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CINNO综合整理
11月14日,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等中央驻皖新闻单位和安徽日报、安徽广播电视台驻肥记者站以及安徽交通广播等媒体的记者,齐聚合肥,考察合肥科技创新及战新产业发展等情况。
在肥考察期间,媒体考察团走进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华侨城国际小镇、中安创谷科技园、量子创新研究院、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京东方10.5代线等地,将“新闻眼”聚焦合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度探访高质量发展硕果,深入报道“科创名城”的创新活力。
在合肥新站高新区的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内,动态折叠屏手机、柔性显示电子书、双曲面显示屏手表……各式各样的柔性AMOLED显示屏让人目不暇接;展厅外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初露峥嵘。
维信诺柔性可折叠AMOLED手机
而这离不开这家企业打造的第6代全柔AMOLED生产线。维信诺合肥总经理助理孙海涛介绍,这条生产线是维信诺在全国布局的第三条AMOLED生产线,也是在全国总投资规模最大的一条维信诺生产线,整体产线技术规划水平全球领先。维信诺合肥项目作为安徽省首条全柔AMOLED生产线,也是合肥全面深化新型显示产业布局的重要落子。今年3月,维信诺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西藏知合拟向建曙投资(合肥蜀山区国资委全资控股下属公司)转让公司股份1.6亿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11.7%。
在风口抓住机遇
国资出手投资新型显示产业,维信诺合肥项目并非孤例。时间拉回到2008年,青岛、佛山、合肥、武汉等城市在家电产业发展上竞速,但面临的共同尴尬是,行业重要部件液晶显示器只能依赖进口。“少屏”之痛制约着家电行业的发展。为此,各地纷纷将引入“屏”项目作为家电“建链”的重点。
彼时,京东方由于财力不足,6代线的巨额投资面临困难,合肥市政府首先承诺了90亿元资金支持,随后由于成功吸引了60亿元社会资金投资项目,最终合肥出资30亿元,以购买京东方定向增发股票的形式注入项目公司。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市场融资模式是重大项目投融资方式的一次成功创新,在当时开创了一条地方政府资金引导、战略投资者推动、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的产业投资新路径。
“引入京东方不是‘下注’,因为合肥要做全国家电制造中心,‘屏’是家电版图上的最后一块‘拼图’”,对于合肥举全市之力投资京东方建设液晶板6代线,合肥市国资委产权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这样解释到,“自始至终,合肥的投资主要有‘两向’,即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新兴产业”。
打开突破口,连锁反应接踵而来。此后,以这条线为起点,合肥趟出了一条显示产业发展壮大之路,先后建成了国内首条TFT-LCD6代线、首条采用氧化物半导体技术的TFT-LCD8.5代线、全球首条10.5代线以及国内最大规模OGS触摸屏生产线……一家举步维艰、陷入困境的企业,在“合肥模式”的催化下,不仅一跃成为国际顶尖公司,也让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从一个龙头到一个产业,再到一个生态,十余年的时间里,遵循路径图,合肥国资围绕战略性新产业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按图索骥选择项目,打造了国有资本引领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模式:通过政府主导融资的方式,引入众多新兴产业巨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接踵落地。如今,“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框架布局已经奠定。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裂变,带来了城市经济的质变。2020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增加值增幅16.4%,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1.6%。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增速20%以上。
通过“以投带引”的“国资领投”招商引资新模式,合肥撬动了显示屏产业、半导体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因此一举进入GDP“万亿俱乐部”,“合肥模式”也渐渐变成了“专有名词”。
