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头豹研究院、驭势资本研究所
智库 | 云脑智库(CloudBrain-TT)
云圈 | 进“云脑智库微信群”,请加微信:15881101905,备注您的研究方向
文章大纲
中国遥感卫星行业市场综述
中国遥感卫星行业驱动因素
中国遥感卫星行业风险分析
中国遥感卫星行业相关政策
中国遥感卫星行业发展趋势
中国遥感卫星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中国遥感卫星行业投资企业推荐
中国遥感卫星行业
——定义及分类
遥感卫星具有用途广泛、技术准入门槛低、卫星制造成本低、发射成本低、无轨位限制等特点,受到创新型商业航天企业青睐。
遥感卫星定义:
遥感指运用传感器或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辐射和反射特性进行探测,是一种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
遥感卫星是人造卫星的一种,可在规定的时间内覆盖整个地球或指定的任何区域,当沿地球同步轨道运行时,可连续对地球表面某指定地域进行遥感。所有遥感卫星均配有遥感卫星地面站,从遥感数据平台获得卫星数据可监测农林、海洋、国土、气象等情况。
根据应用领域划分,遥感卫星主要分为气象遥感卫星、陆地卫星和海洋卫星等类型,其中,气象卫星是应用最广泛的种类。遥感卫星通常为低轨中小型卫星,与其他卫星相比,遥感卫星具有用途广泛、技术准入门槛低、卫星制造成本低、发射成本低、无轨位限制等特点,因此受到创新型商业航天企业的青睐,遥感卫星运营总收入市场规模增长较快。
中国遥感卫星行业
——产业结构分析
中国卫星遥感产业可划分为配套系统和遥感系统两部分,前者由国有企业垄断,后者对民营企业开放程度较高。
中国卫星遥感产业可划分为配套系统和遥感系统两部分。配套系统产业由于资本和技术密集,主要由国有企业垄断卫星的研发与测控、发射场地的运营以及运载火箭系统的研发与制造。
卫星遥感系统的资本和技术较配套系统要求低,因此对民营企业开放程度高,遥感卫星设备系统、地面系统及应用系统的研发和运营都有民营企业的参与。
过去5年,全球每年平均发射12颗遥感卫星,未来5年,平均每年将发射25颗遥感卫星。
伴随发射数量快速增长,全球遥感卫星占在轨卫星比例迅速上升,已从2012年的10%,迅速攀升至2018年的27%。
从全球遥感卫星数目上看,截至2018年,美国遥感卫星数量位居第一,数量为360颗,全球卫星数占比为50%,其次为中国,共有遥感卫星132颗,占全球遥感卫星数目的18%,第三为日本,数量为28,占比为4%。其他国家如俄罗斯、印度、德国等国遥感卫星数量相对较少。此外,中国在关键领域卫星方面与美国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遥感卫星数量差距较大,中国遥感卫星数量仅为美国数量的37%。
中国卫星应用行业市场综述
——发展历程
中国遥感卫星行业先后经过萌芽发展、快速发展及创新发展三个阶段,行业逐步摆脱由起步较晚导致的落后面貌,并逐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卫星应用行业发展历程:
萌芽发展阶段(1957-2005年)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1号送入太空,使人类利用卫星进行遥感、通信和导航成为可能。
1958年8月14日,Explorer6从太空传回第1张人造卫星影像,开启卫星遥感探测新时代。
1959年2月28日,美国成功发射CORONA系列返回式卫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侦察卫星,该卫星以胶片为存储载体,可进行高质量成像观测。
1975年11月26日,中国继前苏联、美国之后首次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该卫星和地球资源卫星的性质一致,虽具备可回收能力,但其工作寿命短,仅能工作5-15天。
1980年,中国“资源”卫星开始研制,是中国探索传输式遥感卫星的起点,后继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和资源三号3个系列。直至2005年,中国共累计发射13颗遥感卫星。
1957-2005年,在遥感卫星行业,欧美国家均走在中国前列。
快速发展阶段(2006-2014年)
2006年4月27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一号”送入太空。该卫星是中国遥感系列的第一颗卫星,也是中国第一颗实用型遥感卫星,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2013年4月26日,“十二五”启动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推动研制具有国际水平的7颗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加速中国遥感卫星向高端水平发展。同年,具备全色2m、多光谱8m分辨率的高分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2014年8月19日,中国成功发射高分二号卫星,该卫星可自主获取全色1m、多光谱4m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随后相继发射高分三号、四号、五号、六号卫星在轨与一号、二号相互配合,共同推动高分辨率数据应用,标志着中国遥感卫星进入高分辨率图像应用的快速发展阶段。
