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了25年的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实现了对相关人才培养从“量”向“质”的转变。通过专访对话研电赛早期参赛者,了解研电赛为中国EDA发展而努力的初心,探寻我国科技发展之路。
策划 | Synopsys新思科技
本期人物介绍
徐宁仪
上海交通大学清源研究院长聘教授
2005年第五届研电赛全国个人二等奖
团队银奖获得者
“你们团队参加的那一届研电赛的赛题是什么?比赛过程中有什么让您记忆深刻的地方?”
徐宁仪:当时研电赛的赛题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笔试,包括集成电路和电子系统方面的题目。另一部分是上机,要在机房里现场做设计。我们那届的设计题目有一道是FIR的滤波器,现在看起来算是比较简单的题目;备赛的过程其实更值得回忆,当时比较系统地回顾和加强了电子系统级设计、通信、图像还有集成电路设计,从物理层到逻辑层等等基础知识。
“您还担任过好几届赛事出题人和评委,如何看待研电赛在促进产学研结合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徐宁仪:担任研电赛评委和出题人对我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尤其做评委能和各位老师、企业界的朋友们一起点评、讨论,对我而言也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另一方面,这也正代表了研电赛的宗旨,就是产学研三个方向,我们和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在集成电路设计、电子系统级设计方面遇到的问题。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一年我出的一道题目,是由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任职时遇到的一个问题抽象而来。那个问题其实非常难,我们在微软研究研究院也是做了两三个月,跟我们美国的同事一起才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但是我们把它抽象出来降低了难度;这道题的区分度特别好,只有两三个人把它做出来,我当时其实非常惊讶,他们的回答跟我们两三个月的研究成果思路非常一致,而且是用编程的方式完美解决。学生非常优秀,研电赛能够把业界遇到的实际问题与学界结合起来,能够做到产学研融合。
“希望研电赛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
徐宁仪:这件事可以从大背景来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问题,或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
从一开始规模没有那么大,到目前有几千支报名队伍,研电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可以承担更多责任,无论是从人才培养,还是说行业的导向。我们很难看到一个比赛可以让这么多人一起解决一个非常综合的问题。周祖成老师经常跟我们说要用电子系统级思路来解决问题,我想研电赛可以用跨层次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然后把这种综合性的视角带入人才培养,带入产业界和学术界。
“这个过程中您见证了半导体产业,特别是中国IC行业的巨大变化,对此您有什么感触?”
徐宁仪:感触还是挺多的。过去10年20年,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从原来的石油公司逐渐变成了科技公司,背后的驱动力包括数字化浪潮和人工智能的浪潮。那么这些技术的底层驱动力一定是集成电路、半导体产业。我们中国也见证了这一发展,回到今天讨论的主题,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的责任非常重大,如何应对如此快速的发展、未来的挑战、国际竞争等等。第二,我们有什么创新点。大家都说我们现在到了后摩尔时代,我们怎样才能突破工艺的限制,有什么新的办法,这是我现在主要在考虑的问题。
“您认为培养一名合格的IC行业工程师,最重要的是什么?”
徐宁仪:我在三年前还在写RTL代码,想来也算是一名 IC工程师,我认为对于一个合格的IC工程师来讲,最重要是工程师精神,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与我们研电赛要提倡的精神一脉相承——创新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另外,我们在做IC的时候,想的不仅仅是IC对我们自己能力的培养或者对自己的要求,也不能仅仅局限在IC这个领域,一定要扩展开来看。我们要切实地从系统级去想整个电子系统应该是什么样的,想它的算法是什么样的,想它的应用场景是怎么样的。对自己的要求是多掌握技能,多跟进前沿的方向,从这些整体的方向来要求自己,培养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