以资本和资源引入先进生产力落地的路径,已成为合肥迈入GDP万亿俱乐部城市的关键助力。
过去的2020年,很多城市的经济增速因疫情而受到影响。但合肥这匹“黑马”不但经受住了疫情考验,还以GDP突破10000亿的傲人成绩一举迈入了万亿城市俱乐部。过去的十年,合肥如开挂般成长,其中GDP增速达到272%,创造了惊人的“合肥速度”。
而在20年前,合肥经济总量还处在369亿元,排在全国80名开外。取得这一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合肥在招商模式上的创新,即通过“以投带引”的招商引资模式,让合肥引凤筑巢,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缘城市一跃成为明星城市,2019年,合肥高新区GDP突破千亿大关,在全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位列第六,连续6年稳居全国前十。
“风投之城”背后不是赌乃是谋
合肥政府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用有限资源以小博大,精彩纷呈,其成功并非一种偶然。
开车经过合肥高新区望江西路和文曲路交叉口,很容易看到动漫基地某栋大楼上小米的广告牌。这里并非小米的分公司,而是小米生态链企业、小米手环的生产商——华米科技。
一块13.5克的电子原件装进塑胶腕带,戴着它不仅可以计步、监测睡眠、来电提醒,甚至可以手机解锁、免密支付……在华米科技公司内,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公司旗下可穿戴产品,智能手环、智能手表、运动耳机以及和运动、健康相关的跑步机、体脂秤、鞋服周边等健康和健身生态系统应有尽有,这些产品几乎是全球领先的智能可穿戴创新成果。
6位创始人房产全部抵押,所借贷款却只够发工资;房产被抵押后,连小贷公司都不愿意放贷。谁能想到,这是上市公司华米科技2013年遇到的窘境。“当初差一点就倒在起跑线上了。”华米科技相关负责人感叹。彼时,合肥高新区管委会直管的合肥高新建设投资集团旗下高新信用担保公司为其担保,公司这才从银行获得几百万元贷款。这笔贷款解了燃眉之急,企业顺利转型,这才有了后来华米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渐成长为国内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的领头羊。
最令市场津津乐道的是,合肥专盯“走投无路”的大型困境企业大胆下注“招安”,敢于接纳“落魄新贵”。
2020年,合肥斥资70亿“招安”蔚来。彼时,蔚来正处于低谷,市场并不看好,对蔚来汽车来说,合肥的出手无疑是“救命稻草”,而后者下注的是在新能源汽车大势下,抢占先机,以期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
蔚来中国总部项目正式落地合肥市,双方从公布框架协议到达成投资,只用了65天。这笔钱对于蔚来来说无疑是救命稻草,而合肥下注的却是它期待已久的新能源产业链。
合肥市政府的投资,让蔚来汽车在寒冬后爆发。2021年2月3日,蔚来市值达到871.5亿美元。当前,招商引资呈群雄逐鹿局面,合肥脱颖而出的秘密或许就在于共同体意识: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围绕“科创+产业+资本”三大支点,发挥国有资本引领带动作用,使“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同频共振,灵活运用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打造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和“牵引绳”,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双赢,形成了国有资本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合肥模式”。
蔚来汽车自动化生产线
有人用‘赌’‘押宝’等词形容“合肥模式”,事实上它是建立在一套科学分析和运作机制的基础上。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成功,合肥产投资本副总经理吴海龙用五个“靠”来总结成功的经验。“首先是靠细致的研究论证,我们通过科学的分析研判,从产业方向、竞争环境、发展空间等细分层面,多维度对项目进行充分论证。”其次靠的是顺畅的决策机制,“市委市政府统筹协调,各部门积极配合。”
第三个“靠”,靠的是健全的配套服务,“我们出台一系列产业、招商政策,给予激励支持,解决后顾之忧。”另外,合肥靠的还有专业、担当的人才队伍,“市直部门和市属国有企业锻炼出了一批懂产业、通政策、熟悉市场、擅长谈判,精于资本运作的人才队伍。”最后靠的是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我们在方案论证的同时,就已预留国有资本安全退出通道。”
在此背景下,合肥国资用强烈的政治担当、精准的战略眼光、科学的投资研判、专业的资本运作,成功运作了一个又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合肥实现“弯道超车”,取得了规模增加、产业集聚和技术突破的“三合一”成果。
“合肥速度”的背后是靠什么支撑?“合肥模式”成功的精髓又是什么?
