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芯片技术60多年的发展史(中篇)

EETOP 2021-07-28 19:16

来源:芯论语

前言上篇简述了188年前,在长达114年的时间里,科学家开始逐步发现、认识和研究了半导体,也简述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以光刻为核心的硅平面加工技术CMOS电路非挥发存储器单管DRAM等重大发明。在晶体管发明后的20多年里,这些发明为芯片技术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为芯片技术沿着摩尔定律前行铺平了道路。此文为中篇,介绍从1970年开始,芯片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历史。

 

7. 全球首个微处理器芯片问世,人类社会信息化大幕开启

1971美国Intel公司推出全球第一个微处理器4004芯片。它是一个4位的中央处理器(CPU)芯片,采用MOS工艺制造,片上集成了2250个晶体管。这是芯片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同年,Intel公司推出1kb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标志着大规模集成电路(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s,LSI)出现。

图25.Intel 4004 CPU芯片的显微照片

和封装后的外观图


 

1974,美国RCA公司推出第一个CMOS微处理器1802芯片。它是一个8位的CPU芯片,首次采用了CMOS电路结构,处理器的耗电量要小很多。RCA 1802是第一款应用在航天领域的微处理器,例如,Viking、Galileo和 Voyager等航天项目都应用了该芯片。

图26.RCA 1802 CPU芯片的显微照片

和封装后的外观图

 

1976,16kb DRAM和4kb SRAM问世。

 

8. x86开启了PC机拉动芯片产业发展的新时代

1978年,Intel发布了新款16位微处理器8086,x86世代王朝创立。Intel 8086上集成了约4万个晶体管,采用 HMOS工艺制造,+5V电源,时钟频率为4.77MHz~10MHz,外部数据总线均为16位,地址总线为4+16位。在8086推出不久,Intel还发布了其变化版本8088。Intel 8086开创了x86架构计算机时代。x86架构是一种不断扩充和完善的CPU指令集,也是一种CPU芯片内部架构,同时也是一种个人计算机(PC)的行业标准。

图27.Intel 8086 CPU芯片的显微照片

和封装后的外观图


 

也是在1978年,64kb动态随机存储器诞生,不足0.5平方厘米的硅片上集成了多达15万个晶体管,线宽为3微米。标志着芯片技术进入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s,VLSI)时代。

 

以x86命名的桌面计算机的时代。Intel公司基本上每3~4年推出一款创新的微处理器。早期以8086、80186、80286、80386、80486为代表,Intel CPU芯片基本主导了台式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的天下,PC型号大多数以CPU的名称来命名,例如286、386、486等。Intel CPU代表全球最先进芯片技术,也引领了芯片前沿技术的发展方向。

图28. Intel 80286/386/486 CPU芯片

的显微照片和封装后的外观图


 

1980,日本东芝(Toshiba)公司的舛岡富士雄(Fujio Muoka)发明了NOR 闪速存储器(NOR Flash Memory),简称NOR闪存(NOR Flash)。1987年,他又发明了NAND闪速存储器(NAND Flash Memory),简称NAND闪存(NAND Flash)。

图29.日本东芝的舛岡富士雄发明Flash


 

1981,IBM基于8088推出全球第一台个人计算机(PC)。第一台IBM PC用的Intel 8088主频为4.77MHz,操作系统采用Microsoft的MS-DOS。有人评价说PC的历史就是IBM80年代的历史。IBM PC的研制项目主管是唐.埃斯特利奇(Don Estridge),他被誉为是IBM PC之父。

从IBM PC机开始,PC真正走进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它标志着计算机应用普及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PC消费驱动芯片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时代开启。也是在1981年,256kb DRAM和64kb CMOS SRAM问世。

图30.埃斯特利奇与最早的IBM PC

 

1982,Intel推出80286微处理器(图28)。

1984,日本宣布推出1MbDRAM和256kb SRAM。

 

