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宁南山(ID:ningnanshan2017)
作者/宁南山
封面/图虫创意
如果中国失败,对我们普通人会有什么影响?
勤奋是东亚人共有的文化特质,这一点改不了。在这个大前提下,对中国这种勤奋的民族来说,如果我们拥有的出头机会太少,将会导致全民族遭遇极大的竞争痛苦,我们可以看下,中国已经有较高发展水平的香港和台湾年轻人的出路情况。
我们先看下香港年轻人的出路,香港的HK01网站的报道,香港的中学文凭考试Hong Kong 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Examination,相当于中国大陆的高考。香港01网站进行了统计,在2019年诞生的12名状元中,竟然有10人志愿行医。原文如下:“2019年文憑試結果昨日(10日)揭撓,12名狀元內,10人均打算報讀醫科成為醫生。由2012年首屆文憑試至今屆,73名狀元中有39人在接受傳媒訪問時均表示擬讀醫科。”
也就是说,2012-2019年的7届高考状元中,志愿报考医科的比例高达53.4%,超过了一半的比例,这个比例实在是太高了。那么为什么香港的优秀毕业生学医的比例会这么高呢?
油管上2021年3月的一个视频,一个名叫”Torres Pit托哥”的博主到香港大学采访学生的毕业期望薪资,其中一个女生是学医学专业,还在读本科,毕业后会当医生,回答说已经知道毕业时的薪水,大约6万港币每月,如果去私立医院还更高。大大的超出平均水平。并且香港很缺医生,因此也不用去大费时间投简历找实习。不过就是要读六年的时间,另外当医生应该要求也不低。
成为医生有着很高的学习成绩门槛,同时还不承认中国大陆的医生资格,限制了供给,带来了医生的高薪,因此成为香港年轻人最为向往和炙手可热的职业。这背后还有一个产业结构的问题,毕竟医生薪资高并不是香港独有的现象,但也没有都像香港这样学医的比例如此之高。
香港的制造业已经基本都流失了,剩下的就是医生,公务员,警察,金融,房地产,旅游,转口贸易等行业,我们都知道经济的发展最终是依靠科技进步,而制造业则是科技进步的最大载体,丧失了制造业,剩下的全部是低科技含量的产业,这种模式怎么能实现长期发展呢?
无怪乎经济发展必须依靠中国大陆,因为无法通过科技进步实现自身的内生动力发展。大量的中国大陆企业在香港上市,吸引全球的资金;同时大量的外资也利用香港资金进出自由的便利性到内地投资;大量的中国大陆中产跑到香港购买保险,每年数千万人次到香港旅游;香港每年还承担上千亿美元的转口贸易。香港的优秀年轻人,最好的出路就是当医生,搞金融和房地产,或者当警察和公务员,这些行业或者职业薪资水平还不错。
我们再看看台湾地区的情况。实话实话,目前台湾地区经济增速是很不错的。受益于疫情带来的全球宅经济,对电子产品需求大幅上升,以及华为海思芯片出货减少,其美系和台系芯片竞争对手高通,苹果和联发科均从中获益。
联发科今年2月份营收高达325.53亿元新台币(77.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78.66%,今年前两个月累计营收678.86亿元新台币(157.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78.47%,联发科今年第一季度有可能历史首次单季度营收突破1000亿新台币。
台湾第二大芯片设计公司,驱动IC大厂联咏2月份营收达到87.15亿元新台币(20.17亿人民币),也创下历史单月新高,同比增长高达59.6%,2021年前两月合并营收168.37亿元新台币(38.8亿元人民币),也创下历史同期新高,比2020年同期增长52%。
台湾第三大芯片设计企业瑞昱公告2月营收70.2亿元新台币(16.25亿元人民币),年增37.59%。瑞昱今年前二月累计营收152.8亿元新台币(35.37亿人民币),年增45.61%。
台湾行政院主计总处初步统计2020台湾经济增速高达3.11%,超过了中国大陆,而受芯片产业为核心的电子产业火爆的带动,其预计2021年台湾经济增速将进一步上升为4.64%。