创新创新再创新
为什么合肥模式能成功?仔细剖析,这与其本身的基因也有关系。
1969年,受国内外因素影响,北京的13所高校搬出北京,其中就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大辗转多个省后都被婉拒。最终,安徽举全省之力接纳了中科大。这也为合肥“科教名城”的地位打下了基础。
1989年合肥首次将“科教兴市”作为全市发展的基本战略;2004年合肥被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2017年合肥成为继上海之后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科技逐渐成为合肥发展的强动力。
目前,全国共有国之“重器”大科学装置38个,包括已经建成的大科学装置22个和在建大科学装置16个,其中合肥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强劲支持,一举拿下8个大科学装置,高居全国第一。
有了“科教名城”之称,下一步的关键就是留住人才,发展工业。
2005年7月,“工业立市”作为头号战略,被写入合肥“十一五”规划,构筑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格局,带动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
在5年中,京东方6代线、友达、格力、美的、日立、大陆轮胎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陆续建成投产;
其中,京东方的扎根引发了巨大的连锁效应,彩虹、康宁、三利谱、住友化学、法国液空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显示产业龙头企业纷纷入驻。
彩虹(合肥)液晶玻璃公司生产车间
合肥的传统产业集群也从单一的家电产业增加到汽车、装备制造等,其中,家电“四大件”产量由1304万台套增加到4224万台套,跃升全国三大家电基地之首。
2017年,中国内地的芯片被日韩、欧美以及中国台湾的产商霸占,DRAM芯片(主要用于存储app运行时的缓存,是电子产品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半导体元件)价格疯涨。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成立3年之后,合肥市政府与兆易创新成立合资公司合肥长鑫,专攻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芯片研发生产。
两年后,光威国产内存诞生,它采用的纯国产内存颗粒就来自合肥长鑫。在合肥长鑫的引力下,有超过200家半导体企业在合肥落户,合肥也被工信部列为九大集成电路集聚发展基地之一。自此,“中国芯”的全产业链为合肥带来一个千亿集群。
合肥长鑫存储
截至目前,合肥已相继实施了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江淮蔚来新能源汽车、长安汽车二期等50多个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项目,总投资超500亿元,并集聚蔚来、江淮、国轩高科、华霆动力、巨一电机等上下游企业120余家,形成了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配套的完整产业链。
此前,在合肥市政府会议上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表述中,再次为合肥接下来的新兴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用八个字概括就是“芯屏汽合、集终生智”。
背靠着50年前布局的中科大,再加上江淮-大众-蔚来所搭建的新能源汽车体系;京东方所搭建的液晶面板研发制造产业链;合肥晶合和合肥长鑫日拱一卒的芯片研发制造;更有科大讯飞、商汤科技、中科寒武纪这种AI的独角兽企业…………
更长远的未来,还有中科院量子科技研究院、世界首个商用聚变堆……
在央视《对话》栏目39分钟的节目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虞爱华对“合肥速度”、“合肥模式”等热议话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合肥速度”背后靠的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一是科技创新。合肥集聚了一大批“国之重器”(大科学装置),有一大批科学家,在肥服务院士135人,各类人才190万人。二是产业创新。合肥把新兴产业的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和着力点。三是机制创新。我们把有为政府跟有效市场有机结合,通过政府更有为推动市场更有效。
合肥速度:资本市场“合肥板块”持续壮大
“万亿新合肥”的成长密码是一个字,“敢”,放在资本市场的角逐战中,这个字也同样适用。
十余年后,合肥通过京东方、科大讯飞、蔚来汽车为市场呈现了地方政府培育产业集群的故事。另一方面,合肥通过资本推动产业发展的资本故事才刚刚开始。
政府敢闯敢做、国资领投下的多层次产业集群和日趋完备的产业格局也让资本市场“合肥板块”持续壮大。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4月28日,合肥共有61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22家在上交所主板上市,12家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10家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7家在深交所主板上市、10家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将时间线拉长,能够看到合肥在资本市场跃升的轨迹。2018年,合肥新增上市公司3家,2019年,合肥新增上市公司3家,而2020年,合肥新增上市公司11家,总数达到58家。
