件,图中在3D打印机显示器上特别标示的部分,是Tend.ai 的神经网络需要学习识别的
(来源:Tend.ai)*
根据Tobe接受EE Times专访时表示,Universal Robots、Rethink Robotics是协同机器人市场先锋,不过还小输Kuka的轻量LBR iiwa协同机器人以及即将推出的Roberta机械手臂;其他协同机器人供应商还包括ABB (YuMi双臂机器人)、pi4 (其Workerbot3机器人在近期于德国慕尼黑举行的Automatica展会上大出风头),还有推出低成本机械手臂而在市场大受欢迎的Franka,以及Hannover Messe、MABI Robotic、Smokie Robotics、F&P Robotics等等公司。
Tobe指出,以上这些公司已经开始销售协同机器人/机械手臂,还有其他一些也参与了Automatica展会的业者,则表示他们正在开发协同机器人产品,但要等到明年才会正式发表。
*协同机器人手臂可以像是人类工作者那样操作自动化设备,以下是它在设定好3D打印机之后按下「启动」按钮
(来源:Tend.ai)*
Tend.ai声称将会是第一家提供“统包式(turn-key)”软件、将协同机器人与制造设备整合的供应商;Tend.ai的软件在各种生产线配置进行设定时,无关3D打印机、ICT、CNC、冲床或是切割机,用户只需要装设网络摄影机到机器人的夹具,以及在所有设备的控制台配备一台小型客户端装置,其他的工作实际上是由云端软件来完成。
要进行设定时,用户不需要透过写程序来操作机器人,只要按照想让机器人做出的动作来拖曳机器人手臂上的夹具,包括按按钮的动作,在那期间Tend.ai的云端神经网络就会从网络摄影机影像传递的数据流,以及负责沟通夹具位置与方向的机械手臂位置编码器,学习必要的操作程序。
在生产完成后,协同机器人手臂将成品打包装箱
用户只须要用一台平板电脑执行Tend-ai的云端通讯软件,该云端神经网络就会做好其他的工作;只要神经网络学习到执行某个常见任务更有效率的方法,该云端软件也会将之与其最新学习算法相关联。Tend-ai会为所有的用户定期提供软件更新。
使用者本身不需要具备技术专长来设定或操作Tend-ai的软件,Tend-ai对客户的收费方式是根据每月对其云端软件的使用时间──以软件即服务(software-as-a-service,Saas)模式。Tend-ai仍在扩展其客户规模,表示目前正在与数百家业者进行自动化生产的合作,包括农业、航天与医疗产业领域。
编译:Judith Cheng
本文授权编译自EE Times,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关注最前沿的电子设计资讯,请关注“电子工程专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