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网络
智库 | 云脑智库(CloudBrain-TT)
云圈 | 进“云脑智库微信群”,请加微信:15881101905,备注研究方向
对于云计算,想必各位都不会陌生,像现在应用较多的文件存储,备份,测试和开发,云桌面,游戏云等等,在提高IT基础结构灵活性的同时,还能利用大数据分析和移动计算。但是,对于接下来我们要说的这几种“计算”你却未必样样知晓。例如,什么是雾计算?霾计算又是什么?海计算又是什么鬼?
众所周知,物联网对于数据的处理能力要求非常高,要想从海量数据中筛选出对我们有价值的信息,除了我们熟知的云计算外,上面提到的雾计算、霾计算以及边缘计算自然也是必不可少。那么,它们到底是什么,彼此间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一、啥是雾计算?
实际上,雾计算(Fog Computing)是云计算的延伸概念。相比“云”的缥缈,“雾”更接近地面,且由性能较弱的、更分散的各类功能计算机组成,渗入工厂、汽车、电器、街灯及我们物质生活中的各类用品。这个概念最初起自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Prof. Stolfo教授起,只不过当时的意图是利用“雾”来阻挡黑客入侵,后来思科进行了理论性发展。所以,你可以将雾计算可理解为本地化的云计算。
看到这里,感觉仿佛是在说边缘计算,那么雾计算和边缘计算两者间是什么关系呢?可以说边缘计算进一步推进了雾计算‘LAN内的处理能力’这一理念,处理能力更靠近数据源,其是在网络内的各设备实施处理,通过将传感器连接至可编程自动控制器(PAC)上,使处理和通信的把握成为可能。与雾计算相比,其优点在于单一故障点比较少,各个设备独立动作,可以判断数据是保存在本地还是云端;另一方面,雾计算不像边缘计算那样分散,但确进一步减少了通过网络或向上传输到云计算层的数据量,有助于边缘层中“节点”之间的通信和协作。两者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当中。
相比于云计算的高高在上和遥不可及,雾计算更为贴近地面,就在你我身边。我们知道,将数据从云端导入和导出实际上比人们想象的要更为复杂,由于接入设备越来越多,在传输数据、获取信息时,带宽就显得不够用了,这就为雾计算的产生提供了空间。
雾计算的概念在2011年被人提出,并非是些性能强大的服务器,而是由性能较弱、更为分散的各种功能计算机组成,渗入电器、工厂、汽车、街灯及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物品。雾计算是介于云计算和个人计算之间的,是半虚拟化的服务计算架构模型,强调数量,不管单个计算节点能力多么弱都要发挥作用。
雾计算有几个明显特征:低延时、位置感知、广泛的地理分布、适应移动性的应用,支持更多的边缘节点。这些特征使得移动业务部署更加方便,满足更广泛的节点接入。
与云计算相比,雾计算所采用的架构更呈分布式,更接近网络边缘。雾计算将数据、数据处理和应用程序集中在网络边缘的设备中,而不像云计算那样将它们几乎全部保存在云中。数据的存储及处理更依赖本地设备,而非服务器。所以,云计算是新一代的集中式计算,而雾计算是新一代的分布式计算,符合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征。
雾计算有哪些实际应用?
鉴于雾计算可以有效地分散计算和分析能力,不仅可以解决联网设备的自动化问题,更关键的是,它对数据传输量的要求更小,这使得很多业务都可以部署,比如无人驾驶。如果车辆、传感器和控制器是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边缘层,这意味着就要进行边缘计算,就需要构建和运营微型数据中心,那么很可能采用微型数据中心和网状路由器以及服务器作为“雾计算层”。
不仅如此,雾计算还可应用于工业领域中的自动库存系统,隐藏于供应链中的多个仓库和工厂之间。工业用途中,雾计算层可用来“检查和平衡”多个位置的材料、设备和供应水平,并且自动触发重新订单。
二、啥是是霾计算?
说完了雾计算,我们再来聊聊什么是霾计算。其实,你可以理解为较差的云计算或雾计算,尽管两者概念先进,却也不是没有缺点。首先,让人担心的就是隐私和安全。要知道现在的网络世界,被黑客攻击已是家常便饭,所以客户的隐私和数据很容易泄漏。
其次,就是网络延迟或中断。要知道,云计算都是通过网络进行远程访问,尽管网速提高很快,但与局域网相比,速度仍无法避免有所延迟。虽说雾计算在延时上表现稍好,但如果出现断网,雾计算也只能无可奈何。再者,就是带宽会耗费预算,厂商按流量收费有时会超出预算,应用软件性能不够稳定,数据可能不值得放在云上,规模过大难以扩展,缺乏人力资本等等,都是造成霾计算的根源。
三、啥?还有海计算?
除了云、雾、霾之外,你还对海计算有了解吗?2009年8月18日,molina在2009技术创新大会上所提出的全新技术概念,海计算(Sea Computing),可为用户提供基于互联网的一站式服务,是一种最简单且值得依赖的互联网需求交互模式。作为用户,只需在海计算输入服务需求系统就能明确识别该需求,并将此需求分配给最优的应用或内容资源提供商处理,最终返回给用户相匹配的结果。
四、边缘计算是怎么回事?
边缘计算指在靠近物或数据源头的网络边缘侧,融合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心能力的开放平台,就近提供边缘智能服务,满足行业数字化在敏捷连接、实时业务、数据优化、应用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关键需求。到这里,您是否觉得边缘计算和雾计算有些相似呢?