1985年,微软公司推出Windows操作系统。早期的Windows1.X、2.X和3.X可以说是MS-DOS的图形界面外壳软件。1995年,微软公司推出Windows 95后,逐步以Windows取代了之前15年采用的MS-DOS底层系统。后来,微软公司与Intel公司强强联合,形成所谓的Wintel计算机架构,大大促进桌面计算机普及,全球网络化、信息化也大力促进了芯片产业的发展。也是在1985年,Intel推出80386微处理器(图28)。

1988,Intel看到闪存(Flash)的巨大潜力,推出了首款商用闪存芯片,成功取代了EPROM产品,主要用于存储计算机软件。也是在1988年,16M DRAM问世,1平方厘米大小的硅片上可集成约3500万个晶体管,标志着芯片技术进入了特大规模集成电路(Ultra LargeScale Integrated circuits,ULSI)阶段。

1989,Intel推出80486微处理器(图28)。1Mb DRAM进入市场。

1992,64Mb随机存储器问世。

 

1993年,Intel推出奔腾CPU芯片,计算机的“奔腾”时代到来。在Intel 80486推出四年之后,人们预测80586 CPU即将推出。但Intel公司1993年向用户展示的是新的CPU系列,命名为奔腾(Pentium)。奔腾CPU每个时钟周期可以执行两条指令,在相同时钟速度下,奔腾CPU执行指令的速度大约比80486快五倍。

图31. Intel奔腾CPU芯片的显微照片

和封装后的外观图


 

奔腾CPU经过四代升级后,Intel推出了新系列的奔腾CPU。1997年Intel开始推出奔腾Ⅱ系列CPU芯片;1999年Intel开始推出奔腾Ⅲ系列CPU芯片;2000年Intel开始推出奔腾Ⅳ系列CPU芯片。每种奔腾产品都有几代的升级版本或者特色款式。

图32. Intel奔腾Ⅱ// CPU芯片的显微照片

和封装后的外观图


 

1994,由于集成1亿个元件的1G DRAM的研制成功,标志着芯片技术进入了巨大规模集成电路(Giga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s,GSI)时代。

 

1997年,IBM公司开发出芯片铜互联技术。当时的铝互连工艺对180nmCMOS而言已不够快。IBM最初的研究,铜的电阻比铝低40%,导致处理器速度暴增15%以上,铜的可靠性更是比铝高100倍。在1998年生产出第一批PowerPC芯片时,与上一代300MHz的PowerPC芯片相比,铜互连版本速度提高了33%。也是在1997年,Intel开始推出奔腾Ⅱ系列CPU芯片(图32)。

图33. IBM公司开发出芯片铜互联技术

 

1999年,胡正明教授开发出了鳍式场效晶体管(FinFET)技术。他被誉为是3D晶体管之父。当晶体管的尺寸小于25nm时,传统的平面晶体管尺寸已经无法缩小,FinFET的出现将晶体管立体化,晶体管密度才能进一步加大,让摩尔定律在今天延续传奇。

这项发明被公认是50多年来半导体技术的重大创新。FinFET是现代纳米电子半导体器件制造的基础,现在7nm芯片使用的就是FinFET设计。2016年5月1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为2015年度美国最高科技奖项获得者颁奖,其中包括FinFET的发明者胡正明教授。胡教授还获得了2020年IEEE最高荣誉奖章。也是在1999年,Intel开始推出奔腾Ⅲ系列CPU芯片(图32)。

图34. FinFET技术的发明人胡正明教授


 

2000,Intel开始推出奔腾Ⅳ系列CPU芯片(图32)。同年,1Gb RAM投放市场。

 

Intel酷睿CPU时代来临,多核心CPU登上历史舞台。 “奔腾”处理器时代长达12年,之后的2006年1月,Intel推出了命名为“酷睿”(Core)的微处理器芯片,开始时Core CPU主要用于移动计算机,上市不久即被Core2系列取代,后续推出了Core i3、Core i5、Core i7和Corei9等多核心CPU系列。

20061月,Intel Core Solo和Core Duo上市,8月Intel就推出了桌面版和移动版的2核心的酷睿2,型号是Core2 Duo,采用了65nm的工艺制造。

 