创新发展阶段(2015年至今)
2015年,中国全年成功发射“遥感卫星二十七号”、“遥感卫星二十八号”和“遥感卫星二十八号”三颗遥感系列卫星,标志着中国遥感卫星在民用领域的应用水平趋于成熟,推动遥感卫星行业的创新发展,以满足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2015年10月,中国首颗自主研发的“星载一体化”商用卫星、米级高清动态视频卫星,吉林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遥感应用领域商业化、产业化发展实现重要突破。
2018年11月,中国高分七号卫星成功发射,初步测试结果显示,卫星的平面精度、高程精度大幅提高,可高效绘制地面1:10000地形模型。该成果有利于中国摆脱卫星遥感数据进口局面,填补局部地区民用卫星数据空白。同年12月,中国东方红有限公司首次提出发射世界最高分辨率遥感卫星计划,自此中国遥感卫星进入全面创新发展的重要阶段。
中国遥感卫星行业
——产业链分析
中国遥感卫星行业产业链较为复杂,上游涉及多种遥感卫星的制造、发射与配套设备和系统的生产,中游涵盖政府和商业两大运营商,为下游多领域合作发展提供服务。
中国遥感卫星行业产业链分为三个环节。产业链上游参与企业主要涉及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卫星地面设备与网络建设企业;产业链中游参与主体是商业运营商和政府运营商;下游产业链涉及众多领域,遥感卫星数据主要在在气象、测绘和海洋等领域的应用较为普及。
中国遥感卫星行业
——产业链上游分析
在卫星制造和发射领域,中国企业实力突出,竞争力较强,能够实现整星出口和发射任务,卫星的制造和发射被少数企业所垄断。
卫星制造主要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隶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简称:中国空间)、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简称:上海航天)、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卫星)等企业完成。中国卫星发射企业包括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电子有限公司、陕西航天动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航天动力)。卫星地面设备供应企业较多,包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卫星、北斗星通、国腾电子、华力创通、南方测绘等。
卫星制造及发射情况:
在卫星制造领域,中国遥感卫星的生产由中国航天、中国卫星、中国空间、上海航天等少数企业所垄断,以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遥感卫星制造企业,在2015至2018年间营业收入持续增长,企业净利润保持稳定,企业实力突出,全球竞争力较强,可实现整星出口任务。
在遥感卫星发射领域,卫星发射主要由中国空间、上海航天、中国卫星等企业垄断,卫星发射任务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完成。
遥感卫星发射配套设备方面,供应商由少数企业垄断市场。配套设备主要生产者如下:上海航天电子有限公司可提供卫星发射的控制系统、利用系统、逃逸系统和遥测系统等配套设备,航天动力可为火箭发射活动提供液体火箭发动机等配套设备。
中国遥感卫星上游发展状况:
遥感卫星发射数量增加,中国遥卫星感行业快速发展。伴随卫星遥感及空间信息服务行业需求的增长和支持政策的落地,中国遥感卫星的发射数量逐年增加。卫星工业协会(SIA)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遥感卫星包括高分一号02、03、04星,高分五号、高分六号和高分十一号等多颗高分卫星的总发射量达40颗,占全球的发射总量的32.5%,中国的遥感行业加速发展。数量方面中国遥感卫星发射数量不及美国,但发展速度稳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发射总量比重不断增大。
中国卫星、南方测绘、北斗星通等少数企业在中国遥感卫星地面设备应用领域中占据有利地位,在本土市场中具有一定议价能力。但相关设备产品国际竞争力不足,在国际市场上议价能力弱。伴随中国遥感卫星数量增多,每年发射数量加速增长,地面设备供应企业发展空间巨大。
中国遥感卫星行业
——产业链中游分析
产业链中游参与主体是商业运营商和政府运营商,为下游提供数据生产和数据增值服务,涉及企业数量众多。
中国从事遥感卫星及运营的企业主要为:鑫诺卫星通信公司、中国卫星通信集团、亚太卫星集团、中国亚太移动通信卫星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
卫星、中海达、南方测绘、北斗星通等。中游运营商可主要分为商业运营商与政府运营商,目前遥感数据多服务于全社会,政府仍是遥感数据的主要购买者。伴随社会资本在上游发力,社会资本投入逐步加大,遥感数据商业化发展成为显著趋势。
商业运营商:
社会资本在遥感卫星行业中游的数据生产、处理与生成过程投资比重大,涉及企业数量众多。卫星数据服务商的商业模式根据有无卫星,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拥有自有卫星运营企业,第二类为无自有卫星运营企业。
