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是一个世界问题,也是中国的一项国家战略。双碳能够为世界科技和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但是具体能够带来怎样的机会,如何正确地理解、解读双碳政策和战略?
在由全球知名媒体AspenCore举办的2022 IIC(国际集成电路展览会暨研讨会)上,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李亮先生以上海为例为整个产业做了政策引导和解读。
李亮先生以政策侧的视角,从顶层政策文件中进行抽取分析,以上海市的双碳实际规划为例,从双碳顶层设计要求,双碳分领域现状,展望三大方面,给半导体行业需要关注,需要布局的一些方向带来帮助。
作为上海市节能减排政策智库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李亮先生首先介绍了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以加深了解双碳战略规划的来龙去脉。
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
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有限公司,是上海投资咨询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是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原来的一个事业单位,2019年转制为国企,整个公司对标是中国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是服务于国家重大项目,支持国家发改委的重大项目。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是支持上海市发改委的重大项目,1986年由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起设立以来,上咨集团陪伴上海市走过了浦东开发开放,四个中心建设,临港新片区建设等重要时刻。
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于2010年成立,首要目的是服务好上海市能源低碳和生态三个领域的重大项目立项,政策设定,项目落地和产业布局。定位就是做好政府重大政策规划研究的首席智库。相当于国外的专业智库。第二是做好企业能源节能环资领域的决策顾问,大部分是国企央企,以及民企。第三是做好社会绿色节能减排的工作平台。
2021年上海节能减排中心做好了循环经济的“十四五”规划和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办法制定研究,2019年做好了能源、电力、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研究编制,也就是说支撑发改委各个处室做好能源、循环经济,双碳板块的顶层设计文件,就是中心在出谋划策,建言献策。2022年各个地方的碳达峰方案都在出台,中心参与了上海市双碳达峰方案的编制工作,也在参与了达峰方案里面细则文件的能源板块达峰方案,围绕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做一些工作。
双碳顶层设计要求
9月22日习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之后,2021年被定义为双碳元年,去年10月24日,国家发布了双碳方案,在方案里面围绕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制定了一些政策。
碳达峰方案里面分能源、重点工业行业,一般工商业,交通,循环经济,碳汇。
在30/60碳达峰方案里面关键核心观点是两个:
科技,是30/60碳达峰的重要支撑力,集中力量开展复杂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控制等技术创新,补齐关键零部件,元器件,软件等短板。
统计核算,目前所有的核算体系都是用公式算出来乐观,为了支持行业和企业自身特点开展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研究,最终要走向碳排放实测技术发展,不能光靠公式和煤炭的量推算出企业每个园区每个地方碳的数据,而是要实时监控,实测的要求就带来了半导体行业的布局。
在整个文件里面一直反复强调:完全、准确,执行碳达峰意见。
上海亦是如此。上海已经在四个方面进行了布局。
上海在碳达峰方面的布局
1、构建与超大城市相适应的新型电力系统。
能源板块现在大家都非常关注,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停电,所以能源保供压力对上海各个政府来说压力是比较大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大家可以做一些布局和研究,一些半导体存在卡脖子,存在在座各位国产化率继续往前突围的布局。
2、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行动。
上海市政府围绕交通绿色行动开展了一些要求及明确指出要推进交通工业向电器化、低碳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3、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
很多城市都讲究数字孪生,如何变成城域网进行系统管理,这是小到每家每户的电表,水表等都会有一些布局。上海最近做了一网通办。一网通办的逻辑是,大家不用到行政窗口问询,在手机端可以提出申请,包括解决工商注册。逻辑打通以后,未来电力、电煤等事情都可以进行打造。
4、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一核算体系。
支持行业、企业按照自身特点开展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研究,建立健全碳排放计量体系。
推进碳排放实测技术发展,加快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碳排放实测技术领域的应用。提高统计核算水平。
法规政策
从法规政策方面讲,早在2015年能源板块提出了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大力发展智慧能源技术,集中攻关能源互联网核心装备技术,系统支撑技术,重点推进面向多能源的能源交换路由器技术,能气交换技术,能量信息化与信息物理融合技术,能源大数据技术及能源交易平台与金融服务技术等。资源产出率是以GDP为分子,化学能源、金属矿物资源,非金属矿物资源,生物制药资源消耗量为分母的综合性指标,能源与资源的使用效率通过该指标得到集中体现。围绕能源领域需要推动技术革命,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资源领域更要全面引入“云、大、物、移、智、链”等技术支撑,加强夯实监管基础。
政府要如何达峰,如何表达整个社会面的治理,要通过新的技术,通过监测手段,通过统计核算来规范实时了解所有碳的数字。
除了法规以外,碳交易市场要求也很明确。
未来准确可靠的数据是碳排放交易市场有效规范运行的生命线。
碳数据中中国的碳定价刚起步是53元,一年以后还是50多,欧洲是70多欧元,这个距离还很大。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形成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市场公允性,数据是最关键的。所以要不断提高数据质量,推动重点排放单位加快数字化转型,这是碳交易市场的重中之重。
除了市场以外,还有监管要求。
今年3月15日市场监管局发布了“十四五”市场监管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指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计量基标准与计量技术要研究支撑,同时碳排放监测数据质量提升的关键计量技术也是下一步要考量的。
6月2日发布的计量检查已经明确出来哪些是重点需要审查的对象:第一是综合能源消耗总量在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肯定是核查对象。第二将年综合能耗消费总量5000吨以上不满1万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及数据中心、公共机构、高校等逐步纳入能源计量审查范围。
