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互联时代的操作系统深度研究报告

云脑智库 2021-12-13 00:00


来源 | 亿欧智库、驭势资本研究所

智库 | 云脑智库(CloudBrain-TT)

云圈 | “云脑智库微信群”,请加微信:15881101905,备注您的研究方向

文章大纲

  • 万物互联时代的战略制高点

  • 操作系统历史经验回顾

  • 物联网操作系统代表类型及案例

  • 物联网操作系统代表类型及案例

  • 物联网操作系统发展展望


互联时代

万物互联时代的战略制高点



信息化发展已从计算机时代、互联网时代发展到物联网时代,联网要求由“人人相连”变为“人物交互”,物联网产业处于快速成长期。


20世纪60年代,美国四所大学的超级计算机开始采用TCP/IP协议联机,正式拉开了互联网时代的序幕。经过60余年的发展,设备网络互连已从大型计算机时代发展到个人计算机时代,我们现在正处于移动计算时代和万物互联时代的过渡阶段,软件及硬件设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联网的要求由之前的“人与人”相连转变为“人与人”及“人与物”相连。近十年来,全球PC和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为百万级别,而物联网的设备连接量达到了百亿级别,物联网因其应用广泛性、用户友好性、生态完整性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硬件更迭和价格下降推动终端生态的普及

进一步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物联网的海量终端上,硬件成本问题永远是重大考验之一。微控制器(MCU)、MEMS传感器和无线通讯模组成本的逐年下降从成本端推动行业发展。MCU在性能提升和价格下降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寄存器位数从4位、8位、16位到今天主流的32位MCU,主频则从8MHz、16MHz发展到现在的几百MHz。据IC Insights预计,MCU的平均单价在未来3年内会逐渐下降。价格不断下降的高性能MCU将为物联网应用提供更多可能。


传感器和无线通讯模组行业的发展呈现出相似的趋势。NB-IoT模组及Wi-Fi模组的价格在近年发生剧烈下降,分别自5年前的几十元下降到近期的10-20元附近,成为中远距离和近距离场景的最经济选择。全球传感器平均单价持续走低,自2010年以来下降幅度超过100%。



物联网十年发展不及预期,软硬件紧密耦合带来生态壁垒,物联网操作系统是破局关键。


从1982年的第一台联网设备开始,物联网已经走过了近40年。在2010年左右,爱立信、IBM、思科、Gartner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相当乐观,普遍预测至2020年全球将有500亿台联网设备。但时间真的来到2020年,我们发现联网设备数量这一最关键指标的达成率低于预期,Gartner给出的2020年预计120亿连接数量,远低于10年前的预期水平。


我们发现物联网发展不及预期重要原因之一是上层软件应用开发和底层硬件紧密耦合,很难由第三方开发者为硬件开发应用。这导致物联网软件应用迭代慢、成本高,生态闭塞。



区别于传统操作系统,物联网在操作系统领域需要易拓展、跨平台、低成本、强安全、稳连接的新要求。


物联网的终端设备数量呈现指数型上涨,物联网终端软件复杂度的提升势在必行。物联网开发平台也需要具备一套对软件开发者更友好的、相对统一的操作系统,使软件开发过程从硬件开发中解耦出来。只需要基于操作系统,即可快速开发上层应用。



广义物联网操作系统上承落地应用

下接海量终端


物联网产业如果按照功能进行分层,可以划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感知层相当于物联网系统的五官和四肢,负责前端数据的收集;网络层相当于神经纤维,用于高速传递数据和信息;平台层相当于小脑和大脑,连接管理平台确保物联网系统自主运行,而操作系统则确保智能应用有运行的基底。广义的操作系统是云端PaaS平台和端侧系统的统一和融合。从市场分额占比来看,平台层占有物联网大约20%市场。综合技术因素和市场规模,操作系统是物联网发展的重要一环。



狭义操作系统协同软硬件资源

提高终端效率


操作系统是硬件资源和软件应用之间的桥梁,对于复杂的底层硬件资源而言,软件开发者必须通过操作系统的指令和接口进行调用。通过操作系统可实现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尽量有效、合理地组织和管理计算机的各种软硬件资源;


合理地组织计算机的工作进程,控制程序的执行并在程序执行的过程中向程序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功能;


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使得用户能够非常灵活、方便地使用计算机,采用各种各样的技术使整个计算机系统能够高效率地运行。



终端应用碎片化

物联网操作系统市场需求大


碎片化是物联网终端发展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从本质上来讲,有多少种终端设备就应该有多少种上层应用。万物互联时代不仅仅是物与物之间的实时通讯,也包含了相当部分的人与物无缝互动。云侧和端侧的功能需要去同时实现物与物实时通讯及人与物的无缝互动。我们判断,在智慧城市、工业应用等场景中,云端平台的赋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在室内智能和消费电子场景,人与物的无缝互动是未来重点关注的方向。操作系统在人与物的无缝互动中将发挥最重要的作用,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巨大。本报告核心关注于端侧操作系统的现状、发展和未来。



全球科技巨头

正在以“云+端”模式布局物联网


我们观察到,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巨头都开始在物联网领域进行重点布局,虽然各家打法各有差异,但总结来看巨头布局互联网主要关注“云+端”模式,努力构建生态和竞争优势。在云侧,以云平台为支撑的中间件服务、数据服务和信息服务,以及在端侧,以底层软硬件设备为基础的配套组件,将会是巨头控制物联网海量终端、丰富应用形态的两个最好切入点。



物联网操作系统是科技巨头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取得物联网时代战略制高点的关键之一。


物联网操作系统尚处于发展早期阶段,呈现出碎片化状态。目前市场中存在着不同来源的物联网操作系统:有从原有嵌入式操作系统改进而来的,也有从通用系统裁剪而来的,还有面向物联网需要完全从零发展而来的。不同行业背景的厂商(操作系统大厂、硬件厂商、云计算服务厂商等)从自身业务需求出发进行探索。我们判断尽管目前物联网市场中操作系统的市场占有率较为分散,但未来有可能出现几个垄断具体业务场景或生态的主导型物联网操作系统。



互联时代

操作系统历史经验回顾



操作系统的出现和迭代

是时代需求和技术制约下的平衡


操作系统管理硬件资源,控制程序运行,改善人机界面,和为应用程序提供支持的系统软件。是为满足用户使用计算机过程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计算机系统性能的产物。在不同时代的需求和技术发展与制约下,操作系统呈现出不同形态,可以确认的是,其会一直发在时代需求和技术制约间寻找平衡。



操作系统不仅带来技术上的进步

同时也带动商业模式的创新


操作系统OS自诞生之初,就是硬件设备向更复杂阶段发展必然产物。早期硬件资源少,产品功能简单,一体裸机也可以实现用户需求。而随着硬件复杂度的提升,和对硬件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操作系统逐渐成为硬件和使用者之间的必需品。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出现是为了更容易实现实时多任务编程,标准化通用操作系统的出现则是为了多用户动态装载应用。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操作系统不仅仅带来技术上的进步,同时也是产业分工和商业模式的演化,不单单是技术问题。


操作系统的发展史上出现过不少成功案例,也出现过更多失败的案例,即使是行业巨头也难免曾经折戟。我们相信未来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集上的名单会不断增加。