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iPhone手机,树立了智能手机的样板。从此之后,智能手机都以平板+触屏的面貌出现。它促进了移动智能终端(包括智能电话、平板电脑等)的普及,对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之后,移动互联网逐步替代桌面互联网,成为了驱动芯片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详见【芯论语】科普:图说芯片技术60多年的发展史(下篇)。

2008,Intel推出4核心的酷睿2,型号是Core2 Quad,采用了45nm的工艺制造。

2010,采用领先的32nm工艺Intel酷睿i系列全新推出,其中包括Corei3系列(2核心)、Core i5系列(2核心、4核心)、Core i7系列(2核心、4核心和6核心)、Core i9(最多12核心)系列等,下一代22nm工艺的版本也陆续推出。

图35. Intel酷睿(Core)系列CPU的全家福

(2013年留影)

 

图36. Intel酷睿(Core)系列多核心CPU举例

 

2011,Intel推出了商业化的FinFET工艺,用在了其22nm的工艺节点。

 

桌面电脑CPU芯片二哥,AMD公司神一样地存在着。AMD公司立于1969年,AMD从血缘来讲应该是Intel的族弟,在50多年的发展中,他与Intel很好地比肩而行。Intel作为全球CPU芯片老大,偶尔欺负一下老二AMD也鲜有成功,更不敢有灭掉族弟的念头。客观上AMD的存在让Intel没有了行业垄断之嫌,这是Intel最看重的。

两家公司沿着x86路线同向而行,在技术努力创新,互相借鉴,对芯片技术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Intel和AMD的芯片发展历程可以用他们的桌面CPU天梯图简要表达。

图37. IntelAMD桌面电脑CPU天梯图


 

2012年,三星发明了堆叠式3D NAND Flash,芯片技术迎来了3D时代。2013年推出第一代24层3D NAND闪存芯片,2014年推出第二代32层V-NAND芯片。

图38.三星前两代3D NAND Flash技术比较


 

2018,Intel推出的服务器CPU芯片Xeon W-3175X,采用14nm工艺制造,28核心56线程,主频3.1~4.3GHz,三级缓存38.5MB,内存支持六通道DDR4-2666 ECC/512GB,封装接口LGA3647,搭配芯片组C621,售价高达2999美元(2万多元人民币)。

 

图39. Intel Xeon W-3175X 28核心的

服务器CPU举例

 

未完待续。

 

后记1970~2010年的40年间,芯片产业链全球化分工协作良好,芯片技术发展快速。CPU、PC机、大规模存储器的发明,拉开了全球计算机化和信息化大幕,Wintel计算机架构形成,桌面互联网成为了拉动芯片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主力。Intel CPU成为芯片技术进步的旗帜,先后经历了x86 CPU的升级,奔腾CPU的迭代,目前是酷睿CPU技术的不断创新。与Intel CPU比肩发展的AMD CPU也是神一样的存在,对芯片技术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摩尔定律预言的芯片发展规律在这期间很好地被验证。

下篇主要介绍移动互联网拉动芯片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历史。

 

参考资料

1.蔺晓峰,风风雨雨38年 英特尔桌面处理器发展史,中关村在线:https://biz.zol.com.cn/45/454098.html,2006.11.14

2.Andrew Huang,電腦達人養成計畫 2-6:中古前期 CPU 發展史,网站:https://isite.tw/2016/01/26/14760,2016.1.26

3.Andrew Huang,電腦達人養成計畫 2-7:中古時代後期 CPU 發展史 (上),网站:https://isite.tw/2016/01/27/14785,2016.1.27

4.Andrew Huang,電腦達人養成計畫 2-8:中古時代後期 CPU 發展史 (中),网站:https://isite.tw/2016/01/28/14819,2016.1.28

5.Andrew Huang,電腦達人養成計畫 2-9:中古時代後期 CPU 發展史 (下),网站:https://isite.tw/2016/01/30/14850,2016.1.30

6.红巨星,CPU、SOC芯片图dieshot收集,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14554933,2020.11.23