第一类:企业可自主生产和发射卫星,业务涵盖产业链中游卫星数据运营服务和软件服务,部分企业如欧比特还兼顾参与上游的卫星制造业务,商业模式为“生产数据+出售数据+出售软件”,主要公司有世纪空间、欧比特、DigitalGlobe等。
盈利模式:企业可自主设计卫星,委托卫星制造商生产卫星,并通过商业发射完成入轨以及组网任务,最终自己负责运营遥感卫星星座,通过出售遥感数据产品、提供信息服务等方式取得收入。由于第一类企业涉及产业链上、中、下游环节,经营范围广泛、业务模式多元化,对企业资质要求更高。
第二类:企业没有自己生产及发射的卫星,主要通过购买或其他渠道获得卫星数据,向客户提供卫星数据产品和技术开发服务,企业主要业务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数字地球等,代表性企业为:中科星图、航天宏图、超图软件、四维图新等。
盈利模式:企业通过销售软件、提供数据服务、出售技术开发及终端产品等方式盈利。企业通常拥有核心软件平台产品,具备“数据+平台+应用”一体化服务能力。这类企业不涉及上游数据生产能力,但在数据的集成、处理、可视化以及面向客户定制化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产品及服务。
政府运营商:
政府短期内仍旧是卫星遥感数据的最大购买者。
遥感卫星可有效服务于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工作,有效监测和预防自然灾害,因而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中国政府始终重视遥感卫星行业的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其作用。与此同时,发展遥感卫星对于中国这样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和灾害频繁的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遥感卫星可在气象、灾害监测、资源和测绘等应用方面创造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其受益者为国家和全体公众,因此数据本身具有社会性和公益性、大部分遥感数据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商业化发展,但未来行业的商业化发展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中国遥感卫星行业
——产业链下游分析
中国卫星遥感数据应用行业下游主要应用于气象观测、国土资源测绘和海洋观测,其中,气象观测是遥感数据应用最广的领域。
遥感数据主要在五大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遥感卫星行业的数据应用中,国土、气象、海洋、环境、农业领域是中国卫星遥感数据应用规模最大的五个领域,其中气象观测是遥感数据应用最广的领域。
遥感应用优势及作用:
气象观测应用可准确反映大气、陆地和海洋状态的各种物理和生态参量,在天气气候、大气监测、灾害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土资源测绘帮助各国土地管理机构快速、便捷地获取土地、江河湖海、矿藏、生物等高精度卫星影像。
具有大面积、全天候、全天时、高时效的观测优势,提高海洋水文气象预报的准确性,用于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运事业、建设海洋工程和检测海洋污染。
客观、准确、高效、快速监测和评估农业干旱和病虫害等灾害信息,估算全球范围、全国和区域范围的农作物产量,为粮食供应数量分析与预测预警提供信息。
环境监测应用通过卫星搭载不同仪器,可实现对大气主要污染气体、温室气体、云和气溶胶等的综合探测。
遥感数据的价值增值服务:
下游提供的价值增值服务包括:数据加工、空间信息综合服务及软件支持等服务。在遥感和对地观测领域,不同成像方式、不同波段和分辨率的数据并存,遥感数据日益多元化。伴随数据获取速度加快,更新周期短,遥感数据量剧增导致遥感数据的直接可读性较差,使用软件工具加工以形成客户可用的资源时,人工操作效率低,制约卫星遥感的商业化、民用化推广。
数据加工可大幅提升面向多客户的服务能力。遥感大数据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遥感数据增值服务结合,给遥感原始数据的处理带来新的发展方向。数据加工可提高处理效率、降低数据处理成本,从而拓宽客户群体,推动商业化发展。
空间信息综合服务将促进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以遥感大数据影像为基础,利用遥感云服务、“互联网+”及新一代遥感应用手段,监测城市变化、实时管理城市的创新探索,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必经之路。
软件支持可支持遥感数据几何精校正、配准、融合、镶嵌、信息提取和自动分类。遥感图像具有宏观、客观、综合、实时、动态、快速等特点,为地球资源调查与开发,国土整治,环境监测,以及全球性研究,提供新的探测手段。数据分析应用可在遥感大数据方面,在经济中的应用刚起步,结合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方法,能够进行实时、可靠的经济发展分析,为国际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支持,并将在投资金融领域的行业应用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开发软件支持遥感卫星数据的整合,有利于遥感数据广泛用于测绘、动态监测、国土资源调查、地质灾害监测、军事侦查等领域。