亿欧智库:操作系统发展带来技术和商业模式上的进步。


操作系统发展带来的技术上进步:

  • 复用代码,减少软件开发者的重复劳动;

  • 功能模块化,便于专业分工,利于协同开发;

  • 屏蔽掉无关细节,降低软件开发难度;

  • 标准化接口,高内聚,低耦合;

  • 操作系统发展带来的商业模式上的创新;

  • 产业上下游之间进行业务区分,便于业务分离和专业化;

  • 不断激发产品形态和业务模式的创新;

  • 成功的操作系统一直在帮助伟大企业构建竞争壁垒。


亿欧智库:历史上以失败告终的操作系统案例。


  • 1964年由贝尔实验室、麻省理工大学和通用电气共同研发的大型主机操作系统Multics,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研发设计目标难度太大,项目进展缓慢,于1969年被撤项;

  • 1991年,IBM投入20亿美元打造WorkSpace操作系统,由于目标设置过于宏大复杂,在历时4年开发后以失败告终;

  • 1994年,苹果为追赶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而设立的代号为Copland的项目,最终因为该PC系统无法稳定运行而以失败告终;

  • 2007年,微软推出的Windows Vista版因为无法对当时的硬件发展水平有很好的兼容而遇冷;

  • 2015年,微软持续经营10余年的移动端操作系统Windows Phone在与安卓的竞争中宣告失败。


PC桌面时代的垄断者

Wintel联盟


Windows操作系统与Intel CPU组成的个人计算机架构,称霸了桌面端20余年。英特尔沿着摩尔定律不断发展以提升硬件水平,微软Windows系统升级将升级的硬件水平消耗掉,这又被总结为安迪-比尔定律。软件和硬件之间的协同进步关系使得Wintel双方在各自领域都获得了竞争优势,如下图所示,微软在软件市场中形成对应用软件开发商的绝对优势,Intel则成为整个半导体产业中技术实力最强的企业。Wintel联盟为个人电脑的推广和使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排他性。



破除商业公司对操作系统的垄断

Linux的开源发展模式


Linux操作系统起源于1991年,从创始之初就采用内核开源的模式吸引个人和开发团体参与到开源社区的代码贡献中。到目前为止,Linux已经形成成熟的开源社区,汇聚了一大批开发者,核心代码量达到2500万行以上,社区版本和商业发行版本广泛应用于服务器、嵌入式和开发者的桌面端。Linux模式很好地印证了以开源基金会、开源社区和开源贡献方为主要参与方的模式也可以为全社会贡献高性能的底层软件。



GNU是“GNUs Not Unix”的缩写,为Linux发行版本开发提供了大量的自由软件。所以Linux内核+GNU项目构成了完整的GNU/Linux发行版。


Linux发行版本通过通用公共许可证(GPL)发布。软件在GPL协议下,自由软件都遵循非版权原则,允许用户自由拷贝、修改和销售,但源代码的修改必须向所有用户公开。



Linux的开放性使其在开发者场景

(服务器+嵌入式)广泛应用

 

Linux主要由内核、shell、文件系统和应用程序四部分组成。内核、shell和文件系统一起形成了基本的操作系统结构,它们使得用户可以运行程序、管理文件并使用系统。正是受益于Linux内核的开放性和自定义程度高,相比Windows等闭源系统,开发者使用计算机资源时具有更高自由度,因此在服务器及嵌入式等开发者使用居多的场景下拥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而根据IDC于2017年公布的数据,全球服务器操作系统(免费+付费)中有约68%采用的是Linux服务器操作系统。而根据2016年的市场调研结果,嵌入式Linux和基于Linux的Android占有嵌入式系统市场的74%。



WindowsPhone

发展延续长达20年的移动端设备操作系统终失败


Windows Phone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96年研发的PDA系统WinCE,桌面操作系统赢家微软早已开始布局移动端——能够随身携带的袖珍型个人计算机。经过10余年的发展,由微软开发的移动端操作系统Windows Mobile 6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2007年的手机市场中占有30%份额,主要和Palm、黑莓、Symbian这三者展开竞争。在iOS和Android出现之前,Windows Phone是市场中最早支持触屏的系统。而当iOS和Android开始迅速取代传统手机的市场时,微软却开始逐渐败退。



基于Linux内核

Android+ARM模式在移动端取得成功


尽管Linux系统在桌面端远远落后于Windows,但其开源模式却为其他系统生态提供机会。以Linux为内核的安卓系统在移动端大放异彩。由ARM公司主导的硬件开放和由谷歌公司主导的软件开源模式是移动时代Android+ARM联盟建立的成因。相比于联系紧密的Wintel联盟,Android+ARM的结构要松散的多。Android由开源项目AOSP(Android Open-Source Project)和谷歌提供的GMS(Google Mobile Service)服务组成。ARM作为芯片IP授权方,带动了中下游fabless和foundary厂商的繁荣。



AOSP+GMS:

谷歌拿下手机端海量市场的重要组合


移动端操作系统经历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争夺,谷歌Android、苹果iOS和微软WinPhone都曾是有力竞争对手。我们认为相比于WinPhone和iOS的封闭性,正是Android系统将核心的软件本体以开源形式提供给手机厂商使用才得到众多厂商的支持,厂家可以在开源系统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开发,从而构建起与其他厂商的差异性。而GMS部分使得谷歌对开源部分具有控制权,强化其对软件的监管。AOSP+GMS的开放与控制互补是谷歌Android能占据移动端80%以上设备的根本原因。



桌面和移动时代

形成的操作系统联盟启示


操作系统作为所有软件应用的根本,因其技术含量之高而成为ICT行业金字塔尖的存在。操作系统同时离不开硬件厂商和软件开发者的支持,成功的操作系统一定具有丰富的软件生态支撑。通过对前两次重大操作系统更替的回顾,我们总结了以下要点:


1、操作系统永远满足的是时代的需求,计算机系统曾经发生过的更替还会继续发生。在底层技术和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总有厂商可以敏锐地发现并把握住时代更替的机会,以新技术+新模式替换掉旧有系统。


2、在相同类型终端上的追赶几乎不可能实现。据统计,Win10操作系统在2018年已经具有3500万应用,超1.75亿个软件版本。支持1600万个硬件驱动组合,而截至2017年底,Google Play共有APP 350万个,App Store共有APP210万个。追赶者很难通过对开发者的激励来形成一个新的软件生态,这么做的收益和付出处于不对称的状态。


3、从0到1是操作系统弯道超车的最好时机,旧有经验可能成为阻碍。微软和谷歌在推出移动端操作系统的时间节点上相差不多,在2011年前两者的市占率一直处于焦灼状态,而最终Android凭借着更开放的软硬件生态赢得了开发者的青睐,WinPhone系统消失在历史中。


4、更为开放的Android+ARM模式取代了封闭的Wintel模式,更多的企业可以从开放产业链中获得利益,硬件设备和上层应用也更为丰富。在碎片化的物联网终端上,我们认为开放模式带给整个产业链的机会和促进会更大,尤其是在物联网产业内。