尽管中国大陆在疫情之前去台湾的游客就大幅减少了,也并没有影响台湾经济在半导体为核心的科技产业带动下大幅成长。我们经常说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中国大陆,对于这句话我要提醒一下,对于农产品和大部分的中低端工业品,台湾确实更需要和依赖中国大陆,如果中国大陆逐渐减少对这些产品的进口,对于台湾经济将会带来巨大的打击,而对中国大陆厂家来说反而会是利好,这会带来本地替代的机遇。
但至少对于芯片制造业而言,是中国大陆更需要台湾,而不是台湾更需要中国大陆。首先是中国大陆的芯片产能根本无法满足本土电子产品生产的需要,2020年即使把外资在中国大陆的芯片制造厂产能也计算在内,只能够满足本土15.9%的需要,也就是说,即使是对工艺制程水平要求较低的芯片,也同样需要在台湾进行生产制造再进口,因为目前产能就不够。其次是台湾的芯片制造先进制程,目前已经进入到了5nm大规模量产的阶段,而中国大陆的14nm都还没有完全大规模上量,因此先进制程更是高度依赖台积电。
这也体现了一个结果,只要你的科技制造业水平够高,即使是市场上高度依赖外部市场,但同样可以形成优势,因为离开了你的产品和技术,进口地的相关产业就会陷入瘫痪和混乱。也就是,在高科技制造业的加持下,你可以真正的实现自主性的发展,科技和制造水平越高,受外部影响就越小。
当然,台湾也存在自己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台湾的一件小事可以看出来。3月11日台湾成功大学电机系教授李忠宪发了个脸书,说“今年全部的硕士毕业生都去了台积电!台达电挖不到人!”在第二天,可能因为这个脸书对台达电不利,他删除了,但是依然感慨“为什么做软体,资安的学生一窝蜂地区半导体公司”。
其实在2019年,台积电是台湾上市公司中在台湾雇佣员工人数排第二的公司,人数达到43430人,而薪资中位数水平在台湾更是排在第11位,但雇佣人数比前10位的公司员工人数加起来还要多1倍。
而包括台积电在内,中位数薪资排台湾上市公司前15位的公司中,有12家是半导体行业公司,可见台湾的高薪产业主要集中在半导体领域。下图来自台湾证券交易所网站。
可以看出,同样是理工科学生,和中国大陆的顶尖学生一般会去互联网企业、华为小米OPPO VIVO大疆海康联想等电子品牌公司、大型央企制造业和基建公司不同,台湾的顶尖理工科学生的就业高度集中在半导体行业。因为只有在这里才能拿比较不错的薪水。像是台积电,2019年非主管员工的中位数薪资是159.6万新台币,按照今天4.36的汇率,就是36.6万人民币的年薪,当然了这是包括产线员工和工程师的中位数薪资。
其他中位数薪资排在全台湾前15位的公司中,在台湾雇佣员工人数超过1000人的还有联发科、联咏、瑞昱三家芯片设计公司,这三家同时也是纯芯片设计公司的全球前十位。
台湾的电子零部件和代工产业虽然强,但是总体还是中低端为主,真正高薪的岗位还是大量的集中在半导体产业,中国大陆把半导体产业拿下来,台湾的高薪就业机会减少一大半。像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集团,是台湾电子代工产业的老大了,生产制造基本都在台湾以外,在台湾总共才雇佣了3590人,人数不到台积电的十分之一,中位数薪资也比台积电低一些。
对中国大陆也是类似的,我们的顶尖学生的去向,说实话高端的产业机会总体还是需要继续拓宽的。我们就以华为为例子,其实华为被美国打压的时候,不只是华为的十几万中国籍员工的就业问题,而且是我国各大一流高校毕业生的去向会受到严重的挤压。
就举两个例子,211高校武汉理工大学2019届毕业生去向,有276人去了华为。
下图是上海交大2019届毕业生去向,有高达336名毕业生去了华为,可以说遥遥领先。
除此之外,对于2019届毕业生,华为还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招聘了648名毕业生;在浙江大学招募了550人,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招聘了472人,每年招聘的应届生数量高达一万人左右。
而由于华为除了国内竞争对手外,在境外还有高通、苹果、爱立信等西方厂家竞争对手,以及像联发科这样的台系芯片厂家,因此华为一旦退出市场,意味着大量高薪的工作岗位会流向境外。
不只是华为,我国的航天产业、军事工业,以及在蓬勃发展的芯片产业,目前也在遭受美国的压制。
