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PCB的构造,主要是玻璃纤维的板材和铜的线路叠在一起构成的。问了以下问题,就可以对PCB板有更深入的理解了:
PCB线路
如何做线路?
最初的一块PCB基板,是一张薄玻璃纤维板,两面覆盖有铜箔,完整的一片铜箔。线路就是在铜箔上刻出来的。类似于洗照片,Gerber里有每一层的图像,把图像做成底片(菲林),用光投射到基板上,基板就会把菲林上的图案显示出来。实际工作是通过化学蚀刻来把不需要的区域的铜腐蚀掉的,剩余的就是线路。两面都一样。对于两层板,只需要把基材的线路做出来就好了。
注:这里说玻璃纤维板是有助于理解,实际里面还有其他的树脂材料,常用的型号是FR-4。
如何做多层?
拿一块实心的塑料,想在里面嵌入一些金属,怎么办?不做任何破坏,不可能在内部装入金属的。但是咱们可以用两块塑料,把一片金属夹起来,金属就到实心塑料里面去了。这就就是多层电路板的内层线路的来历:一层一层的叠起来。
先做好两层板的线路,然后在基板的上下两面,再各压合一层单面铜箔的基板,就有了4层。表面线路的做法,跟基板的线路做法如出一辙。如果要做6层,那就再压合两层基板。再多就再压合。
通常中间的基板会厚一些,两侧的基板要薄很多。大部分电路板不会做到每一层的厚度是均匀的。
如何做过孔?
基板的两边,是没有连接起来的。为了把两边的线路连起来,就需要钻个孔。不过只有孔,孔里面是空气,还是导不了电。此时就需要在孔里面电镀。镀上一层铜,两面的线路通过孔里面的铜,就可以连接起来了。
原理很简单,实际工艺很复杂,需要遮盖住线路,还需要在孔内做表面处理才能镀上铜。
孔是怎么钻的
还记得我们会在Gerber里输出钻孔图么?钻孔图标注了每一个孔的相对坐标,输入到机床里,机械手带着细细的钻头,在电路板上把孔逐个钻出来。这种就是机械孔。常用的机械孔最小直径在0.2mm,还有0.25和0.3mm的。大家想想,0.2mm直径的钻头,只比头发丝粗一点,很容易弯曲或断裂。这也就是为什么0.15mm的机械孔几乎没有工厂愿意做,0.2的孔的电路板,也会比0.2孔5的要更贵一些。这种穿过整个电路板的孔,叫做“通孔”。打通了的孔。如果通孔两边没有被油漆覆盖,肉眼就可以看到中间是空的。如果焊接,还会发现有焊锡漏到对面去了。
对于HDI板(High Density Interconnector,高密度互联)板来讲,还有一种特殊的孔,激光孔。通过激光烧蚀电路板,烧开一个孔。激光不会断,光束可以做的很细。在电路板上通常使用0.1mm直径的激光孔。激光是通过高温来烧蚀材料的,基材的主要成分是玻璃纤维和树脂,熔点不高,因此用激光可以很容易烧穿。但激光遇到铜箔,就没烧不穿了。因此激光孔只有一边是通的,另一边会被铜箔封死,不能被看穿。因此叫做盲孔(Blind hole)
对于内层线路,可以先打孔再压合外层线路,这时候原本的通孔,就被埋在板子里了,因此叫做埋孔(buried hole)。本质上就是个通孔。
例如,电路板只把1-2层钻开,保留3-4层。很抱歉,加工难度太大了,深度做不了这么精确。因此电路板上的开口,只要是机械开孔的,一定要打穿,不能限定深度。如果非要做,也有一些特殊工艺,例如提前把基材钻孔,这样的工艺不常见,所以价格也很高。
线路画多宽?
PCB板上的线路,单位是mil。Mil=千分之一英寸。0.0254毫米。通俗来记忆,就是4mil=0.1mm。
国内目前主流的线宽和线距的尺寸,一般是4mil。算是0.1mm。如果宽度太窄了,就不好加工了。前面讲到,导线是在通过照片在铜箔上蚀刻出来的,线太窄了容易腐蚀断掉,线距太窄了容易腐蚀不完导致短路。目前主流多层HDI板上,线宽线距可以做到局部2.5mil,整体3mil。线细了,不良率就会比较高,单价也会比较贵。
既然线太细了价格会上升,咱们统一都把线做粗一些行不行?也不行,如果线路太粗了,PCB画图的难度就会加大。并且线路粗细和信号类型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必须要根据电路上传递的信号的种类和参数来合理的选择线宽线距,也需要PCB绘图人员,对原理设计很熟悉。例如:电源线要根据通过的最大电流来设计宽度,通常按照40mil通过1A电流来计算。普通信号线走4mil足够了。射频线需要做阻抗匹配,线宽要根据板材和层数来计算。画原理图的时候,线路名称也要标识清楚,能够让PCB绘图人员轻松无误的从名字上看出来这条线路的功能,然后采取合适的走线方式。
能,但也不能。