当然,在传统PC时代和移动时代,较少出现应用上的异构计算和不同类型操作系统混合作业的形式,因此物联网的系统发展会更加复杂。


互联时代

物联网操作系统代表类型及案例



四大类物联网操作系统,起源和发展方向各有不同。


物联网操作系统尚处于发展早期阶段。整个物联网操作系统市场呈现出碎片化状态。目前市场中至少存在着四种发展来源的物联网操作系统:嵌入式实时系统及升级版、原有通用系统裁剪定制后适应部分物联网需求,近几年来出现的专门为物联网设计的轻量级IoTOS,以及完全从新开发的新型操作系统。不同背景的厂商从自身需求和实际业务能力出发进行探索。我们判断尽管目前物联网市场中操作系统的市场占有率较为分散,但未来有可能出现几个垄断应用场景的物联网操作系统。



1、传统嵌入式系统+通信协议+其他物联网功能模块;

代表系统:SylixOS、μC/OS-Ⅱ、Vxworks等;

优点:更偏向硬件层,硬件推广成本低;

缺点:软件开发难度高,软硬件耦合较严重,生态封闭。


2、基于Linux、iOS、Windows等成熟操作系统的裁剪;

代表系统:uclinux、win10IOT、WatchOS、Android Things等;

优点:软件开发工具完善,开发者基数大;

缺点:原版系统冗余严重、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普遍不适应低功耗场景、可扩展性低,需要定制化。


3、面向物联网的轻量级IoTOS;

代表系统:RT-Thread、华为LiteOS、ARM mbedOS、AliOS Things、Azure RTOS、Amazon FreeRTOS等;

优点:专门为物联网开发设计,联网协议完善,开发包齐全;

缺点:仍未解决物联网终端碎片化和割裂的问题。


4、下一代操作系统;

代表系统:谷歌Fuchsia、华为鸿蒙OS;

优点:是对嵌入式系统和个人设备操作系统的革命性进化,理念为统一型OS,扩展性及移植性好;

缺点:开发面临的不确定性高,缺少开发者基础和生态支持。


各类物联网操作系统的应用场景有所差异


物联网操作系统按照应用场景来看,各类操作系统都有其对应的重点应用场景,而在部分场景中存在有多类操作系统可供选择的情况。



互联时代

嵌入式操作系统



嵌入式系统逐渐取代裸机系统

物联网操作系统发展开启早期阶段


早期嵌入式开发中并没有操作系统的概念,而是直接在裸机上写简单的轮询系统或前后台系统。但裸机系统很难保证程序运行的实时性,因此随着硬件水平的提升,MCU的Flash和RAM越来越满足操作系统的占用,所以由嵌入式系统带来的开发模块化工具和实时响应的优势反而简化了在中大型项目开发中的难度,因此嵌入式实时系统逐渐取代裸机系统成为趋势。



嵌入式操作系统分层模块化的结构决定了其可移植、可扩展的特征,微内核的结构决定了其可靠灵活的特征。


结构是操作系统的基础,它定义了硬件与软件的界限、内核与操作系统其它组件(文件、网络、GUI等)的组织关系、系统与应用的接口。结构是确保系统可靠性、灵活性、可移植性、可扩展性的关键。目前嵌入式操作系统主要采用分层和模块化相结合的结构以及微内核结构。



分层模块化带给嵌入式系统优势在于,移植工作集中于模块化的硬件相关层,系统的可移植性和可伸缩性都得到保证。



微内核的优势在于,可以向外提供一致接口,以及分布式系统支持。但是,通过微内核发送信息、接受应答并解码所花费的时间比进行一次系统调用的时间多。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实时性提高系统性能、可移植性有效降低研发成本,为物联网的系统开发提供了良好基础。


嵌入式系统是物联网开发的基础。嵌入式操作系统最初应用于单片机,以可编程控制器的形式出现。从无操作系统支持的裸机,发展到高度模块化和拓展性的实时操作系统(RTOS)。文件和目录管理、设备管理、多任务、网络、图形用户界面(GUI)等功能,并提供了大量的应用程序接口(API),使得软件开发的难度不断下降,自由度不断上升。作为软硬件资源的控制中心,以尽量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多用户共享下的资源。大部分的嵌入式系统都具有软实时性,可移植于多种处理器,并且基于优先级设计。总结而言,嵌入式操作系统具有多种优点,尤其适用于成本较低、计算资源不多、对实时性有要求的场景。



嵌入式软件开发的特性

使得开发工具套件也相当重要


虽然嵌入式软件的代码规模较小,但开发难度大。首先,嵌入式软件的开发需由交叉编译的方式完成,负责开发的宿主机平台和负责运行的目标机之间需通过物理连接或逻辑连接。其次,难度主要集中于其既涉及底层软件的开发,又要基于操作系统做上层开发,极端条件下甚至要直接开发一个新的操作系统。并且嵌入式开发调试的工具远没有一般的软件开发工具方便易用,需要具有较多的软硬件开发经验。因此,辅助软件开发的工具软件也具有重要分量,主要包括交叉开发工具、仿真开发工具、测试工具、配置管理工具和维护工具等。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典型代表——µC/OS-II


µC/OS-II是一个抢占式实时多任务内核。它是用ANSI标准的C语言编写的,包含一小部分汇编语言代码,使之可以提供给不同架构的微处理器使用。µC/OS应用领域包括:航空业、医疗器械、网络设备以及工业机器人等。µC/OS-II具有可移植、可固化和可裁剪的优点。µC/OS-II内核的主要功能是任务的调度和切换,采用抢占式调度策略,保证任务的实时性,能够管理多达64个任务。


亿欧智库:µC/OS-II的核心特征。


可移植性(Portable)

µC/OS-II的源码用移植性很强的ANSIC,和微处理器硬件相关的部分用汇编语言。汇编语言写的部分已经压到最低限度,使得µC/OS-II便于移植到大多数8位、16位、32位以至64位微处理器、微控制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上。


可固化(ROMable)

µC/OS-II为嵌入式应用设计,可以通过固化手段(C编译、连接、下载和固化)嵌入到产品中。


可裁剪(Scalable)

可按需通过裁剪减少产品中µC/OS-II所需的存储器空间(RAM和ROM),可剪裁性靠条件编译实现。



VxWorks

专业商用级嵌入式操作系统在40年间的升级迭代


VxWorks是美国Wind River System公司(简称WRS,风河公司)于1983年推出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凭借其运行在目标机上的稳定性能、卓越的实时性和商业公司背后专业的支持服务而广泛应用于通信、军事、航空航天等对高精尖技术及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领域。在近40年的产品迭代升级中,VxWorks产品已经走过了互联网、多核设备等普及的过程,并正在逐渐向物联网技术转变。


亿欧智库:VxWorks作为商业操作系统成功的关键。


高性能微内核Wind:

支持所有的实时特征:快速任务切换、中断支持、抢占式和时间片轮转调度。微内核设计减少了系统开销,从而保证了对外部事件的快速、确定的反应。


可裁剪的运行软件:

作为商业软件,VxWorks提供了百余种模块以实现不同的配置。允许开发者进行更为优化的VxWorks运行环境配置。


硬件移植的优越性突出:

VxWorks提供2000余个现成的板极支持包BSP;并提供BSPDeveloper’s Kit,用于改变在移植时依赖于硬件的底层代码。


网络支持服务的领先:

VxWorks是第一个支持工业标准TCP/IP的实时操作系统,并在对网络协议的更新支持上保持领先。



VxWorks 7平台

面向物联网时代的全面升级


VxWorks 7平台的推出,预告着风河公司正式向物联网产业进行新布局。风河公司产品管理副总裁Dinyar Dastoor曾表示:“物联网显著改变了嵌入式行业格局。今后的RTOS不仅必须具备传统的核心实时、确定性性能和可靠性,还必须提供高度互联、全面安全、远程管理等新能力“。除了在新平台中加入物联网功能外,VxWorks 7核心平台还在探索物联网细分场景的需求。


亿欧智库:VxWorks 7平台面向物联网增加的新功能:


模块化:

用户能够对系统组件和协议实施高效且有针对性的升级,无需改变系统内核,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测试和重新认证的工作量。


连接性:

支持各种业界领先的标准和协议,如USB、CAN、Bluetooth、FireWire和Continua以及开箱即用的高性能组网功能。


跨终端性:

VxWorks 7平台将微内核与标准内核融为一体,使用户能够在不同类别的设备上运用同一个RTOS基础,适用范围从小型可穿戴设备到大型组网设备。


安全性:

全套内置安全功能,包括安全数据存储、防篡改设计、安全升级、可信任引导、用户以及策略管理。


亿欧智库:VxWorks7核心平台面向物联网场景的拓展:


消费领域:

启动快、内存占用小,适用于存储空间有限的设备,如移动手持设备、电子成像、住宅网关以及宽带接入等。


工业领域:

为工业设备制造商提供必要的多媒体联通性中间设备,包括车间驱动程序、连接设备协议、无线外围设备等。


医疗领域:

平台提供的技术方案可满足医疗设备制造商的特殊要求,最高可供三类医疗设备使用,通过即用安全性与稳定性功能来减少对开发者的挑战。


网络领域:

让客户快速创建、检测、应用、维护和管理高品质网络(有线和无线)基础设施,并提供安全协议来保护网络数据,适用于无线基础设施、企业网络、核心网络、网络边界、LTE和宽带接入设备。


小结:嵌入式操作系统每10年经历一次重大技术革命,下一个10年的发展方向是为物联网提供软硬件连接支持。


每隔10年嵌入式操作系统都会经历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80年代开始出现实时操作系统的内核,到了90年代这些操作系统逐渐开始丰富自身,出现更多的组间和集成开发环境。2000年之后,通用操作系统开始进入嵌入式领域,Linux在嵌入式领域的影响力显现。2010年左右,基于Linux内核的Android(包括μclinux)开始在消费类产品中占据最重要地位。2020年之后,面向物联网的操作系统(IoT OS)会逐渐脱颖而出,在应用场景的丰富性和市场占有率上有大幅提升。


通用OS裁剪后的操作系统



基于PC OS裁剪后的IoT OS(1/2)

Windows10 IoT Core

可兼容Windows应用及其他开发和管理工具


基于Linux、iOS、Windows等操作系统的裁剪,代表系统有win10IOT、Android Things、WatchOS等。


Windows 10 IoT是较低成本(计算及存储限制)物联网应用下的Win10优化版本,主要包括Win 10 IoT核心版和Win 10I oT企业版。


Windows 10 IoT核心版针对带显示屏或不带显示屏的小型设备进行了优化,可以被用来读取传感器数据、控制传动装置、连接到云、创建IoT应用程序等。Win10 IoT企业版是完整版本的Windows 10,可以为企业IoT解决方案提供可管理性和安全性,兼容Windows应用及其他开发和管理工具,和PC设备上极为相似。



基于移动操作系统裁剪后的IoTOS(2/2)

Android Things

可利用现有生态为物联网提供新的APIs


2014至2019年间谷歌在物联网应用布局上进行了很多尝试,其中很重要的两个工具是由Android裁剪而来的Android Things和AndroidWear(后改名WearOS)。Android Things应用于各种物联网设备,而WearOS则应用于可穿戴设备。


Android Things是Google针对物联网和智能硬件推出的一款操作系统,谷歌的理念是通过Android Things让Android开发者与公司能够以他们过去的开发方式继续开发物联网硬件设备,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Android Things可以依靠现有的生态资源,如开发工具、Android SDK和庞大的开发者社区等;


Android Things将为物联网设备提供新的APIs,如低电平的I/O接口和为通用组件提供了库支持,如温度显示器、显示控制器等;利用Android OS定期的更新机制保证其自身的安全性。



基于移动操作系统裁剪后的IoTOS(2/2)

AndroidThings

相较于Android系统,弱化了交互


将裁剪后的Android Things和Android进行对比可以发现,Application和Application FrameWork层内和交互相关的模块被裁剪掉,Libraries和内核层则没有任何裁剪。这说明Android Things在用户的交互需求上较弱,主要偏向于处理物联网数据,因此对上层多应用并没有过多支持。



小结:通用系统裁剪后的IoT OS的优势在于软硬件生态成熟,开发难度较小;劣势在于应用场景受限,需要其他系统进行辅助。


由成熟系统裁剪而来的IoT OS优势在于,其开发模式可以接近于成熟系统,比如Android Things以Java语言开发,使用Android Studio作为开发工具,开发过程和Android几乎相同。但裁剪后的IoTOS显然在应用场景上有限,例如微软在推出基于Win10的IoT版本后,又相继推出Azure Sphere和Azure RTOS作为补充。



核心结论:


传统商业操作系统公司从裁剪现有系统出发,以迎合物联网场景下的需求,在内核技术上更少体现硬实时性;


裁剪后的IoT OS优势在于开发语言和工具上沿袭了传统,使得开发者可以按照原有习惯进行软件开发;


裁剪后的IoT OS往往都会和自有的AI技术相结合,在端侧输出AIoT能力;


裁剪后的IoT OS仅能满足物联网场景下的小部分终端设备需求,往往需要和其他操作系统一起配合。


互联时代

轻量级物联网操作系统



轻量级物联网操作系统

满足终端物与物实时连接


物联网开发场景下大量使用嵌入式系统,并添加物联网场景所需要的的通讯协议栈、中间件和组件。轻量级物联网操作系统很好的满足了低功耗和低计算能力下对MCU的限制。轻量级IoT OS基本都为实时内核,其中的代表操作系统有FreeRTOS、RT-thread、mbed OS、LiteOS等。此类操作系统的优点在于,和底层硬件的适配较好,缺点则在于上层软件开发遇到种种问题,应用拓展困难。云服务商提供的RTOS可以让用户更快地开发,加速物联网项目的落地。



亿欧智库:影响轻量级IoTOS性能的6大关键因素。


内存占用:

由于IoT终端设备资源有限,因此OS占用的内存有限;


可扩展性:

OS的基本作用是隐藏不同硬件的细节差异,因此需要考虑对于不同硬件的支持性;同时,除强制性内核外,其他功能应该以附件组件的形式存在;


可移植性:

OS将底层硬件和应用程序隔离开来,需要以标准形式(例如兼容POSIX)移植到不同的硬件平台;


连接性:

OS需要支持不同种类的连接协议,以适应连接方式的多样性;


安全性:

OS需要以安全启动,SSL支持,组件和加密驱动程序保证安全;


可靠性:

