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雷达学报
本课程根据德国宇航局遥感技术研究所的Richard Bamler教授和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朱晓香教授在雷达学报“先进微波探测与信息处理高级研修班”的讲课整理而成。感谢Richard Bamler教授和朱晓香教授的精彩讲课和慷慨授权!
微波探测与信息处理 课程简介
合成孔径雷达(SAR)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多维度地表信息获取能力,是当前对地观测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课程旨在通过简要的介绍,在不过多介绍处理细节的前提下,为读者构建SAR信号处理的整体脉络,帮助读者理解SAR信号处理的本质。本课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SAR信号处理的基础知识和最新发展:说明SAR相干成像的原理;介绍从原始回波数据重建SAR图像的基本思路;解释与SAR有关的物理和图像特性;推导SAR雷达方程;解释SAR图像的地理编码。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干涉SAR(InSAR),例如标准InSAR、差分InSAR、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PSI)和层析SAR(TomoSAR):介绍上述技术及其在数字高程模型(DEM)生成和地表形变测量的应用;介绍相干性、相位噪声、频谱偏移和临界基线的概念;介绍具有获取目标三维信息能力的TomoSAR技术的基础原理;讨论相位解缠这一InSAR处理的关键环节。
第三部分介绍“稀疏性”这一SAR信息获取的基本概念,说明利用稀疏信号处理方法可以实现超分辨率。本部分还将介绍超分辨率因子和位置估计精度偏差的克拉美罗下界(CRLB)。
本课程还对TerraSAR-X和TanDEM-X星载SAR的成像结果和典型应用进行介绍,例如在地震和火山监测、冰川监测、SAR海洋学和DEM生成中的应用。
本课程共15讲,PPT为英文,其中第5讲、第8-10讲安排了练习作业。
第1讲 SAR概述
SAR的概念最早于1951年提出,在后续的数十年间,SAR取得了长足发展,并从最初的单一频段、单极化、二维高分辨率机载SAR向多频段、多极化、多维高分辨率的多平台SAR发展。自1978年首颗搭载SAR载荷的卫星Seasat发射升空以来,世界各国已研制数十个星载SAR系统,且正不断加大SAR研究力度。
目前,SAR已取得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冰川监测、海洋学和全球数字高程模型(DEM)生成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专家简介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目前所载内容为本公众号原创、网络转载或根据非密公开性信息资料编辑整理,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及学习交流使用。由于部分文字、图片等来源于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相关争议,请跟我们联系。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知识产权或作品版权,本公众号所载内容的知识产权或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 戳#阅读原文# ,精彩继续,你若喜欢,#分享/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