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麦姆斯咨询报道,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全国口腔微生态学组组长、黑龙江省医院口腔医疗中心主任马晟利教授团队研发的一种便携式快速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仪,前不久成功入围第二届“未来之星”生物医药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大赛并获好成绩。据了解,该项成果截止目前已申报8项国家技术发明和新型实用技术专利,其中1项获得授权,其余7项也已被受理或公开。
业内专家评价指出,便携式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仪的研制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一旦完成转化,有望突破场地和时间、空间的限制,真正把P2级以上实验室“拎在手里”,确保医院检测“端口前移”,实现精准检测、社区筛查,增强新常态下疫情防控的核酸检测能力。
为聚焦提升生物医药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聚合,打通科技和经济融合中的堵点,营造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落地,2021年6月起,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及中国医学科学院组织和指导,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主办了第二届“未来之星”生物医药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大赛活动中,吸引了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医药企业的500多个创新项目,总计有50项入围大赛决赛(生物医药组23项、医疗器械组27项),其中包括马晟利科研团队的项目《BXS快速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仪的研发》。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众多国内外学者及科研团队纷纷致力于优化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方法及流程、提升检测效率的探索和攻关。目前,新冠核酸样本从进入实验室到报告结果,最快仅有1小时左右,但这并不包括样本转运时间。由于新冠病毒属于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因此核酸检测中的核酸提取工作仍需在特定实验环境下,即P2级别以上的实验室内,由实验员在三级防护下完成;如果核酸采样地点远离核酸检测机构,则样本需由具备相关资质人员将样本转运至实验室,无法实现快速报告结果,同时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及国力。即便目前已有“火眼实验室”,但这依然有特定空间和防护级别需求,到达现场路途耗时长的缺点。此外,核酸检测中的核酸扩增效率尚有待提高。
2020年初,马晟利教授团队承担了黑龙江省新冠疫情重大应急项目《口鼻咽腔常驻菌群变化与新冠病毒感染定植的相关性研究》,此项成果以“宏基因组学分析揭示新冠肺炎患者口腔微生物群改变”为题,被《自然》杂志子刊《信号转导和靶向治疗》发表(影响因子13.493);基于以上结果,课题组还研发了口咽部的微液滴微流控快速检测平台,优化了实验室流程,实现了新常态下医院核酸检测与风险防控闭环式系统建设。
与此同时,马晟利教授带领团队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医工交叉合作,研创出了国内外首个“BXS便携式快速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仪”;其创新思路在于“把实验室拎在手上”,摆放在飞机场、火车站、码头、社区等一线地区,现场目视观测结果,程序判断阳性报警。其技术特点及创新性主要为:一是设计思路创新,将P2级别以上的实验室转化到便携式仪器中;二是自动化创新,将三级防护下的人工操作流程转化到自动化仪器中;三是生物安全创新,仪器同时包括生物安全设计;四是检测方法创新,提出“核酸沉淀阻塞”检测设想,构建便携微流控芯片负压微环境;五是防污染创新,检测全程负压,核酸灭活检测。
目前,马晟利团队已初步建成“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快速核酸检测方法”,以及便携式系统集成;其基础工艺流程、测量手段均在前期工作中获得验证;样机系统单元模块也已完成功能验证,并研制和推出便携式快速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仪样机系统1套,外观大小相当于家用微波炉,具备了小批量生产能力。围绕这些关键技术和仪器系统研制方面,马晟利教授课题组坚持走自主化路线,迄今共申请专利8项,其中1项实用新型专利已授权,其余7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正在受理中。
专家评价认为,上述仪器设备首次将新型快速核酸检测方法及便携式自动化设计融为一体,缩短了检测流程,极大增强了核酸检测效率,降低了成本,并不受空间、时间、环境条件限制,可达到快速检测、精准检测及现场实时检测的目的;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各种场所新冠病毒筛查样本的检测实验全程均有望在“BXS快速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仪”中完成;且仪器检测全程无需在P2级别以上的实验室和三级防护下操作,使用人员经培训后即可快速掌握仪器的运用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无污染,极大缩减了转运时间和检测时间,目视现场1小时内即可快速检测,得到报告结果,最终可望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如社区、乡镇卫生机构不具备检测条件,以及抗疫一线如火车站、飞机场等临检场所难以实施检测、扩增后可能造成核酸污染等棘手难题,为提高我国新冠病毒检测能力、提升应急反应速度与检测效率提供了有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