OS自身及对其应用程序应该有一套认证模式,以确保长期远程工作中不出现故障。


ArmMbedOS:

硬件广泛兼容,软件易于移植开发


Arm Mbed OS是由Arm公司推出的开源IoT操作系统。Arm的生态系统已经产出数十亿个由Arm合作伙伴出货、基于Arm架构的芯片所带动的IoT装置。为进一步高效地推进IoT硬件市场,Arm积极推动操作系统及Mbed操作系统伙伴管理(Mbed OS Partner Governance)模型。Mbed OS的优势在于,从硬件层架构设计入手,在硬件兼容性规范上具有先天优势。ARM在Mbed平台上提供了60多经过MbedEnable认证的硬件方案供开发者选择,包括100多种开发板和400多个元件库,涵盖了市面上主流的芯片厂商,如NXP、Atmel、ST、瑞萨等,减少了软件开发者因为硬件不兼容原因的二次开发和移植困境。



Arm Mbed Linux OS:在MbedOS基础上整合Linux Kernel及Yocto方案,增加服务可用性。


Mbed Linux OS是Arm公司近年来推出的第二款物联网操作系统。如果说Mbed OS面向的是资源受限,希望用简单快捷的方式满足连接、安全以及应用开发需求的设备,那Mbed Linux OS则面向网关、摄像头、工业电脑这类资源配置更丰富的设备,方便用户集中开发高附加值的功能。ARM是一家专注于底层技术的公司,认为操作系统和管理平台作为物联网时代的基础。从其物联网布局可以看出,广义的物联网操作系统是ARM最为关注的部分,无论是两套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操作系统,还是基于多终端管理需求出发的IoT平台,ARM希望从底层技术出发掌握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重心。并且,打通芯片到云端也更利于物联网安全。



Amazon FreeRTOS:内核灵活无限制,实时响应低时延,可广泛支持小型设备。


FreeRTOS作为2003年推出的老牌开源嵌入式操作系统,遵循MIT开源许可发布,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大量使用者。据EEtimes杂志嵌入式系统市场报告2011-2017数据显示,FreeRTOS在RTOS内核使用榜和RTOS内核计划使用榜上都居前列。2017年之后FreeRTOS还获得了亚马逊平台的支持,使得低功耗的小型设备可以安全地连接到AWS云服务上,提高端侧操作系统的云端支持能力。获平台加持后的Amazon FreeRTOS构建侧重于设备可靠性和易用性,具有可裁剪、可剥夺型内核,且没有任务数量限制。



Huawei LiteOS:上承HiLink开放平台,下接华为自研芯片,是华为物联网体系的重要一环。


Huawei LiteOS是华为面向物联网领域开发的实时内核轻量级操作系统,于2015年正式推出,并于2016年开源。LiteOS可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个人穿戴、车联网、城市公共服务、制造业等领域。LiteOS是华为物联网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上承HiLink开放平台,下接华为自研及第三方提供的物联网芯片。



Huawei LiteOS:异构芯片、轻量内核、OpenCPU决定其易开发、低功耗、端云互通组件完备的优势。


LiteOS采用了OpenCPU架构,MCU和通信模组二合一,降低终端设备大小和成本;基于物联网领域业务特征打造领域性技术栈,为开发者提供“一站式”完整软件平台;SDK端云互通组件预集成了全套IoT互联互通协议栈,有效降低开发门槛、缩短开发周期,能够帮助众多行业客户快速的推出物联网终端和服务。


LiteOS具备轻量级、安全性、低功耗、互联互通、组件丰富、快速开发等关键能力,具有轻量级、联接智能、组网智能和管理智能等主要特点。



HuaweiLiteOS:开发者生态的构建


LiteOS于2015年发布,遵循BSD-3开源许可协议,2018年是其发展高峰期,2019年以后的发展趋势趋于低缓。从Grank的结果可知,LiteOS的用户类型较为集中,主要应用在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车联网、城市公共服务等领域。



RT-Thread:来自开源社区

可根据编程对象实现模块化裁剪


RT-Thread2006年诞生于中文开源社区中,以满足当时对小型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更高需求。经过10余年的发展,RT-Thread已经成长为组件丰富、高度可伸缩、开发简易、低功耗、安全保障的物联网操作系统,被广泛应用于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等多个行业,截止2020年累积装机超过6亿台。RT-Thread的广泛应用离不开其基于Apache License2.0开源许可协议的免费商用和丰富组件支持。



RT-Thread:物联网多终端场景的布局


RT-Thread以提供专业开发板、RT-Thread Studio开发工具、图形化UI控件、多样性的传感器支持包形式来扩大自身操作系统的行业影响力。从其应用领域来看,带屏设备及无屏设备皆有覆盖,创新型智能家电是其重点应用的领域。



几种轻量级物联网操作系统的详细参数比较


在具体的参数和指标对比上,何小庆先生曾经在论文中针对Huawei LiteOS的2018年3月30日C50社区开源版及LiteOS SDK10.0、Amazon FreeRTOS V1.2,还有RT-Thread V3.1.1做过参数比对,具体结果列于下表。



小结:不同背景厂商布局物联网操作系统,采用开源模式扩大市场规模,构建软硬件生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技互联网公司开始关注于物联网操作系统(IoT OS)的布局,除以上所述的五种外,还有如腾讯于2019年推出的Tencent OS Tiny,微软于2020年推出Azure RTOS,以及中移动推出的OneOS等。我们认为ARM Mbed OS、Amazon FreeRTOS和RT-Thread分别具有代表性,因此重点去进行对比。



核心结论:

1、基本上所有的IoT OS都采用开源模式,期望形成自己的软硬件生态,这导致了目前阶段使用物联网操作系统的成本很低。


2、芯片架构厂商、云计算厂商和OS领域的初创公司都推出了较为成熟的产品,希望从未来的IoT大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


3、IoT OS本身的技术复杂度并不如传统的PC和移动端系统,难点在于对碎片化终端需求的满足。目前IoT OS还处于混战阶段,未来极有可能出现2-3家市场占有率高的优秀IoT OS。


互联时代

下一代操作系统



完整的IoT网络需要多种类型的操作系统共同实现,物联网终端碎片化的发展趋势催生了下一代物联网操作系统。


物联网硬件的操作系统使用通常分为两类:终端设备和网关。与网关相比,终端设备或节点的功能需求通常要小得多。因此应用于终端中枢设备的系统和其他IoT终端设备有较大的差异,实现的功能目标也完全不同。是否有一种从设计结构上就符合物联网的多终端和碎片化需求的IoT OS可以满足多方面需求?我们关注到谷歌Fuchsia和华为鸿蒙OS可能会实现。下面将重点介绍这两个系统。



终端中枢设备往往承担起较重的任务,Linux、Win10 IoT和Android Things大多服务于此类需求:


由中枢设备进行端侧的数据整合、实时分析,并作出实时决策,减少去往云端的数据量;


此外还要起到保护下游设备不被非法侵入的防火墙功能;


与基于云的物联网平台的可靠通信,在网络中断的情况下,备份传输以及管理数据和设备;


小型IoT终端设备往往采用轻量级的IoT OS,甚至于不采用OS而直接用裸机模式:


一般认为,在8位MCU上很少使用OS,消耗少于16KB的RAM和Flash/ROM的系统不需要操作系统;