中国遥感卫星行业
——市场规模
中国遥感卫星行业市场规模自2014年以来,以8.7%的市场增长率快速增长,未来五年中国遥感卫星行业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发展。
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地理信息行业规模的增长,遥感市场需求不断增大,中国遥感卫星行业市场规模(按卫星运营行业总收入计)在过去五年间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中国遥感卫星行业于2015-2019年间快速发展,由56.1亿元上升至75.5亿元人民币,五年复合增长率为7.7%。预计中国遥感卫星行业市场规模将在2020年至2024年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于2024年达到112.6亿元规模,五年复合增长率约为8.3%。
未来五年市场增长因素预测:
未来中国遥感卫星行业市场规模增长将受以下两点因素驱动:
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是中国遥感卫星行业进入全面商业化的重要驱动力。中国遥感卫星商业化应用程度低,因此中国中“十三五”计划期间,出台多项航天产业发展改革政策及专项计划,鼓励航天事业的商业化转变。
地理信息行业规模的增长创造遥感市场需求,是中国遥感卫星行业商业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地理信息行业规模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服务、新业态、新产品不断出现。政府对高精度、高质量、高安全性的空间地理信息服务需求加大,促进行业发展。在共享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迅速的大环境下,高精度定位、高质量地图、导航等服务需求上涨。
中国遥感卫星行业驱动因素
——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提升
遥感卫星行业在商业化发展方面获得国家推动航天事业向产业转变的政策支持,突破遥感卫星商业化的政策壁垒,地理信息产业市场需求是遥感卫星行业的发展主要动力。
(1)航天事业向产业转变政策推动遥感卫星行业发展
“十三五”期间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增大推动中国遥感卫星商业化发展。
中国遥感卫星行业长期由国家政策主导,以国家投资专项计划为单一发展模式,导致航天事业发展长期封闭于实验室,产业化、商业化带动效应薄弱。
对标欧美国家,中国遥感卫星商业化应用程度低。“十三五”期间,国家出台多项航天产业发展改革政策及专项计划,鼓励航天事业向产业化转变,提高实验室研究的生产力,打破政策壁垒,推动遥感卫星商业化应用的发展。因此,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是中国遥感卫星行业进入全面商业化的重要拐点和驱动力。
(2)地理信息行业高速发展下的市场需求是遥感卫星行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地理信息行业规模的增长创造遥感市场需求,是中国遥感卫星行业商业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国地理信息行业自2018年转型发展以来,其产业输出已向高质量方向发展。伴随行业规模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服务、新业态、新产品不断出现。在国家层面,政府对高精度、高质量、高安全性的空间地理信息服务需求加大。此外,在共享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迅速的大环境下,基于定位、导航、地图等服务的外卖、共享单车以及网约车等产业对地理信息行业的依赖巨大,高精度定位、高质量地图、导航等服务需求上涨。而遥感卫星是提供高分辨率图像、遥感大数据共享的关键一环,同时是提升位置、导航、地图服务的重要手段。因此,地理信息行业创造的市场需求为中国遥感卫星行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中国遥感卫星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具有潜力的二级数据应用用户使用数据意识薄弱、商业化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等重要问题,导致其投资具有一定风险。
中国遥感卫星行业目前存在数据分享渠道受限问题、具有潜力的二级数据应用用户使用数据意识薄弱、商业化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等重要问题,导致其投资具有一定风险。
中国遥感卫星行业总体创新能力较弱,具有投资周期延长的风险。为快速进入遥感市场,中国遥感卫星起步于模仿国际先进遥感技术,缺乏基础应用技术的研究,行业仍处于数据分发及加工的发展阶段。因此,创新能力不足将导致投资周期较长。