7.QbitAl3D晶体管之父胡正明获IEEE最高荣誉,他是台积电前CTO,为摩尔定律续命十几年...,CSDN博客:https://blog.csdn.net/QbitAI/article/details/104765123,2020.3.9

8.摩尔芯闻,一文看懂3D NAND Flash,搜狐:https://www.sohu.com/a/110141175_465984,2016.8.11

9.王新兵,深入了解存储系统之闪存 (FlashMemory),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28347814,2017.8.7

10. DOIT学院,1967年至今,闪存的发展史,搜狐:https://www.sohu.com/a/333668728_120172415,2019.8.14

11.爱活网,酷睿i9-10900K处理器首测:游戏之巅不胜寒,看点快报:https://kuaibao.qq.com/s/20200520A0PBKT00?refer=spider,2020.5.20

12.李博潮,8核5960X配DDR4 Intel Haswell-E首测,中关村在线:https://cpu.zol.com.cn/475/4755866_all.html?_t_t_t=0.7139762167843171,2014.8.30


关注创芯人才网,搜索职位

关注创芯大讲堂,祝您IC技能更上一层楼!


EETOP EETOP半导体社区-国内知名的半导体行业媒体、半导体论坛、IC论坛、集成电路论坛、电子工程师博客、工程师BBS。
评论 (0)
  • 速卖通,作为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跨境电商平台,于2010年横空出世,彼时正值全球电商市场蓬勃发展,互联网的普及让跨境购物的需求日益增长,速卖通顺势而为,迅速吸引了全球目光。它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为使命,致力于打破国界限制,搭建起中国商家与全球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在其发展的黄金时期,速卖通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在欧洲市场,速卖通一度成为第一大电商平台。根据第三方机构《欧洲跨境商务》的评选,速卖通凭借出色的服务和消费者口碑,在“欧洲十大跨境电商平台”中脱颖而出,力压来自美国的亚马逊和eBay等电商巨
    用户1742991715177 2025-04-26 20:23 162浏览
  • 探针台作为高精度测试设备,在光电行业的关键器件研发、性能测试及量产质量控制中发挥核心作用,主要涵盖以下应用场景与技术特性:一、光电元件性能测试1.‌光电器件基础参数测量‌l 用于LED、光电探测器、激光器等元件的电流-电压(I-V)特性、光功率、响应速度等参数测试,支撑光通信、显示技术的器件选型与性能优化。l 支持高频信号测试(如40GHz以上射频参数),满足高速光调制器、光子集成电路(PIC)的带宽与信号完整性验证需求。2.‌光响应特性分析‌l 通过电光转换效率测
    锦正茂科技 2025-04-27 13:19 112浏览
  • 在电子电路设计和调试中,晶振为电路提供稳定的时钟信号。我们可能会遇到晶振有电压,但不起振,从而导致整个电路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今天凯擎小妹聊一下可能的原因和解决方案。1. 误区解析在硬件调试中,许多工程师在测量晶振时发现两端都有电压,例如1.6V,但没有明显的压差,第一反应可能是怀疑短路。晶振电路本质上是一个交流振荡电路。当晶振未起振时,两端会静止在一个中间电位,通常接近电源电压的一半。万用表测得的是稳定的直流电压,因此没有压差。这种情况一般是:晶振没起振,并不是短路。2. 如何判断真
    koan-xtal 2025-04-28 05:09 106浏览
  • 探针台作为半导体制造与测试的核心设备,通过精密定位与多环境适配能力,支撑芯片研发、生产及验证全流程。以下是其关键应用领域与技术特性:一、核心功能支撑1.‌电性能测试与分析‌l 在晶圆切割前,探针台直接接触芯片电极,测量阈值电压、漏电流、跨导等200余项参数,用于评估良品率及优化工艺设计。l 支持单晶体管I-V曲线测量,定位栅极氧化层厚度偏差(精度达0.2nm),为器件性能分析提供数据基础。2.‌纳米级定位与测量‌l 定位精度达±0.1μm,满足5nm及以下制程芯片的
    锦正茂科技 2025-04-27 13:09 138浏览