在资源稍高的设备上,采用OS和开发中间件将简化软硬件开发过程,提升设备能力。


谷歌:为解决Linux内核与物联网不适配的问题,Fuchsia应运而生,分层模块化的架构更适合裁剪定制,更贴近终端需求。


Android及Chrome OS带给谷歌在操作系统上的经验积累,同时也让谷歌认识到基于Linux内核的诸多局限。尽管Android为了弥补Linux的缺陷打了厚重的中间层,但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谷歌Fuchsia项目在设计之初就瞄准了现有OS的诸多缺陷,旨在适用于从手机、PC到智能设备的各种物联网设备。Fuchsia采用Zircon微内核,并使用Flutter作为开发框架,提供了上游硬件厂商、下游应用开发者、设备友商、用户和安全等5方面的改进。在系统架构上,Fuchsia采用模块化和层级化的方式来化解Android的设计缺陷。



Fuchsia采用微内核,灵活易用

但是IPC耗能高、效率低的问题急需改进


由于Fuchsia完全的抛弃了宏内核,其微内核带来的程序运行特点值得一提。微内核将系统分为小的功能模块,只在内核中保留最核心的调度等功能,这也意味着大部分的系统级服务都被拆分到了内核外,以进程间通信(IPC,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形式执行。IPC是微内核系统消耗最大的一部分,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是目前阶段的技术难点所在,尤其是对于规模较大的内核而言。



宏内核vs微内核

对比发现微内核是IOT OS的发展方向



IOT需要什么样的操作系统?


无缝更新能力:

系统更新通过后台完成,无需中断;


维护系统安全能力:

具备防止恶意攻击能力;


保持长期连接能力:

保持5G、WIFI等连接,保证设备间能一直相互连接;


云端接入能力:

支持设备间无缝访问数据;


支持各种交互能力:

兼顾触控、手写、语音、键鼠等方式以及能够通过传感器和姿势感知支持多样产品形态能力支持云、边、端的应用。


AI能力


微内核是IOT OS的发展方向。



Fuchsia以移动平台为入口,进军桌面平台、服务器平台,充分利用Android生态,拓展在物联网行业的合作伙伴。


Fuchsia极有可能是谷歌告别Linux kernel历史包袱,并且建立起统一操作系统的契机。Google挑选了一系列它认为合适的技术和组件加入到这个新操作系统中。例如,微内核Zircon、基于能力的访问控制、Vulkan图形接口、3D桌面渲染Scenic、Flutter应用开发框架等。谷歌对其的发展规划是,先在智能音箱等智能家居上应用,然后逐渐转移到笔记本电脑等更大的设备上。用于编写Fuchsia应用的Flutter SDK现已经能够为Android和iOS应用程序生成代码,开发跨系统应用正在尝试中。



华为:物联网操作系统的发展新方向是鸿蒙OS,变革关键点是以鸿蒙微内核取代目前多种内核共同运作的模式。


华为对鸿蒙OS的发展给出了大致的发展阶段,其中最核心的转变是在兼容Linux内核的基础上逐渐用自研的鸿蒙微内核替换掉当下Linux内核、鸿蒙微内核和华为LiteOS共存的形态。同时鸿蒙也会关注于对Android的兼容问题。分布式技术的广泛运用为终端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提供可能。方舟编译器和面向多终端开发的IDE为代码一次开发多终端移植提供工具便利。



鸿蒙OS分布式技术带来的互操作性


分布式技术带来的设备间互操作性可能是鸿蒙OS带给消费者的最大不同体验。以分布式软总线、分布式数据管理和分布式安全为三大核心的分布式技术从根本上将其区别于之前的主流操作系统。同时,分布式技术也将改变上层应用和终端硬件的开发形态。


分布式软总线:


分布式软总线是对过往连接中硬总线的替代,全场景设备间可以基于软总线完成设备虚拟化、跨设备服务调用、多屏协同、文件分享等分布式业务,具备自发现、自组网、高带宽低时延的特点。


低时延:10ms端到端时延;

高吞吐:有效吞吐2.4Gbps;

高可靠:30%抗丢包率;


异构融合网络:WiFI、蓝牙等异构网络快速连接;

自发现自组网:无感连接;

动态时延校准:多设备间的时延同步。


分布式数据管理:


分布式数据管理让跨设备处理如同本地一样方便快捷,本质上是不同设备上的数据整理成一个可以统一访问的接口去调用。


分布式文件系统:远程读写性能是Samba的4倍;

分布式数据库:OPS性能是ContentProvider的1.3倍;

分布式检索:检索性能是IOS Core Spotlight的1.2倍;


分布式安全:


确保正确的人、用正确的设备、正确的使用数据。


正确的人:根据业务场景提供最佳安全认证策略;

正确的设备:内核级安全能力提升全场景设备安全性;

正确使用数据:定义数据和设备安全级别确保数据流通安全可信。


系列分布式技术带来应用层面的形态改变, 一个应用由许多可以独立运行的元服务组成,以服务分布式条件下任务调用的需求。



方舟编译器对终端软件编译机制进行了架构级优化,在鸿蒙OS应用开发中起关键作用。


方舟编译器将会是鸿蒙OS赢得开发者生态的关键。跨语言编译是制约应用程序执行效率的瓶颈,从程序员使用的C、C++和Java等程序语言转换为硬件执行的机器码。和现有安卓编译器不同代码保持独立,在运行环境中进行协调,因此产生额外系统开销的做法不同,方舟编译器在开发环境中就编译成一套可执行文件,节约了系统开销。多层Maple IR能够使得多种编程语言在编译后可兼容运行于不同操作系统下。



鸿蒙OS的发展将紧密结合

华为“1+8+N”的物联网终端战略


如前文所述,华为Lite OS在轻量级物联网操作系统上早有布局,而2019年8月发布的鸿蒙OS则是更进一步的升级。作为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鸿蒙OS与Fuchsia在设计理念上极为相似。鸿蒙OS也采用微内核架构,将系统分为小的功能模块,只在内核中保留最核心的调度等功能。可以预见未来鸿蒙OS将会通过华为“1+8+N”的终端战略搭载在各种不同形态的产品上。



华为鸿蒙OS的产品落地情况


华为消费者业务坚持“1+8+N”全场景智慧生活战略,以鸿蒙操作系统和HiAI为核心驱动力,支持HiLink智能家居生态和HMS(华为终端云服务,Huawei Mobile Services)服务生态的协同创新,升级软硬件用户体验,使包括手机在内的全场景终端实现互联互通、能力共享,让消费者享受不同生活场景下、多种设备间无感连接、信息内容无缝流转的智慧生活美好体验。



互联时代

物联网操作系统发展展望



尽管桌面和移动时代操作系统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和经验,但AIoT时代的操作系统发展路径很有可能区别于桌面和移动端的操作系统。相比于设备硬件高度相似、应用通用性高的桌面端和移动端,IoT OS面临的场景更为复杂,设备种类更多,因此也需要更强的协同作业能力。



亿欧智库

以嵌入式系统为基础的物联网系统发展趋势


趋势1:嵌入式系统以行业应用为主,不会像桌面和移动端一样存在单一或寡头平台;而同一行业内有可能会形成开放、软硬件重用、构件兼容、维护方便和产业分工的标准,以增强行业内的健康发展。