中国遥感数据在商业领域应用推广不足。传统遥感数据使用的大客户,如国土资源、地理信息等部门长期获国家财政支持,因此具有遥感数据使用的优先权。而如交通、电力、自然资源开采等行业用户多为商业化经营,资金储备能力较低,易被数据分发机构边缘化。因此,卫星数据应用广泛性受限导致投资风险增加。
中国遥感数据分享以北京为核心的布局,用户对数据的优先使用权限制了二级用户对遥感数据的获取。
中国遥感卫星行业商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由于民用遥感数据由国家直接管控,需优先保障国家应用,因而导致商业化应用受阻,且数据分享不均衡,对其投资价值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遥感卫星行业
——政策分析
“十三五”规划政策持续支持和具体执行规划的实施,2019年成为中国遥感卫星行业步入商业化高速发展阶段的重要拐点。
国务院在2019年5月9日发布《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要建立完善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形成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其中包含三个重要时间节点,第一要求在2020年底基本完成市县以上国土空间的规划编制,以先进数字技术为基础,形成统一的空间开发体系。第二是到2025年健全空间规划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第三是要求到2035年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可见,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将为中国遥感卫星行业提供完善的发展体系和标准,加之非核心用户对数据的使用需求的提升,推动遥感数据共享的广泛程度,同时推进行业商业化发展。
中国遥感卫星行业发展趋势
——数量与科技含量不断提升
商业巨头参与卫星发射行业促进中国遥感卫星发射数量快速提升,遥感卫星数据将与技术、大数据等技术紧密结合。
中国遥感卫星发射数量快速提升:
中国遥感卫星数量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商业巨头参与卫星发射行业以及微纳卫星和立方体卫星的发射数量快速增长。2016年以前,中国遥感卫星市场主要受军方和政府需求牵引。2016年以来,众多初创企业提出建立多种类型的遥感卫星星座,商业用户逐步成为推动卫星制造发展的重要力量。
小卫星由于设计简单、研制和生产周期短、制造要求和成本低,且易于发射,符合遥感卫星行业商业化发展要求,因此在近五年发射数量多,中国卫星发射数量的五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1.4%,较好的支撑了商业遥感行业的发展。
遥感卫星数据将与AI技术、大数据等技术紧密结合:
遥感数据更新周期短、数据量大制约了卫星遥感的商业化。在遥感和对地观测领域,不同成像方式、不同波段和分辨率的数据并存,遥感数据日益多元化。伴随数据获取速度加快,更新周期缩短,遥感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呈现出明显的“大数据”特征。因此,遥感数据的直接可读性较差,在使用软件工具加工以形成客户可用的资源时,人工操作效率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卫星遥感的商业化、民用化推广。
数据加工指用AI等技术替代人工,可大幅提升面向多客户的服务能力。遥感大数据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遥感数据增值服务结合,给遥感原始数据的处理带来新的发展方向。数据加工可提高处理效率、降低数据处理成本,从而拓宽客户群体,推动商业化发展。遥感图像具有宏观、客观、综合、实时、动态、快速等特点,为地球资源调查与开发,国土整治,环境监测及全球性研究,提供新的探测手段。
中国遥感卫星行业发展趋势
——立体空间信息系统加速城市智能化发展
天地立体空间信息系统将支撑中国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遥感卫星数据源分辨率将向高空间、高时间、高光谱方向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方面逐步拓展应用:
伴随中国遥感卫星数据与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等信息技术相结合,天网的特色优势与地网融合,将逐步构建全覆盖、无缝隙的天地立体空间信息系统。中国信息传输带宽和宏量数据处理能力将不断提高,紧密结合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天地立体空间信息系统中遥感卫星将成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
城市天地立体空间系统将卫星遥感、无人机、探地雷达、激光推扫车和人工普查相结合,可精确测算城市各类管线长度,监测城市部件数据,实现城市井盖、电线杆、变电器等城市部件的实时监控和维修。将城市道桥、园林、公厕、建筑、交通设施、人防设施统一录入智慧城市管理系统,方便城市公共设施的管理和维修,同时可推动智慧城市快速发展。以遥感大数据影像为基础,利用遥感云服务、“互联网+”及新一代遥感应用手段,监测城市变化、实时管理城市的创新探索,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必经之路,空间信息综合服务将推进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
