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小编在听了吴院士的报告后,受益匪浅,简单整理了下报告内容,分享给大家。
3月1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院长吴汉明发表了题为《关于我国芯片制造的一些思考》的演讲。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
背景
为什么我国芯片领域产业化那么艰难?即使大家都知道这很重要。这是因为半导体产业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战略,而是一个战略性研究的产业。目前集成电路产业正在面临两大壁垒,分别是政策壁垒和产业性壁垒,其中政治壁垒包括大家都知道的巴统和瓦森纳协议,而产业性壁垒则体现在世界的半导体龙头得益于早期布局,所积累的丰富知识产权,这些都给中国半导体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另外,技术层面上,基础研究薄弱,产业技术储备十分匮乏。奇怪的现象是这也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极限是由极小(纳米)与超大(万亿晶体管)组合,极大体现在每张300毫米的硅片上有数万亿晶体管。而且投入成本非常大,一个成套工艺研发,要投入70亿人民币,要上千人工作四年,才能完成,由此可以看到集成电路行业的难。
集成电路产业链的环节繁多,从材料、设计、制造、装备、明显的体现了这是个全球化产业。目前,国内产业发展的短板在装备方面。比如,我国在光刻机方面就存在弱项。在检测领域,我国企业很少涉足,因此国内产业在该领域的发展基本是空白。在半导体材料方面,我国光刻胶、掩膜版、大硅片产品几乎都要依赖进口。
制造就是将这些装备、材料运作起来的一步,从沙子到最后的芯片,是典型的全球化产业,过程中涉及日本、德国、中国台湾、美国等各个国家。从工艺流程看,集成电路的制造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将沙子提炼出来,通过高温变成单晶片;第二阶段,把设计好的成千上万个晶体管做到硅上去,也就是芯片制造的前道工艺,这是整个芯片制造的核心。第三阶段就是后段封装等。在这三个阶段中,第一步成本非常低,相对成本1%左右,第二阶段占了80%。还有封装占大概19%。吴院士表示,从经费投资就能看出,前道工艺的发展和投资强度很大。
摩尔定律
摩尔定律指的是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经过60多年的发展后,集成电路产业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随着芯片制程迈过28nm,单个晶体管的成本出现较明显的上升,可以认为芯片业迈进了后摩尔时代。这一背景下,集成电路产业面临着逼近物理极限和成本上升的瓶颈。这就需要芯片行业去寻找新的技术去支撑芯片继续前进。早在20年前,我国科学家许居衍就预测摩尔定律将在2014年左右就开始会失效,但表示硅基的生命还很长。
在后摩尔时代,在高性能计算、移动计算和自主感知等应用的推动下,我们应该增加对逻辑技术、基本规则缩放、性能助推器、PPA缩放、3D集成、内存技术、DRAM技术、Flash技术和新兴非易失存储技术的关注,已达到如下图所示的PPAC目标。
芯片制造工艺挑战
另外,光刻技术很难,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芯片制造工艺中技术发展中并不能仅靠光刻机,其中有很多综合因素。摩尔定律中的关键技术同时也是三大瓶颈分别是材料局限性、设备物理局限性、光刻技术局限性,在后摩尔时代,芯片制造工艺也同时面临着基础挑战(精密图形)、核心挑战(新材料新工艺)与终极挑战(提升良率),新材料新工艺将作为成套工艺研发的主旋律。
从原来的130纳米到后来90纳米,到现在3-5纳米,如果没有新的材料,只是通过尺寸的不断缩小,这对性能的提升基本不会有太大作用,效果不显著,只能靠新材料、新工艺研发!