趋势2:嵌入式应用开发急需要强大的开发工具和操作系统的支持,降低开发难度,提升开发速度。


趋势3:嵌入式系统逐渐向可编程的新型计算模型发展。


趋势4:在不同应用行业领域,收取开发费用和版税的商用型OS和不收版税,只收技术服务费的开源型OS会共同存在,为建立以生态为主的行业巨头尤其会选择开源模式。


现在和将来

AIOT时代,操作系统层面的角逐刚刚开始


AIoT时代,软硬件的需求都发生变化,对介于软硬件之间的操作系统层产生新需求。我们相信AIoT时代必将带来操作系统层的新机会。从软件层面,IoT OS拥抱AI是必然,物联网在异构数据收集上天然具有优势,但AI在物联网的整体融入则在算力和算法层面提出不小挑战。同时,5G等通信技术带来的高吞吐和低时延对OS性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AIoT是人-机-物高度融合的物理信息系统(CPS,Cyber-Physical System),操作系统层面面临挑战,这需要科技企业和开发者去推动生态和技术演化之路。



AIOT时代的新军备

操作系统应该怎么做?


从第二章我们发现,无论是硬件厂商、云计算公司还是传统软件开发商,都在积极备战AIoT技术储备。我们认为操作系统是一家致力于在AIoT领域起到关键性作用和占据重要产业地位的公司所必须掌握的核心技术之一。但目前不管从技术成熟度还是应用成熟度而言,面向AIoT的操作系统发展任重道远,由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重点问题和行业内进行探讨:


1、企业开发的面向物联网的操作系统究竟应该开源还是闭源?


开源的优势:替软件开发者缩减成本,迅速积累开发者的使用和支持;


替硬件开发者降低系统适配难度;


后续开发中可以借助外部开发者的力量。


劣势:对软件缺乏掌控力,容易出现碎片化的版本失控情况;


软件本身商业变现存疑,商业模式待探索;


闭源的优势:加强企业对软件的控制,标准化好,能够从软件本身获得利润;


劣势:一般以牺牲市场占有率为代价,发展速度慢;


对企业的后续服务能力提出考验,需要持续投入自有资源到软件升级优化和开发者套件的开发中。


IoTOS的发展中是否会出现类似于谷歌AOSP(Android开源项目)+GMS(谷歌移动服务)的控制模式值得思考。当然很有可能会产生软硬件厂商更加紧密合作发展的新模式。


2、面向物联网的操作系统应该是统一的还是多套系统共存?


物联网终端的碎片化和复杂度使得是否可能存在统一的一套系统值得商榷。此前并非没有厂商尝试过一统多终端的操作系统,最典型的案例是微软曾尝试用“OneCore”项目将Windows 10,Windows Server,Windows 10 Mobile和Windows 10 IoT等构建在同一Core之上。用一套OS内核实现对终端设备的全覆盖,目前来看是一项极难的挑战。作为对比,目前同一厂商基本会开发几套系统:


不仅是开源闭源,统一操作系统多种OS共存的发展问题,限制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难以像手机端一样建立硬件和软件开发解耦合的虚拟抽象层的问题一直无法解决。



3、物联网产业如何应该实现硬件标准和软件开发的分离?


以安卓为例,在建立了硬件标准接口和用虚拟抽象层实现软硬件分离与解耦后,才使得软件开发者只需调用OS提供的编程接口,而无需关心硬件配置。


而显然在物联网中开发这样一层物理世界的抽象层难度远远大于手机这一单一设备。不同厂商之间从建立自身生态考虑出发,也给物联网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带来阻碍。物联网统一标准的道路上还存在着大量“解耦”工作,需要通过不同层面的操作系统,将硬件相对标准化,定制化功能通过软件实现。


软件定义物联网,可能还要很长的路要走。


4、在IoT OS发展及其生态上,国内是否可以借机实现对国外的赶超?


自1980s以来的嵌入式系统发展过程中,国内伺服器、工控场景对RTOS的开发需求缺失直接导致我国在嵌入式操作系统发展上落后于国外,国内基本采用的是国外的FreeRTOS、VxWorks或嵌入式Linux等。更不要谈Windows、Android、iOS等国外研发的通用型操作系统在国内的垄断地位。


但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产生和重视,涌现了一批优秀的IoTOS厂商和相关生态。可以说在探索物联网的新系统和新应用上,我国很难再从国外发达国家处获得有效借鉴。


由于软硬件生态原因,对国外成熟操作系统厂商(例如微软和谷歌)的产品进行追赶极难实现,但在物联网的发展上,国内厂商及其指定的标准可能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

参考资料来自:亿欧智库、驭势资本研究所

- The End

声明:欢迎转发本号原创内容,转载和摘编需经本号授权并标注原作者和信息来源为云脑智库。本公众号目前所载内容为本公众号原创、网络转载或根据非密公开性信息资料编辑整理,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及学习交流使用。由于部分文字、图片等来源于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相关争议,请跟我们联系。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知识产权或作品版权,本公众号所载内容的知识产权或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投稿/招聘/推广/合作/入群/赞助 请加微信:15881101905,备注关键词

微群关键词:天线、射频微波、雷达通信电子战、芯片半导体、信号处理、软件无线电、测试制造、相控阵、EDA仿真、通导遥、学术前沿、知识服务、合作投资.

“阅读是一种习惯,分享是一种美德,我们是一群专业、有态度的知识传播者.”

 阅读原文加入知识星球,发现更多精彩内容.

 分享💬 点赞👍 在看❤️@以“三连”行动支持优质内容! 