  • 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政策与资本双重推力下,谷歌旗下波士顿动力、比亚迪等跨国企业与本土龙头争相入局,产业基金与风险投资持续加码。仅2025年上半年,中国机器人领域就完成42笔战略融资,累计金额突破45亿元,沪深两市机器人指数年内涨幅达68%,印证了资本市场对智能终端革命的强烈预期。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将仿生感知系统、AI决策中枢等十大核心技术纳入"十四五"国家重大专项,并设立50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技术突破方面,本土
    电子资讯报 2025-04-27 17:08 216浏览
  • 晶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污染,导致性能下降。可是污染物是怎么进入晶振内部的?如何检测晶振内部污染物?我可不可以使用超声波清洗?今天KOAN凯擎小妹将逐一解答。1. 污染物来源a. 制造过程:生产环境不洁净或封装密封不严,可能导致灰尘和杂质进入晶振。b. 使用环境:高湿度、温度变化、化学物质和机械应力可能导致污染物渗入。c. 储存不当:不良的储存环境和不合适的包装材料可能引发化学物质迁移。建议储存湿度维持相对湿度在30%至75%的范围内,有助于避免湿度对晶振的不利影响。避免雨淋或阳光直射。d.
    koan-xtal 2025-04-28 06:11 89浏览
  • 一、智能家居的痛点与创新机遇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现代家庭正面临两大核心挑战:情感陪伴缺失:超60%的双职工家庭存在“亲子陪伴真空期”,儿童独自居家场景增加;操作复杂度攀升:智能设备功能迭代导致用户学习成本陡增,超40%用户因操作困难放弃高阶功能。而WTR096-16S录音语音芯片方案,通过“语音交互+智能录音”双核驱动,不仅解决设备易用性问题,更构建起家庭成员间的全天候情感纽带。二、WTR096-16S方案的核心技术突破1. 高保真语音交互系统动态情绪语音库:支持8种语气模板(温柔提醒/紧急告警
    广州唯创电子 2025-04-28 09:24 106浏览
  •  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是确保芯片性能与可靠性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晶圆级测试(CP测试)‌和‌封装后测试(FT测试)‌两大阶段,流程如下:一、晶圆级测试(CP测试)1.‌测试目的‌:在晶圆切割前筛选出功能缺陷或性能不达标的晶粒(Die),避免后续封装环节的资源浪费,显著降低制造成本。2.‌核心设备与操作‌l ‌探针台(Prober)‌:通过高精度移动平台将探针与晶粒的Pad jing准接触,实现电气连接。l ‌ATE测试机‌:提供测试电源、信号输入及功能向量,接收晶粒反
    锦正茂科技 2025-04-27 13:37 161浏览
  •     今天,纯电动汽车大跃进牵引着对汽车电气低压的需求,新需求是48V。车要更轻,料要堆满。车身电子系统(电子座舱)从分布改成集中(域控),电气上就是要把“比12V系统更多的能量,送到比12V系统数量更少的ECU去”,所以,电源必须提高电压,缩小线径。另一方面,用比传统12V,24V更高的电压,有利于让电感类元件(螺线管,电机)用更细的铜线,缩小体积去替代传统机械,扩大整车电气化的边界。在电缆、认证行业60V标准之下,48V是一个合理的电压。有关汽车电气低压,另见协议标准第
    电子知识打边炉 2025-04-27 16:24 160浏览
  •   北京华盛恒辉电磁环境适应性测试系统是针对复杂电磁环境进行仿真、测试与评估的关键设备,以下从系统功能、技术架构、应用场景、核心优势、发展趋势五个维度展开全面解析:   应用案例   目前,已有多个电磁环境适应性测试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北京华盛恒辉和北京五木恒润电磁环境适应性测试系统。这些成功案例为电磁环境适应性测试系统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系统功能   复杂电磁环境构建   全生命周期测试能力   实时监测与反馈   二、技术架构   模块化设
    华盛恒辉l58ll334744 2025-04-26 17:21 195浏览
我要评论
0
4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我知道啦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 我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