遥感卫星数据源分辨率将向高空间、高时间、高光谱方向发展:
伴随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高端领域高速发展,这些领域对遥感技术的需求将增加,并推动遥感应用向综合化发展。此外,遥感应用将逐步深入民用领域,促进数据源分辨率向高空间、高时间、高光谱方向发展,同时遥感应用需求也将向基于遥感数据的广度与深度方向发展,卫星遥感在防灾减灾、环境监测、城乡规划、资源勘探、精准农业等领域商业化应用和增值服务将不断深化发展。
光学遥感和微波遥感作为遥感卫星的重要探测手段,未来将向成像光谱仪和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方向发展。成像光谱仪可从几百个谱段获得精细的光谱信息,结合光谱数据库直接对地质、植物、水的性质与结构进行分析。合成孔径雷达能穿透云雾、部分植被和土壤,可实现全天候全天时观测,并能通过多频、多极化、多入射角等手段提高对目标的识别能力,两种遥感器的应用和相互结合将开创遥感应用的新局面。
中国遥感卫星行业
——竞争格局分析
中国遥感卫星行业由国家投资专项计划单一发展模式逐步过渡到政府拉动与商业化放开双规并行发展阶段。
卫星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以国家投资专项计划为单一发展模式:
中国遥感卫星行业长期由国家政策主导,以国家投资专项计划为单一发展模式,导致遥感卫星产业化、商业化带动效应薄弱。中国每年优于2.5米分辨率的卫星原始数据直接消费额超5亿元人民币,其中国际数据占70%以上,中国本土数据消费占比低于30%,亚米级高分影像数据市场被国外遥感卫星数据垄断,中国遥感卫星数据市场竞争力不及跨国企业。
政府拉动与全面商业化放开双轨并行发展阶段:
为促进遥感卫星行业的现代化发展,国家出台政策促进遥感卫星行业商业化发展。自2016年中国发改委颁布《十三五规划纲要》、将遥感卫星的商业化应用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以来,卫星遥感作为获取空间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遥感数据和增值服务市场规模不断增加,商业遥感卫星市场正在走向繁荣,中国步入政府拉动与全面商业化放开双轨并行发展阶段。
遥感卫星行业竞争格局简介:
第一梯队:以中国空间、中国卫星等国有企业为代表的遥感卫星制造企业、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航天动力为代表的卫星发射企业,以及以北斗星通、国腾电子、华力创通、南方测绘为代表的发射配套设备生产企业掌握高端核心技术,科研能力高,企业规模大、受国家扶持,在行业中处于第一梯队。
第二梯队:卫星运营和数据增值为第二梯队企业主要运营模式。例如长光卫星、四维高景、欧比特及世纪空间等企业,通常具备具备上游制造端卫星组件、宇航核心元器件和部件制造能力,荷载系统的研发及地面系统的建设能力,以及下游数据加工端的AI芯片设计能力。
第三梯队:单一数据增值为第三梯队的企业运营模式,如:超图软件、四维图新、航天世景、中科星图、航天宏图等企业。该类企业不具备自有卫星系统,但拥有核心的软件平台产品。企业主要从外部获取数据,具备“数据+平台+应用”的一体化服务能力,在数据的集成、处理及定制化领域具有优势。
遥感卫星行业投资企业推荐
——长光卫星(1/2)
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其主要业务围绕卫星建设全面展开,形成了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长光卫星)是中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成立于2014年12月。长光卫星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省政
府以及社会资本组建而成,总注册资本126,647.6万元。长光卫星主要业务围绕卫星建设全面展开,主要包括:卫星与无人机系统及其部组件的研发、载荷系统的研发,卫星检测系统、设备的研发,卫星地面系统开发建设,卫星跟踪、控制、监视、显示设备的设计制造,卫星与无人机应用系统及其相关设备的设计、开发、销售,卫星相关工程的开发及承揽,卫星及无人机遥感信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相关服务,卫星设备的销售和维修服务,卫星、无人机相关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无人机监控、质保及货运服务。
长光卫星主要产品:卫星数据、无人机数据、卫星、卫星部件、星载光学相机等。
卫星数据产品:
长光卫星遥感易购是中国第一家遥感数据全链路电商平台。
平台提供5类遥感信息产品,同时用户可通过平台调动“吉林一号”星座,指挥卫星拍摄目标地点。
长光卫星目前已向政府、学校、企业及社会大众提供了近40,000余次高效、高质量的遥感信息服务。
卫星产品:
“吉林一号”卫星数量为13颗,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具备全球任意地点每天重访3-6次能力,最快可在11分钟内实现对应急任务的响应。
卫星部件:
长光卫星产品涵盖卫星及无人机遥感信息服务、整星、整机、零部组件、配套设备及应用系统等。