这个世界说白了,就是大家争抢高薪就业岗位。为了一个好的工作岗位,我们可以付出很多很多,我们可以忍受从小学开始就不断的补习,在高中三年进入地狱模式从早到晚拼命学习,睡眠不足,进入大学之后又不得不提起精神继续考研,最终为的就是一个好的工作岗位。一份好的工作带给人的除了高薪资,从而极大的提高个人以及家庭成员的生活水平,它自身平台的价值还能够去改变我们生活的世界,从而给员工带来人生的极大满足感和成就感,不仅如此它还能带给人尊严和同辈的尊重。
美国人掌握了芯片生产设备和高端芯片这些关键技术控制点,带来什么结果呢?那就是美国人能够决定我们高端工作岗位的数量。美国人通过生产设备供给控制了芯片制造厂,他可以决定台积电和中芯国际给华为供给多少芯片,来控制华为工作岗位的数量,美国禁止各个芯片代工厂为华为制造芯片,华为获得的芯片数量就急速的下降为零,那么华为的营业收入就会逐渐下降,那么提供的高薪工作岗位数量也就会下降。
美国人控制了芯片生产设备,他可以决定审批每年卖给中芯国际多少台设备,是什么工艺制程的设备,来决定中芯国际一年能够生产多少芯片,能够生产什么技术水平的芯片,也就决定了中芯国际能够提供的中高端工作岗位的数量。
美国人控制了高端芯片,英特尔的服务器和电脑CPU芯片,以及高通的高端手机芯片,它可以通过决定中国的各个服务器厂家,各个电脑品牌厂家,各个手机厂家各自能够获得多少芯片,从而轻松的控制各个公司能够获得的市场份额和利润,也就能决定这些公司能够提供的高薪岗位的数量。
不管是我们的联想、浪潮,还是小米、VIVO、OPPO,都是这样的处境。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高通想打压一下小米,它只需要把芯片更多的分配给OPPO和VIVO就可以了,别人甚至有能力控制你的财报好不好看,提供的工作岗位多不多。我们要是不想被美国人这样控制,就得自己争口气。
在中国的网络上,经常有各种中产家长鸡娃(打鸡血式养娃)的各种现象,军备竞赛式的投入,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孩子高强度的学习,很多妈妈甚至辞职回家专门带孩子辅导学习,投入巨资买学区房。其实,如果中国的高薪工作岗位够多,我们根本就不需要这么累。
我就拿本文出现过的武汉理工大学作为例子,武汉理工是211高校,其2019届毕业生的去向,前五名是中国建筑、华为、东风汽车、上汽、中航工业。如果单看这些去向单位,也是985高校毕业生热门的去向单位。上海交大的2019届毕业生去向,最大的两个去向是华为和上汽(不考虑留校就业的),而这两个单位同样也是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去向。
另外,再和清华做一下比较。2019届毕业生中国建筑,华为,上汽三家公司在武汉理工毕业生就业去向中排前五位,这三家也是清华大学2019届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前十位单位。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去国内建筑行业(中建,中交建,中铁建)、华为,以交通和汽车为中心的各种制造业(上汽,广汽,一汽,中航工业,中国船舶等单位都在武汉理工招了不少人),还有类似国家电网、工行、招行这样的公司,读武汉理工也是可以实现进入这些公司的目标的,不需要非得上985高校和清北。武汉理工在就业上和名校的差距主要在其他方面,例如互联网企业,出国留学,国内高校教职,高端金融部门,各种省部级政府部门,以及其他制造业门类等。名校毕竟是名校,当然不可能每个专业就业都和你差不多,总体肯定是胜出一截的。
所以即使高考时,同学小明上了985,小刘上了C9,张华上了清华,而你去了211,但是只要专业选择和规划的好,几年后你们还是有可能进入同一家公司共事的,当然校招薪酬和定级可能有点差异,但这不影响你们重新回到同一个平台,都拥有光明的前途。
我们再设想一下,未来我们再把电动汽车、制药业和医疗器械、半导体产业、工业机器人做起来,是不是会大量的增加高薪的就业岗位?那么以后只要你专业选的好,甚至不需要上211,就上个普通一本,最后都有可能和清北毕业生在同一家公司就职。
我最近听到上海的某家公司在持续招聘芯片设计人才,研发团队人数一举要扩张到几千人的规模,给的待遇也很给力,硕士毕业三年能给年薪50万以上,这种产业大发展对于理工科人才难道不是好事么?
