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是人工智能的关键部分,是智慧社会、智慧医疗、极限测量和三深极地探测的支撑。”中国科学院院士、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长、之江实验室智能感知领域首席科学家王建宇在7月13日举行的智能感知学术论坛上表示。
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万物互联的智慧社会逐步到来,感知技术渗透到健康管理、生物工程、环境保护、资源调查、工业生产、海洋探测、宇宙开发等极其广泛的领域,成为支撑未来智慧社会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为探讨类人感知、传感材料与器件、传感系统、量子传感、光纤传感等智能感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7月13日,之江实验室智能感知研究院联合国科大杭高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大学举办学术论坛,邀请到众多学术专家从各自领域出发分享智能感知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王建宇院士首先对传感技术的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性回顾,对比了智能感知与传统感知的区别。他指出,感知是人工智能的关键部分,智能计算的发展需要感知技术的不断提升,智能计算推动感知技术超越极限,智能感知与极限感知是实现科技重大突破的“金刚钻”。他同时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之江实验室在极限感知与精密测量技术、智慧医疗智能感知技术、高通量光学纳米光刻与成像装置等智能感知领域的科研布局和技术积累。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学术所长孙凝晖带来了智能计算机的思考。孙凝晖院士指出,信息社会正从数字时代向人机物三元计算时代进步,三元计算时代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使用需要OT、IT、CT深度融合。他表示,在这样一个时代,信息的深加工需要新范式,信息表示从连续数值型扩展到离散符号型,信息加工方法从严格的、分析型扩展到启发式、经验型,可行的发展思路是,研制一种专用的智能计算机,实现信息深加工过程的自动化,最终为构建智能计算生态打下基础。
作为本次论坛的主办方之一,之江实验室智能感知研究院依托“多维超级感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致力于打造跨学科、软硬协同的科研创新高地,辐射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研发、孵化、产业化的全链条体系。王建宇院士表示,感知技术的发展需要多学科交叉、多领域协作,之江实验室智能感知研究院已取得多项重大突破,未来也将秉承开放合作的理念,与相关机构协同开展智能感知领域的重大技术攻关,为推进我国的前沿科学研究和解决社会民生问题提供支撑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