另外,极挑战就是提升良率,这个很重要,往往被高校所忽略,但对于产业却是最重视的一步。为什么高校研究所不去做良率呢,因为他们得不到生产线数据,这个往往会涉及到企业商业机密。
除了技术以外,晶圆厂、研发和设计成本也是芯片产业面临的另一重大挑战,如下图所示,假设一个能生产32nm芯片的产线,需要的成本高达45亿美元,研发成本则高达9亿美金,设计成本也需要1亿美金。到了16nm,晶圆厂的建设成本取到了90亿美元,研发成本增加到18亿美元,设计成本也涨到了22亿美元,整体成本较之32亿美元翻了一番,由此可见芯片持续微缩带来的成本巨大挑战。中小型企业不适合投入,最后是寡头游戏,市场也会呈碎片化趋势。
不过,最近几年芯片每年性能提升速度十分缓慢,已经趋于饱和,但这也给追赶者一个机会,再也不像以前发展那么快了。
我国产业机遇
目前,对于外界对中国芯片业发展过快、过热的担忧,其实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需要重视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产能问题。我国目前的产能是远远不足,出现一些产能过剩的担忧,主要因为很多企业上线了一些不成熟的工艺,导致烂尾,出现的假象。实际上,产能排名前五的晶圆厂包括三星、台积电、美光、SK海力士和铠侠,中国大陆并没有任何一家企业位列其中。随着科技的发展,芯片的产能需求会越来越高,为此我们必须加倍重视产能。如果我们不加速发展,未来中国芯片产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将拉大到至少相当于8个中芯国际的产能,因此我们必须加快速度。
我国的机遇在哪里?目前,全球形势变化很快,可以说是百年未有之大变革。 首先,单一的先进的研发工艺将越走越艰难,因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些特色工艺,包括新的架构等等。 兴业证券数据显示,去年全球芯片制造各个技术节点产能的份额,10nm技术节点以下的先进产能只有17%的份额,而市场83%的份额都是在10nm以上的节点,相对成熟的特殊工艺、市场空间、创新空间依然巨大,有很多机会,对我们中国的芯片制造行业是一个机会。
客观的说,我国现在做3-5nm,去和世界其他国家去拼实力的话,是不成熟的。以现有的条件和能力,做出来后,用户端用不起。所以这是不是有必要去拼?
当前,我国在先进制程的研发上和国外企业相比不占优势,要在系统结构上有巨大的创新空间,依靠国内现有力量,创造出一个“颠覆传统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新系统。异构单芯片集成技术的使用就是佐证这点的例子之一。通过异构单芯片集成技术,可以在采用40nm工艺的情况下,根据需求提升芯片的性能。
在先进制程研发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我国完全可以运用成熟的工艺,把芯片的性能提升。将特色工艺、先进系统与先进封装技术的结合运用,可以使我国在芯片制造领域大有可为。相比完全进口的7nm,本土可控的55nm意义更大。
另外,努力建设产业引领的科技文化,产业技术不是科研机构转化后的应用开发,而是引导科研的原始动力。目标导向的研究,不看什么新成果,二是看产业技术有什么要求。另外是否赚钱,商业化是否成功是检验技术创新的唯一指标。
对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在创新体系中的关系应该是,我国高校科研院所供给创新驱动,做前沿的技术,例如新结构、新材料等,充分发挥科研院校的创新精神。产业以需求市场作为驱动,而交叉部分的产前技术则是有产学研院所完成的。
另外,做技术研发也需要注意一些事情:
首先,做技术研发必须要有产业引领,千万不要把企业做成一个研究性的企业,光有新技术没有产业支撑,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其次,可以探索一条做集成电路建设新工科这个途径,新引进、考核、晋升体系,产教融合特色的完整体系,开拓新型人才培养途径,发挥与传统工学院不同的国际方法。
还有就是国内的产业链应该有个支撑,为上下游企业(材料、装备、芯片设计,特种工艺芯片)提供成套工艺验证。
要重视产业链的本土化,要让制造产能实现增长,至少增长率要高于全球。其次,要树立以产业技术为导向的科技文化,技术成果全靠市场鉴定。最后,要加速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小结
1、“中国芯”产业注定艰难芯片制造工艺挑战尤为严峻
2、芯片制造三大挑战:图形转移、新材料&工艺、良率提升
3、后摩尔时代的产业技术发展趋缓,创新空间&追赶机会大
4、重视产业链本土化和制造产能增长(至少增长率要高于全球)
5、树立产业技术导向的科技文化,技术成果全靠市场鉴定
6、加速举国体制下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建设
(内容来源于吴汉明院士报告)
I.
碳基半导体材料与期间产业发展论坛
2021年5月21-23日 中国·宁波
扫二维码|立即报名
II.
演讲及征文联系方式
Mable
手机号码:18989362825
邮箱:liushuang@polydt.com
III.
高校、企业注册及赞助合作
Luna
手机号码: +86 18657495805
邮箱: luna@polydt.com
Bella
手机号码:+86 137 3842 2830
邮箱: Chanel@polyd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