目前国内电动汽车产业火爆,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动力电池厂家纷纷扩产和在全国各地建厂,这也会增加从厂长,工程师到普工各种岗位的数量。举个例子,2021年2月2日,宁德时代发布公告称,将在四川省宜宾、广东省肇庆、福建省宁德三地投建电池相关项目,总投资不超过290亿元。而比亚迪则在重庆璧山建立新厂大量生产刀片锂电池。
只有我们不断的产业升级,不断的扩大中高端工作岗位的供给,我们整天买学区房,鸡娃的付出最后才会有真正的回报,否则就将是毫无意义的零和游戏。当然,对那些不想那么努力,想工作生活平衡的人们,才有可能不需要一路拼杀上985、211,最后也有机会获得不错的工作岗位。
东亚地狱模式实在是太苦了,韩国年轻人拼了命就是为了进三星;香港的年轻人拼了命就是为了当医生;台湾的年轻人拼了命就是为了进台积电;日本的年轻人拼了命考进东大,最后就是为了进索尼、丰田和日立。下图是日本最好的东京大学2019届毕业生研究生的去向,去索尼的人数最多35人,丰田排第三去了29人,富士通第四去了23人,日立排第五去了22人。
拼命的爆肝搞了这么久,就只是为了争极少数企业的职位,拥挤在狭窄的产业赛道,东亚人那么拼命,韩国、日本、中国台湾没有一个人均GDP进了全球前20位的,中国香港的人均GDP都没有进世界前十位。
既然全球的权力掌握在西方手里,说明它们手里的工作岗位才是最好最优质的,为啥不能取而代之呢?如果我们的产业升级升不上去,我们会面临两个困局。
一、像日韩台港一样,困在东亚地狱模式里面,高烈度竞争只为了争取少数赛道的高端岗位,产业无法突破,人均GDP无法超越西方,生育率低迷。对中国大陆而言,这个过程将持续几十年上百年,原因很简单,即使到2100年我国仍然会有六七亿人口,想通过减少人口来适应产业规模,一定是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二、依然被西方牢牢的控制住产业发展的咽喉,你发展到什么地步,想让你获取多少利润,依然由西方来决定。到时候你人口更少了,还因为长期地狱模式比西方更加高度老龄化,更不可能在竞争中获胜了,尤其是像中国这样追求独立自主,不被西方待见的国家,到时候手里的产业能不能保得住都是问题,一旦产业丢失,又会加剧竞争,再次进入地狱模式循环。
相比这样的黯淡前景,我们花几年、十几年、二十几年时间把一个个高端产业不断拿下来,并且在全国实现均衡布局,是可以在有生之年就享受到成果的,并且还可以让我们的年轻人有更多轻松的出路。
。END 。
联系我们:xtydqi001(值班微信)
广告及商务合作:电话15053167995 微信qqmm-777
投稿及采访约谈:邮箱xtydqi@qq.com
版权声明:制造界除发布原创文章外,亦致力于优秀文章的交流分享。转载须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申请转载授权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