先说“能”。就像楼梯一样,一楼到二楼,二楼到三楼,三楼到四楼,都可以有楼梯。那么我们能不能直接搭个梯子,从一楼一下子到三楼,或者从一楼直接上到四楼呢?理论上是可以的,这种叫做任意层互联板。可以从任意层连接到其他任一层。拿8层任意互联举例,可以从1直接一穿到底连到8,也可以从1连接到2至7层,也可以从2连接到3至8层,或者从4连接到5至8层。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线路想怎么穿就怎么穿,几乎不存在线路连不出来的情况。想着就开心,对吧?但是这种电路板只有一个缺点:贵。贵到爆。比通常的电路板贵一个数量级!消费电子领域,也就只有iPhone这样的不缺钱的机型舍得这么干了。其他机型,不管是华为手机还是oppo vivo,全部都没有这么量产的机型。
因为贵,所以“不能”。智能硬件和物联网领域用的电路板,一般都不会浪费。在性能满足的情况下,尽量用简单的工艺来实现,能够有效的降低成本。
成本最低的,是通孔板,压合好了,钻一次孔,镀一次铜,就完成了,工序少很多,省时间省成本。
再来讲讲一阶二阶的概念。
如这张图,是最传统的二阶非叠孔的叠层结构。通孔和埋孔是机械孔,盲孔是激光孔。看起来是有2个台阶的,因此叫二阶。也可以理解为,有几层激光孔,就是几阶板。叠孔,顾名思义,是把孔重叠到一起。通常打孔都是错开,即不把一个孔打在另外一个孔上面,也称“错孔”。但激光孔可以叠在一起,构成叠孔。激光孔和机械孔不能叠到一起去。错孔在设计PCB的时候表现为1-2、2-3两种激光孔。叠孔表现为1-3层的激光孔。
前面讲了激光孔的原理,激光能量有限,只能打穿比较薄的板材,并且需要打到铜箔才能够停止。因为机械孔中间是空心的,如果在机械孔上面打激光孔,激光就会穿过去。之所以两个激光孔能够叠起来,并不是说激光孔内部不是空心的,而是通过“电镀填平”工艺,把内侧激光孔内部用铜堵起来,然后表面磨平,对于外侧激光孔来讲,内侧的激光孔看起来只是一块铜箔,并不是一个孔。那么为什么内层孔不能电镀填平呢?内层机械孔内径太粗了,镀铜镀不了这么厚,填不满。
原本只打一次通孔的电路板,做成一阶板就需要多一次打孔和电镀的工序,做成二阶板需要再加多一次打孔和电镀,如果做叠孔还需要增加一道电镀填平工艺,工序越多成本越高,加工复杂度越高,良品率越低。
镀金层
PCB上的线路,都是用铜箔做的,纯铜的抗氧化性能并不强,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很快就氧化了。因此电路板外露的焊盘,都需要做处理,既能够防止铜质焊盘氧化,又能够提升可焊性。
平时看到的电路板上的焊盘颜色有三种,金色、银色、橙红色三种。分别是沉金、喷锡、OSP。沉金,是用化学方法在焊盘表面沉积一层镍金。喷锡,是在焊盘表面喷上一层锡,OSP是一种无机物薄膜。三种方法都用来提升可焊接性。抗腐蚀性沉金最佳,喷锡次之,OSP最差。
在尺寸较大的低成本电路板上,用喷锡工艺的比较多。
小尺寸精密电路板上,如手机、智能硬件等,还是以沉金为主。
OSP可以理解为一种覆盖在铜上的保护膜,让内层铜没那么容易被氧化,在焊接的时候能够自动熔化并起到助焊剂的作用。因不含有黄金,因此OSP的价格比沉金要略低一些。通常电路板上,需要长期暴露在外部的焊盘,例如接地焊盘,需要用沉金来处理,需要焊接的焊盘,就可以用OSP来处理。
因为电路板的镀层并不是绝对防氧化的,所以电路板是有保质期的,如果暴露在空气中存放,沉金板半年左右,OSP板不超过一个月。如果抽真空密封,沉金板1年,OSP几个月还是可以用的。超期的主板,贴片的时候就有可能因为焊盘氧化造成直通率下降很多。
价格趋势
工程师往往对产品价格不敏感,这个思维是不对的。硬件工程师必须要时刻有“省钱”的意识,保证性能和周期的情况下,能省则省。例如一个产品节约1块钱,卖100万台出去,就可以节省100万。
PCB的价格=板材+很多张菲林+很多道工艺+人工成本+报废板。板材和人工成本相差不多,价格差异主要体现在工艺和报废率上。工艺复报废率高,成本自然就贵了。
层数越多,价格越贵。每增加2层,价格会上升30%左右。
阶数越多,价格越贵。每增加1阶,价格会上升30%左右。
采用了特殊工艺,价格也会上升。叠孔、0.2直径的机械孔、小于3mil的线宽和线距,每一项都会造成10-20%的价格上升。
这个价格上升,是按照各项相乘来计算的,不是按照各项相加来计算的,可以理解为,每增加一项复杂工艺,板厂良率就要下降一些,加十道工序,总的良率是十次良率的乘积。所以才会出现任一层互联电路板贵到离谱的情况。
为什么很少有电路板厂在一线城市?
电路板加工厂,哪怕总部或者办事处在上海、深圳之类的一线城市,其工厂也都不在这些地方。省会城市也很少。主要在二三线城市,例如苏州、梅州、遂宁、东莞等。
板厂主要靠机械来加工,全自动的,人力成本占比不大。之所以没有在一线城市,并不是因为人力成本或厂房成本,主要原因在于板厂是需要靠化学腐蚀和化学电镀等方式来生产,环境污染比较大。
▼快速提高技能?→戳▼
【学习扩展】
【电子芯期天】本平台致力于分享各种电子电路开发设计资料及经验。▼
觉得内容不错的话,点个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