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国际汽车电子创新发展论坛”上,以“新能源汽车,何时不再为里程而焦虑?”为主题的新能源汽车圆桌讨论是最后的压轴节目。圆桌讨论由AspenCore资深产业分析师顾正书主持,邀请到如下嘉宾参与:
- 臻驱科技CTO刘莉飞
- 派恩杰半导体技术应用总监雷洋
- 大唐恩智浦半导体BMS专家刘欢欢
- 纳芯微电子产品线市场总监张方文
- 上海电驱动电控研究院硬件开发经理温小伟
主持人以一个小调查开始,然后每位嘉宾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针对消费者的“里程焦虑”原因给出专家解读。小调查包括如下三个小问题:
- Q1: 当前的新能源汽车,500-600公里续航里程都是标配,“里程焦虑”是否已经不存在了?
- Q2: 售价不到10万的新能源车,估计续航能力不行,而价格高一些的,续航水平应该比较不错。续航能力与价格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吗?
- Q3: 我是新能源汽车车主,除了里程,还有其它哪些我感到焦虑的因素?
总结几位嘉宾对“里程焦虑”的原因分析如下:
驾驶者的思维习惯:虽然新能源车跟传统燃油车的续航差不多,但人们总是担心电池可能会耗尽,而不担心油会耗尽。这跟加油站随处可见有关,而目前充电桩还做不到,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的中小城市。
相比于加油,给电池充电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要排队充电,等候时间会更长。而目前在城市的住宅小区和商业区,很少车主可以拥有专有的充电桩,公用充电桩也难以方便找到。
目前新能源车的电池电量测量和指示还不是十分可靠,驾驶者担心电池电量会突然下降,而不能坚持到找到充电桩。
要消除消费者的这些焦虑,不但要通过技术和设计继续加大续航能力,同时要通过政策和市场调节来普及充电桩。也许3-5年以后,充电不再是个问题,消费者对电池里程的焦虑自然就消失了。
第二个讨论的话题是“续航里程达到1000公里”。很多车企现在都把“续航里程迈进1000公里”作为大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技术上是否可行?经济效益上是否划算?
几位专家都认为要实现1000公里的续航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在经济效益上是否划算就要看续航能力与整车效率的平衡和优化了。增加电池包就可以增加续航,但会给整车带来额外的重量和消耗,由此导致整车运行效率降低。
从全球三大电动车市场的销售情况看,中国市场的宏光MINI EV、欧洲市场的雷诺Zoe,以及美国市场的大众ID.4都是畅销电动车,同时都是低成本的微型车,自然续航能力不高。这说明大部分消费者还是优先考虑成本的。但是,也有消费者对续航有特别的爱好或要求,“续航里程达到1000公里”的营销诉求也是有吸引力的。
无论如何,优化电池和整车系统架构以不断提升续航能力都是厂商和工程师技术人员的不懈追求。那么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技术手段来增加车辆的续航里程呢?
将系统改为800V架构有助于提升能效,降低损耗,在电池容量不变的前提下大大提升续航里程。另外,用碳化硅(SiC)器件代替目前主流的IGBT,再对电路和系统进行优化,也可以明显提升续航能力。
从半导体芯片的角度来看,通过改变和优化电气结构来整合多种功能,比如将电池、电机和电控等多个模块集成在一起,这样可以节省很多空间并减轻车身重量,从而让电池容量的增加成为可能。
嘉宾针对以上问题分享各自的观点后,现场观众开始与台上嘉宾进行精彩的问答互动。整个圆桌讨论的气氛十分开发,讨论也很激烈。
责编:Steve
- 首先要对标称的续航里程进行去伪存真。实际运行里程基本上只是标称里程的一半多一点。这是所有用户真正驾驶纯电汽车后的一个最直接感受。因此,一台标称500公里的车,实际操作运行只能按250公里去使用,否则就会遇到麻烦。
- 1000公里续航的车你现在敢买吗?
- 现在都已经开始1000+公里了,你这还讨论这500公里,high out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