2020年,合肥GDP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45.72亿元。在这一年,济南、南通、西安、合肥、福州、泉州等六座城市也跨越了万亿GDP门槛,“万亿GDP俱乐部”成员名单增至23个。而在去年的资本市场角逐之战中,合肥成为万亿GDP俱乐部新成员中新增上市企业数量破两位数的城市。
除此之外,合肥上市后备力量梯度有序。合肥目前有多家企业正在排队“闯关”。根据合肥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截至3月末,合肥有待上市发行企业3家、上交所科创板待审企业2家、深交所创业板待审企业3家。
根据证监会安徽监管局近期发布的安徽辖区拟首次公开发行公司辅导工作基本情况表显示,截至4月19日,安徽共有62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其中,来自合肥的企业占近三分之一的席位。
“万亿新合肥”的成长密码是一个字,“敢”,放在资本市场的角逐战中,这个字也同样适用。
培育企业上市,合肥做到了“蓄水养鱼”。2019年初,合肥成立推进企业科创板上市工作领导小组,对照科创板审核标准,遴选50家企业作为上市后备。
对有潜力的拟上市企业,合肥“扶上马,再送一程”。
而这其中,国资领投是关键,进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合肥市创新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是合肥市国资委系统下属的风险投资机构,是扶持合肥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重要投资平台,财政资金扶持创新创业的重要资金渠道,建立了政策性“天使基金”和市场化主导“国耀资本”的运营模式。据了解,合肥创投已经带来IPO及并购借壳上市公司13家。
“天使基金一方面有力缓解了企业风险大、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实现了基金的项目退出、循环发展”,合肥市创新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永霄表示,通过构建全周期的股权投资基金体系,形成了投资的组合拳,帮助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
此外,培育企业上市,合肥还拿出了“真金白银”。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合肥一次性奖励300万元,科创板成功上市企业,合肥再追加奖励200万元。目前,合肥企业成功上市可获省、市、县三级财政奖励不低于1000万元。此外,合肥将上市奖励节点前移,对引入私募股权投资的拟上市企业,按其股权融资规模,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奖励。
栽好梧桐树,引来凤凰栖。去年7月3日,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科创板鸣锣上市,成为安徽省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实现皖企科创板零突破。之后的30天内,又有5家企业集群式实现首发上市。目前,安徽共有11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有10家位于合肥。
去年一年,11家企业上市,这是资本市场的“合肥速度”。
联手头部企业
从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现有做法来看,不少地方政府在资本招商领域都已经进行了布局,比如苏州设立了“创新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上海黄浦区设立了“中金上海长三角科创发展大基金”。同时,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也开始通过“以投带引”“资本招商”“产业基金”的形式引入大项目落地。
合肥模式之所以成功,其就是成功运用了上述形式,而其主要的落地点就在于联手头部企业、围绕产业链进行投资。
合肥模式围绕地方政府新时期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编制实施重点产业精准招商引资目录图谱,将主导产业全链条龙头企业、总部机构、独角兽企业、行业冠军企业和新兴企业进行梳理并形成重点招商名单,运用政府产业资本加强对链主企业的股权投资,加强对链主企业配套企业的股权投资,加强对区域其他相关企业的投资,形成总部或研发机构集聚的产业链群。
合肥的产业链招商指南是由合肥市投促局领导牵头,会同14个局机关工作人员共同编制。有别于普通的风土人情宣传册,招商指南综合大量文献资料和行业报告,紧密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家电等重点产业,对化合物半导体、微机电系统产业、功率器件产业等24个细分领域产业进行了详细解读。从产业趋势、市场布局、产业政策、产业链全景,到每个细分产业招商的目标企业、对接平台等,都以文字、数据、图表的方式清晰呈现。
在精准招商指南的加持下,合肥充分发挥国有资本作用,用资金换技术、换市场,瞄准目标集中投入、持续投入,实施“龙头企业+产业项目”战略,通过投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落地。
2010—2020年,合肥GDP规模从2700亿元增至万亿元,全国排名升至20位,被称为“最大黑马城市”。合肥通过“以投带引”招商引资新模式,引入并培育了新型显示器件、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集群,实现十年“换道超车”。
除了抓住龙头企业、进行产业链投资外,做好投行基本功也是其成功的根源之一。
总结合肥资本招商基本路径可概括为:以尊重市场规则和产业发展规律为前提,以资本纽带、股权纽带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政府通过财政资金增资或国企战略重组整合打造国资平台,再推动国资平台探索以“管资本”为主的改革,通过直接投资或组建参与各类投资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服务于地方招商引资,形成产业培育合力。