遥感卫星行业投资企业推荐
——长光卫星(2/2)
长光卫星依托“星载一体化”、“机载一体化”等核心关键技术,建立了从卫星研发与生产到提供遥感信息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模式。
战略定位:
空天地一体化遥感信息产品全球服务商长光卫星以“用空天地一体化遥感信息产品服务全球70亿人”为行业使命,以“建立基于互联网的遥感信息平台、不断推出创新性产品”为目标,推动吉林省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投资亮点
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长光卫星依托“星载一体化”、“机载一体化”等核心关键技术,建立了从卫星研发与生产到提供遥感信息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模式。长光卫星主营业务包含前期卫星研发、中期卫星发射设备制造和后期卫星销售及维修。长光卫星在卫星系统、其部组件及载荷系统的研发,卫星地面系统开发建设,卫星跟踪、控制、监视、显示设备的设计、制造、开发、销售,卫星相关工程的开发及承揽,卫星遥感信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相关服务,卫星检测系统、检测设备的研发,卫星设备的销售和维修服务等方面进行全产业链共同发展。
自主研发优势突出:
2015年10月7日,由长光卫星自主研发的“吉林一号”组星成功发射,长光卫星成为中国商业遥感卫星第一家企业,同时创造了由一个研发团队一箭成功发射四星的历史。“吉林一号”卫星是中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中国第一颗以一个省的名义冠名发射的自主研发卫星、中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星载一体化”商用卫星,中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米级高清动态视频卫星,也是中国第一次以灵巧方式在轨成功成像、国产CMOS第一次在轨技术验证。
遥感卫星行业投资企业推荐
——微纳星空(1/2)
微纳星空可自主研发卫星地面通信终端,具备卫星通信系统集成经验,可为国防、行业、区域等用户提供基于卫星资源的综合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企业简介:北京微纳星空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微纳星空)主要从事微纳卫星系统的研发制造服务,自主研发微纳卫星平台和核心部组件,拥有卫星整星设计和集成测试能力,具有电子通讯和光学载荷等卫星系统研制经验。微纳星空可自主研发卫星地面通信终端,具备卫星通信系统集成经验,可为国防、行业、区域等用户提供基于卫星资源的综合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微纳星空主要产品:微纳卫星平台、卫星部组建和地面卫通产品三大系列。
遥感卫星行业投资企业推荐
——微纳星空(2/2)
微纳星空已完成A+轮数千万元融资,引领民营航天新风口。融资由新股东深创投、科鑫资本,老股东涌铧资本、中科创星、创想未来等联合投资。
战略定位:
国际领先的集卫星研制和遥感卫星的航天高科技企业。
微纳星空依托中国航天六十余年发展和沉淀,通过深度研发核心技术、充分发挥效率优势、显著降低运营成本,立志成为国际领先的集卫星研制和遥感卫星的航天高科技企业。
投资亮点:
已完成A轮融资。微纳星空已完成A+轮数千万元融资,引领民营航天新风口。融资由新股东深创投、科鑫资本,老股东涌铧资本、中科创星、创想未来等联合投资。微纳星空将该轮融资用于扩展业务布局、加强研发力度、产品形态、业务创新和人才引进等方面,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企业多次完成宇航发射任务。微纳星空目前已完成4次宇航发射任务,2019年8月17日,微纳星空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发射“星时代-5”成功。2019年年底,微纳星空海共有3颗卫星搭载CZ-4B火箭发射升空。
企业产品表现优异。微纳星空FN-1000Z-A-X便携站经改良后支持低轨卫星X频段测控使用。与固定式卫星天线相比,FN-1000Z-A-X便携站系统设计合理,部署快捷方便,有良好的刚度强度特性,具有重量轻、体积小的特点,可做到做到机动灵活部署,随时执行测控任务。
遥感卫星行业投资企业推荐
——上海北斗(1/2)
由上海北斗自主开发设计的位置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以开放接口,通过互联网共享实时卫星定位基准数据。同时以FTP及Web方式,通过互联网共享事后卫星定位基准数据。
上海北斗卫星导航平台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北斗”)是在国家主管部门的推动与组织下,由北斗导航基金与上海航天局共同出资建设的企业。上海北斗于2012年8月27日组建成立,注册资本2,000.00万元,旨在为社会提供导航定位、精确授时、卫星通信和基于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的专业化鼓舞。上海北斗作为北斗卫星导航省市级服务平台,旨在探索和实践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的商用运行模式,积极拓展行业应用,构建相应的技术支撑体系和应用服务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北斗应用服务机构。此外,公司获上海市双软认证企业,拥有6项软件著作权、1项专利、2项部级科技成果奖,具有北斗民用分理服务试验资质,可开展北斗导航民用分理服务业务。2019年12月,由上海北斗主持研发的中国国内首套无人驾驶智能沥青摊铺及压实系统成功应用。