云脑智库 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与年龄无关!专注搬运、分享、发表雷达、卫通、通信、化合物半导体等技术应用、行业调研、前沿技术探索!专注相控阵、太赫兹、微波光子、光学等前沿技术学习、分享
评论
  •     为控制片内设备并且查询其工作状态,MCU内部总是有一组特殊功能寄存器(SFR,Special Function Register)。    使用Eclipse环境调试MCU程序时,可以利用 Peripheral Registers Viewer来查看SFR。这个小工具是怎样知道某个型号的MCU有怎样的寄存器定义呢?它使用一种描述性的文本文件——SVD文件。这个文件存储在下面红色字体的路径下。    例:南京沁恒  &n
    电子知识打边炉 2025-01-04 20:04 98浏览
  • 大模型的赋能是指利用大型机器学习模型(如深度学习模型)来增强或改进各种应用和服务。这种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服务:大模型可以用于构建智能客服系统、知识库问答系统等,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 2. 教育服务:在教育领域,大模型被应用于个性化学习、智能辅导、作业批改等,帮助教师减轻工作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3. 工业智能化:大模型有助于解决工业领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尽管在认知能力方面尚未完全具备专家级的复杂决策能力。 4. 消费
    丙丁先生 2025-01-07 09:25 80浏览
  • 自动化已成为现代制造业的基石,而驱动隔离器作为关键组件,在提升效率、精度和可靠性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工业技术不断革新,驱动隔离器正助力自动化生产设备适应新兴趋势,并推动行业未来的发展。本文将探讨自动化的核心趋势及驱动隔离器在其中的重要角色。自动化领域的新兴趋势智能工厂的崛起智能工厂已成为自动化生产的新标杆。通过结合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智能工厂实现了实时监控和动态决策。驱动隔离器在其中至关重要,它确保了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单元之间的信号完整性,同时提供高
    腾恩科技-彭工 2025-01-03 16:28 170浏览
  • PLC组态方式主要有三种,每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场景。下面来简单说说: 1. 硬件组态   定义:硬件组态指的是选择适合的PLC型号、I/O模块、通信模块等硬件组件,并按照实际需求进行连接和配置。    灵活性:这种方式允许用户根据项目需求自由搭配硬件组件,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成本:可能需要额外的硬件购买成本,适用于对系统性能和扩展性有较高要求的场合。 2. 软件组态   定义:软件组态主要是通过PLC
    丙丁先生 2025-01-06 09:23 83浏览
  • 根据Global Info Research项目团队最新调研,预计2030年全球封闭式电机产值达到1425百万美元,2024-2030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3.4%。 封闭式电机是一种电动机,其外壳设计为密闭结构,通常用于要求较高的防护等级的应用场合。封闭式电机可以有效防止外部灰尘、水分和其他污染物进入内部,从而保护电机的内部组件,延长其使用寿命。 环洋市场咨询机构出版的调研分析报告【全球封闭式电机行业总体规模、主要厂商及IPO上市调研报告,2025-2031】研究全球封闭式电机总体规
    GIRtina 2025-01-06 11:10 103浏览
  • 这篇内容主要讨论三个基本问题,硅电容是什么,为什么要使用硅电容,如何正确使用硅电容?1.  硅电容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电容是什么?物理学上电容的概念指的是给定电位差下自由电荷的储藏量,记为C,单位是F,指的是容纳电荷的能力,C=εS/d=ε0εrS/4πkd(真空)=Q/U。百度百科上电容器的概念指的是两个相互靠近的导体,中间夹一层不导电的绝缘介质。通过观察电容本身的定义公式中可以看到,在各个变量中比较能够改变的就是εr,S和d,也就是介质的介电常数,金属板有效相对面积以及距离。当前
    知白 2025-01-06 12:04 167浏览
  • 本文介绍Linux系统更换开机logo方法教程,通用RK3566、RK3568、RK3588、RK3576等开发板,触觉智能RK3562开发板演示,搭载4核A53处理器,主频高达2.0GHz;内置独立1Tops算力NPU,可应用于物联网网关、平板电脑、智能家居、教育电子、工业显示与控制等行业。制作图片开机logo图片制作注意事项(1)图片必须为bmp格式;(2)图片大小不能大于4MB;(3)BMP位深最大是32,建议设置为8;(4)图片名称为logo.bmp和logo_kernel.bmp;开机
    Industio_触觉智能 2025-01-06 10:43 87浏览
  • 随着市场需求不断的变化,各行各业对CPU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几年流行的 AIOT,为了有更好的用户体验,CPU的算力就要求更高了。今天为大家推荐由米尔基于瑞芯微RK3576处理器推出的MYC-LR3576核心板及开发板。关于RK3576处理器国产CPU,是这些年的骄傲,华为手机全国产化,国人一片呼声,再也不用卡脖子了。RK3576处理器,就是一款由国产是厂商瑞芯微,今年第二季推出的全新通用型的高性能SOC芯片,这款CPU到底有多么的高性能,下面看看它的几个特性:8核心6 TOPS超强算力双千
    米尔电子嵌入式 2025-01-03 17:04 55浏览
  • 每日可见的315MHz和433MHz遥控模块,你能分清楚吗?众所周知,一套遥控设备主要由发射部分和接收部分组成,发射器可以将控制者的控制按键经过编码,调制到射频信号上面,然后经天线发射出无线信号。而接收器是将天线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进行解码,从而得到与控制按键相对应的信号,然后再去控制相应的设备工作。当前,常见的遥控设备主要分为红外遥控与无线电遥控两大类,其主要区别为所采用的载波频率及其应用场景不一致。红外遥控设备所采用的射频信号频率一般为38kHz,通常应用在电视、投影仪等设备中;而无线电遥控设备
    华普微HOPERF 2025-01-06 15:29 125浏览
  • 彼得·德鲁克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管理思想影响了无数企业和管理者。然而,关于他的书籍分类,一种流行的说法令人感到困惑:德鲁克一生写了39本书,其中15本是关于管理的,而其中“专门写工商企业或为企业管理者写的”只有两本——《为成果而管理》和《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样的表述广为流传,但深入探讨后却发现并不完全准确。让我们一起重新审视这一说法,解析其中的矛盾与根源,进而重新认识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及其著作的真正价值。从《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看德鲁克的视角《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通常被认为是一本专为企业管
    优思学院 2025-01-06 12:03 113浏览
  • 根据环洋市场咨询(Global Info Research)项目团队最新调研,预计2030年全球无人机锂电池产值达到2457百万美元,2024-2030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9.6%。 无人机锂电池是无人机动力系统中存储并释放能量的部分。无人机使用的动力电池,大多数是锂聚合物电池,相较其他电池,锂聚合物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较长寿命,同时也具有良好的放电特性和安全性。 全球无人机锂电池核心厂商有宁德新能源科技、欣旺达、鹏辉能源、深圳格瑞普和EaglePicher等,前五大厂商占有全球
    GIRtina 2025-01-07 11:02 63浏览
  • By Toradex 秦海1). 简介嵌入式平台设备基于Yocto Linux 在开发后期量产前期,为了安全以及提高启动速度等考虑,希望将 ARM 处理器平台的 Debug Console 输出关闭,本文就基于 NXP i.MX8MP ARM 处理器平台来演示相关流程。 本文所示例的平台来自于 Toradex Verdin i.MX8MP 嵌入式平台。  2. 准备a). Verdin i.MX8MP ARM核心版配合Dahlia载板并
    hai.qin_651820742 2025-01-07 14:52 40浏览
  • 在智能家居领域中,Wi-Fi、蓝牙、Zigbee、Thread与Z-Wave等无线通信协议是构建短距物联局域网的关键手段,它们常在实际应用中交叉运用,以满足智能家居生态系统多样化的功能需求。然而,这些协议之间并未遵循统一的互通标准,缺乏直接的互操作性,在进行组网时需要引入额外的网关作为“翻译桥梁”,极大地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 同时,Apple HomeKit、SamSung SmartThings、Amazon Alexa、Google Home等主流智能家居平台为了提升市占率与消费者
    华普微HOPERF 2025-01-06 17:23 141浏览
  • 村田是目前全球量产硅电容的领先企业,其在2016年收购了法国IPDiA头部硅电容器公司,并于2023年6月宣布投资约100亿日元将硅电容产能提升两倍。以下内容主要来自村田官网信息整理,村田高密度硅电容器采用半导体MOS工艺开发,并使用3D结构来大幅增加电极表面,因此在给定的占位面积内增加了静电容量。村田的硅技术以嵌入非结晶基板的单片结构为基础(单层MIM和多层MIM—MIM是指金属 / 绝缘体/ 金属) 村田硅电容采用先进3D拓扑结构在100um内,使开发的有效静电容量面积相当于80个
    知白 2025-01-07 15:02 66浏览
我要评论
0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我知道啦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 我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