具体来看,一方面,合肥注重强化资本运作,依托合肥产投、合肥兴泰、合肥建投三大国资投资平台作为开展资本招商的“牵引器”和“主力军”,联合中信、招商等头部投资机构共同设立近千亿元的产业基金群,形成“引导性股权投资+社会化投资+天使投资+投资基金+基金管理”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不断增强创新资本生成能力。
另一方面,在具体运作机制上,合肥主要通过投资并引入上市公司募投项目推动落地,并围绕投资前期、中期、后期全链条打造“引进团队—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闭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与项目招引、产业培育共融共生、协同发展。
其关于发展的策略的内在逻辑是:在打造完整产业链、营造产业生态圈的战略目标之下,即使个别落地项目暂时出现经营困难,也在为当地创造税收、就业和GDP,在借助各类基金的组合投资后,具体项目的投资风险可以有效分散。
并且,如果目标公司经营顺风顺水,合肥未必能够得到青睐,而困境企业往往是投资抄底的时候,可要求全产业或核心业务都过来,招商条件也很好谈。
在这个意义上,合肥市政府实际上是以“股权投资”的思路代替了之前的招商和产业扶持政策(比如各种补贴)。“股权思路”提供了一种可能更市场化也更专业化的方式,来完成对政府资源的盘活和效率提升。
将“链长制”发挥到极致
凤凰引进来,成功落地才是关键。针对政府的资本招商和以龙头企业构建产业链招商,目前不少地方出台了“链长制”。
“链长制”最早出现在湖南长沙,浙江是国内最早在全省范围推行“链长制”的省份,而合肥将“链长制”发挥到极致并得以落地。
为了推进重点项目,合肥设立了“链长制”,由市委、市政府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确保项目高效无碍地建成投产。其中集成电路产业链的链长,是市委书记。
“链长制”由“链主”和“链长”两个部分组成:
“链主”是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由市场自发形成的,能够协调产业链上各个节点的活动,在产业链协调中会利用其主导地位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淘汰产业链落后环节,引领产业链发展;
而“链长”是产业链倡导者、支持者、维护者、守望者,往往由地方政府高级公务员和行业协会负责人担任。“链长”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产业链做大做强和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困难问题。
“链主”是企业,“链长”是政府,“链长”与“链主”的关系也是政府和市场关系。总之,“链长制”的产业链制度就是“链主”(企业)通过自身实力在市场竞争中逐步获得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和领导权,在这个竞争过程中需要“链长”(政府)的维护,发挥好建设者和协调者的功能。
从地方经济来看,“链长制”不仅是民营经济的“守护者”,也是产业创新的“加速器”。
目前各地“链长制”积极推进,但成效尚未显现。但毫无疑问的是,“链长制”形成的基础是产业集聚,推动特色产业做优做强的同时,围绕着产业特点和特征,沿着产业链上下游继续发力发展。将点状的特色产业,进一步拓展为链状的产业联动,进而形成区域特色产业自身循环发展。
在当代全球价值链投资与贸易为主的背景下,世界产业分工体系已经形成一个复杂网络,任何一条产业链上都聚集了成千上万家企业。任何一家企业、一个产业基地或产业园区想提升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就需要更进一步加强与同一产业链上其他地区的企业的协同。
合肥招商引资为何能又“狠”又“准”?
在深入解剖合肥新兴产业崛起之路不难发现,十余年来,合肥在国资领投新兴产业集群上亮出“三板斧”:准、狠、专。
合肥的准,既在于找准了产业方向,选择与自身基础相近、延伸的产业,选定具有核心技术、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产业,瞄准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
合肥的“狠”,表现为方向既定后的“舍得投入”。这种“狠”是建立在科学把握产业发展趋势,严密控制资金运作流程基础上的,这需要勇气、智慧和担当。
合肥为何能又“狠”又“准”?根本在于有专业化队伍的支撑,包括把招商队伍变成产业行家,让国资公司独具创投慧眼。合肥每个重点产业链均培育了一批专业研究产业的队伍,同时,合肥在整个决策过程中非常重视第三方智库咨询机构的参与,从而才成功孕育出一批又一批龙头型投资成果。
随着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日趋同质化的竞争,传统的漫天撒网式、依靠政策优惠的招商模式已经很难奏效。不只是合肥,诸多政府招商模式逐步从政策招商走向“股权投资+招商落地”的资本招商新模式。其实质是将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的思维导入产业,以投行的方式培育产业,而这种模式也正在逐渐被放大。
推荐阅读
更多商务合作,欢迎与小编联络!
扫码请备注:姓名+公司+职位
我是CINNO最强小编, 恭候您多时啦!
CINNO于2012年底创立于上海,是致力于推动国内电子信息与科技产业发展的国内独立第三方专业产业咨询服务平台。公司创办九年来,始终围绕泛半导体产业链,在多维度为企业、政府、投资者提供权威而专业的咨询服务,包括但不限于产业资讯、市场咨询、尽职调查、项目可研、管理咨询、投融资等方面,覆盖企业成长周期各阶段核心利益诉求点,在显示、半导体、消费电子、智能制造及关键零组件等细分领域,积累了数百家大陆、台湾、日本、韩国、欧美等高科技核心优质企业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