主要平台设施(1)上海北斗地基增强网
简介:
上海北斗地基增强网是北斗位置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上海北斗地基增强网由一系列地面卫星基准站组成,通过公共基础服务平台向用户提供卫星定位基准数据,提供毫米级、厘米级、亚米级和米级的定位精度。
主要特点:
(1)实时定位精度高:水平≤3cm,垂直≤5cm,事后定位精度:水平≤5mm,垂直≤10mm;
(2)支持多系统:兼容北斗、GPS、GLONASS等卫星导航系统;
(3)多种发布方式:有线公网,无线公网(2G、3G、4G),调频副载波(FM)。
主要服务平台(2)位置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建设目标:以“一网(卫星地基增强网)、一平台(位置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一库(北斗区域位置数据库)、一个模式(北斗产业发展模式)、一套标准(北斗位置服务产业标准)”为建设目标。
平台定位:平台立足军民两用、军民共建、平战结合,面向国防应用、政府应用、行业应用、大众应用,通过提供高可用、高抗毁、高并发能力的基础技术服务,形成产业聚集,形成数据汇集,完成数据共享和服务。
遥感卫星行业投资企业推荐
——上海北斗(2/2)
上海北斗已完成A轮融资,明石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作为其控股股东,投资1,300.00万元,现已成为中国商业航天服务平台企业中估值较高的创业公司之一。
战略定位:
打造全球领先的卫星导航服务平台,建立覆盖全球的天地融合的信息共享网络。
作为上海市政府、解放军总参谋部的大力支持企业,上海北斗承担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产业的重要基础支撑,基本目标是建成一个以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为核心,兼容GPS,融合移动通信网络、互联网等多种信息服务资源,为注册用户提供导航定位、精确授时、数字报文通信服务和基于位置的增值信息服务。
投资亮点
(1)商业航天导航服务平台先驱企业
上海北斗获得中国明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资金支持。
2015年,上海北斗完成A轮融资,由建上海星地 互联卫星导航有限公司、上海航天电子通讯设备 研究所、明石北斗(上海)创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跟投,成为中国商业航天卫星导航信息服务平台领域的先驱企业。
(2)实现实时卫星定位基准数据共享
上海北斗以多种方式向定位终端实时发布位置增强数据,终端利用增强数据进行解算实现高精度定位。
上海北斗数据包括伪距观测数据,伪距改正数,载波相位观测数据等,供不同种类用户终端进行差分定位,精度覆盖米级、亚米级、分米级和厘米级。
上海北斗数据接入产品覆盖以RTK流动站、车载手持设备、芯片模块为主的多终端类型接入。
上海北斗数据获多厂商支持:中海达、司南、华测、南方、华讯、泰斗。
(3)实现事后卫星定位基准数据共享
上海北斗以FTP及Web方式,通过互联网共享事后卫星定位基准数据,包括卫星原始观测数据以及星历等,供后处理用户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上海北斗发布连续观测的卫星原始数据,供科研院所及相关单位做联合解算,RTK后处理等工作。
该服务以北斗,GPS和GLONASS多系统协调工作,通过FTP及Web下载,可提供以Rinex2.0, Rinex3.0为主的多数据格式数据。
参考资料来自:头豹研究院、驭势资本研究所
- The End -
声明:欢迎转发本号原创内容,转载和摘编需经本号授权并标注原作者和信息来源为云脑智库。本公众号目前所载内容为本公众号原创、网络转载或根据非密公开性信息资料编辑整理,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及学习交流使用。由于部分文字、图片等来源于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相关争议,请跟我们联系。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知识产权或作品版权,本公众号所载内容的知识产权或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投稿/招聘/推广/合作/入群/赞助 请加微信:15881101905,备注关键词
微群关键词:天线、射频微波、雷达通信电子战、芯片半导体、信号处理、软件无线电、测试制造、相控阵、EDA仿真、通导遥、学术前沿、知识服务、合作投资.
“阅读是一种习惯,分享是一种美德,我们是一群专业、有态度的知识传播者.”
↓↓↓ 戳“阅读原文”,加入“知识星球”,发现更多精彩内容.
/// 先别走,安排点个“赞”和“在看”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