双碳分领域现状
“结合上海市的布局看,(双碳)分了很多应用场景。上海无论是作为国际大都市,还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排头兵,先行示范者,在很多技术方面会先进一点点。” 李亮在以上海为例来解读分析双碳分领域及现状如是说。
接下来,李亮从城市治理、新型电力系统、一般工商业领域、智能交通、碳监测五大分领域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一)城市治理
2018年习总书记在浦东新区运营中心讲话的时候提到,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其实智能化就是需要半导体各方面进行赋能。
上海城投公司有一个信息系统,围绕生活垃圾数据追踪,对如何进行焚烧,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进行管理。包括危险废物管理信息平台,所有上海市危废处理是全域管理,上海建筑垃圾综合服务监测平台,再生资源回收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各行各业类别在上海已经精细化提高了整个管理水平。
上海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上海作为终端输入型的城市,资源很有限,没山,没矿,没电,很多电都是外来的,作为终端输入型城市和重要的制造业研发源头基地,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上海市在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方面面临更大压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对煤、油、气、电等能源流和各类矿物资源、固体废物的物质流把控。
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长期参与上海市能源流、物质流研究工作,未来上海市要进一步结合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从只监不控向又监又控进行转变。
(二)新型电力系统
2021年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上海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里面提出了两个关键数字,在“十四五”期间,上海市风电和光伏装机分别要新增180万千瓦和270万千瓦。上海建立了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上海光伏风电信息会沉淀在这个平台里面。
上海在某些领域已经建成了四个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城市综合能源供应与服务系统、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互联网+”智慧能源工程、临港区域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崇明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通过能源平台打造和能源工程建设并重,并结合云大物移链等技术,将设备层与平台层紧密连接,实现能源流和信息流深度融合,挖掘出多种能源服务新业态、新模式。
其次,上海在新能源充换电设施做了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市级平台,按照互联互通,有序可控,安全智慧,共享共建,通过互联网破解用户充电难问题,通过智能有序充电缓解电网调峰矛盾。
(三)一般工商业领域
关于政策,我们梳理了三大领域:智能建造、智慧用能、智慧能网。
上面三大领域可以用下面三个案例进行说明:
第一个是智慧建造,在嘉定工业园区嘉定北金地项目是住建部在全国首批开展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试点的7个项目之一,也是上海首个智能建造工地。
第二个是腾讯滨海大厦,在南山区科技园投资了很多,我们把这个作为对标案例,其内控系统也是比较先进的。
第三个是虚拟电厂,智能电网是调峰和补给重要方式,黄浦区建设的国家需求侧示范项目-黄浦区虚拟电厂,通过虚拟电厂运营调度平台的智能数据指令,区内104幢签约商业建筑,作为虚拟发电节点同一时间投入运转,合理调节各自空调、照明、动力使用负荷,削减高峰电力,保障安全的电力空间。
(四)智能交通
上海具有航运中心,包括嘉定新城有F1赛车场,很多无人驾驶示范应用场景在上海嘉定和临港两个地方应运而生,在双碳+背景下,上海智慧机场建设的比较早,同时还有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无人货车在洋山港互动,不会发生碰撞,在这个领域比较先进。可以说为国家输出了智慧港口的一个经典案例,在国际上影响力也比较深远。
在上海机场建设了高级引导系统,保障飞机和货机的安全。
上海10号线是无人驾驶,上海市政府为了打造无人驾驶,做了很多的设计和研发。同时出行即服务系统也在打造。
这些都是上海市在提升行业智能化信息服务水平,加快推动交通工具向电气化、低碳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措施和项目。也是《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中的规划。
(五)碳监测
碳监测是通过综合观测、结合数据模拟、统计分析等手段,获取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环境中浓度、生态系统碳源汇等信息,主要监测对象为二氧化碳、甲烷、氢氟化碳等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
从测算来看,目前碳核算都是用单位煤耗总量进行测算,监测其实是达不到的,下一步如何围绕末端监测,各位传感器厂商可以加强布局和投资。
国家生态环境部也明确指出了要加强碳监测,碳评估,有很多领域都有很多点位上的试点,可以围绕这些方面进行布局。
展望
关于双碳方面的未来发展和展望,李亮表示,“首先,能源体系要做好智能化,未来预测能源体系应该向多能互补,产供储消互动,区域互保互济转变。真正智能化的新型电力系统将加快建立。第二是资源计量的物联化,结合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从产业园区起步,重点围绕汽车、电子产品和服务器等新兴产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再制造加速夯实资源监测计量体系。
这个颗粒度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很具有代表性,特别像上海,我们夜袭抓到几个锚点,比如说张江高科技园区,很多高新技术园区都是比较好的颗粒度,它要在双碳领域,在低碳领域技术,多维度系统解决,打造零碳园区。再小一个锚点就是一栋楼了,但是这个颗粒度小,应用场景不够广泛,像园区有电力有交通不妨抓住这个点去试。重点围绕汽车、电子产品和服务器等新兴产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再制造,这些老小破设备如何被循环化利用,还是要拆?现在有很多新的技术,里面有些芯片和重金属,可以变废为宝。加速夯实资源监测计量体系,不要仅仅聚焦在碳,很多金属元素都需要挖掘和过程管理。
第三、遥感监测普及化,以北斗、无人机提供的大数据结合人工智能技术,遥感监测技术必将在智慧交通、屋顶光伏、国土绿化、三废监测等领域广泛使用。
第四、碳排放量实测化,现在很多文件指出来碳排放量实测和碳排放量核算结果相互印证,并逐步提升实测部分的比重,是保护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规范运行生命线的必由之路。”
最后,李亮先生表示:“结合四化,在双碳背景下,四化发展趋势对社会治理、生产管理提出挑战.其实社会治理是政府侧,生产管理是企业侧,这两侧需求才是各行业领域应该发力的点,否则面就会很窄,所以要星辰大海,仰望天空,跟着国家的指挥棒一起同频共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30/60大家携手共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