还是按照边缘计算联盟发布会的解释说明。“边缘计算”作为一种将计算、网络、存储能力从云延伸到物联网网络边缘的架构,遵循“业务应用在边缘,管理在云端”的模式。通过合理规划、运用云计算与边缘计算进行优势互补,有助于将智慧城市、物联网科技创新提升到新的高度。看来还是物联网的魔力在发挥作用了。
对物联网而言,边缘计算技术取得突破,意味着许多控制将通过本地设备实现而无需交由云端处理反馈,其处理过程也将在本地边缘计算层完成。这无疑将大大提升处理效率,同时大大减轻云端的负荷,由于更加靠近用户,还可为用户提供更快的响应,将用户需求解决在边缘。
IDC在日前发布的《中国制造业物联网市场预测2016-2020》报告预计,未来两年,中国制造业物联网平台竞争将日趋激烈,边缘计算将成为下一热点。
这次的边缘计算产业联盟主要由软通动力、华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英特尔、ARM共同发起的,那么另外的国内行业大佬中兴通讯的分析,我倒是觉得也很靠谱,中兴认为:5G和物联网的应用场景本质上是交叉的、互补的和共存的。海量数据的产生、传送和处理必然要依赖坚实的云平台,虽然云计算的优势是“逻辑上的资源集中”,但是大数据时代催生的在线视频、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等业务对缓存、延时、策略控制、安全等都有功能和性能上的严格要求,如果完全依靠于客户和服务器距离比较远的“重量级云计算”,必将导致瓶颈效应。所以,在网络的边缘(物联网网关、基带池)等位置部署轻量级的“雾计算(Fog Computing)”、“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或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重新定义的“多接入边缘计算(Multi-access Edge Computing)”,并综合考虑FMC(固网/移动融合)的场景需求,无疑会减轻上层云计算中心的负担,同时对前面提及的时延敏感业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边缘计算本质上是轻量级的云计算,边缘数据中心和区域数据中心、中央数据中心会以“组件搭配”的方式实现架构上的统一,实现多级分布式的云雾部署,最终实现各类用户希冀的端到端以及全程全网业务交付。
边缘计算聚焦实时、短周期数据的分析,能更好的支撑本地业务的实时智能化处理与执行,即靠近执行单元,更是云端所需高价值数据的采集单元,可以更好地支撑云端应用的大数据分析。
正当我无比敬仰的学习了一堆新姿势后,我的朋友圈留言一个老大哥说:什么新概念?99年咱们不就开始呼吁网络边缘智能吗?而那时中国电信非要搞什么NGN,全程全网与分布异构耦合不在电信公网边缘发起还能在哪?看看弗郎西斯的《重构物联网未来》及麦肯锡定义的“未来物联网价值链的最大份额将在软件和服务方面,至2025年,软件和服务提供商营业收入占比将达到85%,平台将是产业生态的核心,应用支持(我们语境里的支撑)平台(AEP)和连接(接续及面向连接)管理平台(CMP)领域可能出现行业巨头。”
五、认知计算又是什么?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认知计算又是什么。我们说,认知计算代表了一种全新的计算模式,它包含了信息分析、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领域的大量技术创新,能够帮助决策者从大量非结构化数据中揭示非凡的洞察,能够以对人类而言更自然的方式进行交互,专门获取海量不同类型的数据,根据信息进行推论。
认知计算包含了信息分析、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领域的大量技术创新,能够助力决策者从大量非结构化数据中揭示非凡的洞察。认知系统能够以对人类而言更加自然的方式与人类交互,专门获取海量的不同类型的数据,根据信息进行推论。
认知计算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让计算机系统能够像人的大脑一样学习、思考,并做出正确的决策,认知计算系统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辅助性工具,配合人类进行工作,解决人脑所不擅长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比人脑,传统的计算技术是定量的且着重于精度和序列等级,相比之下,认知计算则试图解决生物系统中的不精确、不确定和部分真实的问题,以实现不同程度的感知、记忆、学习、语言、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如何实现类似人脑的认知与判断,发现新的关联与模式,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显得尤为重要,而这正给认知计算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认知计算与人工智能有何不同
看到这里,你或许心生疑问,认知计算与人工智能是何关系?这样说吧,虽然认知计算包括部分人工智能领域的元素,但它涉及的范围更广。认知计算欲在放大人类智能,以帮助人类更好地思考。概括而言,认知计算与人工智能,一个更偏向技术体系,一个更偏向最终的应用形态,相辅相成。
六、总结
就像“云”“雾”和“霾”的关系,物联网和大数据也是如影随形,相信通过业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定能找到更为先进的计算方式。在物联网时代来临时,我们定能合理、安全地让大数据技术为我们服务,因此不必太过恐慌,也不必杞人忧天。
说归说,雾也好,边缘也好,究其根源你知道吗,厂商必须得忽悠出来新概念,也许就是新瓶装老酒,要不然怎么出来增量生意啊?看来非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可。不一定忽悠得多邪乎,符合时机,接地气就好,就像“霾计算”多醇厚啊。
- The End -
声明:欢迎转发本号原创内容,转载和摘编需经本号授权并标注原作者和信息来源为云脑智库。本公众号目前所载内容为本公众号原创、网络转载或根据非密公开性信息资料编辑整理,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及学习交流使用。由于部分文字、图片等来源于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相关争议,请跟我们联系。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知识产权或作品版权,本公众号所载内容的知识产权或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投稿/招聘/推广/合作/入群/赞助 请加微信:15881101905,备注关键词
微群关键词:天线、射频微波、雷达通信电子战、芯片半导体、信号处理、软件无线电、测试制造、相控阵、EDA仿真、通导遥、学术前沿、知识服务、合作投资.
“阅读是一种习惯,分享是一种美德,我们是一群专业、有态度的知识传播者.”
↓↓↓ 戳“阅读原文”,加入“知识星球”,发现更多精彩内容.
/// 先别走,安排点个“赞”和“在看”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