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蜕变:
从安全测试到商业拓展的职业旅程
作者|桂照斌
十年前,带着走出校园的懵懂,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我走进华为公司。现在回想,我的职业生涯如同一场惊险的冒险之旅,从安全测试的深邃海底逐步浮出水面,不断拥抱着挑战。
起点:
安全测试的初探
职业生涯的起步,至今对我来说也是个“谜”,至今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我踏上了安全测试这条路。
2015年5月底,我正埋头开发二层业务、构思着我何时才能拿到第一个问题单时,我的主管遥哥带着一丝神秘的笑容:“走,我们去聊一聊。”
“照斌,你知道我们的产品怎么防御攻击吗?你知道这些数据流在路由器传输过程中可能有哪些风险吗?我们在成都有一个安全团队……”
在我的认知里,安全似乎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领域,它像是一道坚实的防线,默默守护着路由器的资产和数据流。而我,对它的认识和了解仅限于入职时的安全培训,我只知道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而如何把这些基础知识应用到工作中,我的大脑几乎是一片空白。
接下来的半个小时里,我努力跟随他的思路,逐渐对安全领域充满了敬畏和向往。
在接下来的三年中,为匹配路由器产品的安全能力要求,我们从0到1组建了安全测试团队,制定了路由器的安全测试架构,构建了安全认证框架和机制,让路由器的安全防御能力逐步提升。
成长:
勇闯G国,练就客户视角
2018年,随着全球网络安全威胁日益严峻,华为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网络安全挑战。因此,公司决定以路由器为样板,目标与G国联合探索一种公开、透明、无歧视的网络安全验证模式,旨在共同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
当时,一线同事希望我担任这个项目的组长,我临危受命带领全组人投入其中。然而,在与客户的诉求对标阶段,我们就面临了极大的挑战。客户的核心诉求只有“OPEN (开放)”,但双方对“OPEN ”这个诉求的分析和理解并非完全对等,我们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举步维艰。
G国客户及技术顾问团队具备极高的专业素养,他们发现并提出了很多深入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安全相关的专业技术,还涉及行业标准、法规遵从和安全机制等多个层面。几次交流后,我才真正认识到客户的严谨、专业,更能意识到研发视角和客户视角的差距。
在我们看来,后端有校验和保障机制,在面临性能和兼容性等制约因素下,产品做到理论上的安全即可。然而,在真正的攻击面前,这样的产品不堪一击。客户希望在与华为的联合验证中看到华为的开放,并以华为的开放程度来评价华为在安全领域的专业性。然而,当验证出现问题时,我们依然会“惯性”地尝试用各种“合理”的理由去说服客户。
结果可想而知,客户对我们并不满意,双方首次交流以失败告终。客户甚至对我们直白地讲出来:“华为的安全意识和理念落后业界5~10年!”
G国项目讨论(左一为作者)
痛定思痛,我们开始针对首期项目的失败展开复盘,总结此类项目的打法,定义项目的运作框架,希望重新赢取客户的信任。通过复盘分析,我们分析出此次项目失败的关键原因:首先,是解析不明确、合作开展模式不确定以及准备不充分;其次,是现场组织运作混乱,导致客户诉求响应较慢;最后,是我们对标准理解存在偏差,多个特性未遵从业界最佳标准。
针对这几点,我们计划从客户提出的问题中推导客户的思路和逻辑,洞察客户的关注点,以匹配业界安全标准和规范。接下来,我们计划建立公开、透明、无歧视的安全验证机制,输出实验室运作规范,此外我们还研究了业界的实现方式,组织周边部门联合分析,通过需求规划逐步落地路由器版本,为项目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再次找到客户,希望他们可以重新给华为一次机会。新的计划和方向得到了客户的认可,新机制也给项目的运作提供了基础框架,让项目从无序到有序。在接下来的第二至四期项目中,新机制不断驱动项目成功,我们也逐渐获得了客户的认可与信赖。
此番经历,不仅打开了我的视野,更让我建立了项目管理的思路,同时也造就了客户视角的雏形,让我真正的理解研发人需要具备理解和分析客户诉求的能力,这些都为后续不断转身和选择种下了一颗种子。
蜕变:
开启项目管理新篇章
作为一名网络安全领域深耕多年的从业人员,我曾几乎每天与漏洞为伴,确保产品免受攻击;作为公司安全测试变革COE(首席运营执行官),我也积极投入到公司的安全测试能力变革的工作中。2023年4月,随着公司变革不断深入、我个人视野的逐渐拓宽,让我萌生出继续扩大接触面的想法:我想从客户的视角,发挥项目管理能力,交付一个产品。
在数字化快速迭代的洪流中,安全与项目管理如同并行的两条河流,各自承载着质量与创新的重任。我开始思考在安全领域培养的客户视角和项目管理能力,能否融入到产品交付的项目中,从源头构建更加坚固的防线。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跨越界线,投身于项目管理这个新领域。
初体验项目管理,我以为如同大家口中所言,整体无非就是“跟”“催”“提”“拉”几个环节。然而,我逐渐发现其中蕴含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资源调配、时间管理和风险控制等多方面考验。我需要学会在保证项目质量的同时,盯紧项目的进度;需要与不同背景的成员有效沟通,将策略转化为可执行的方案;更需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做出最有利于项目成功的决策。
初入项目,开发代表发哥将R项目交到我的手上。
R项目主攻版本的关键竞争力特性,是一个全新的应用场景,预计会给产业每年带来上千万的市场空间。然而,困难却接踵而至:R项目不仅涉及多个领域的协同,更涉及多个产业的交叉,对开发进度的要求更是极为严苛。2个月后,我们就要面临T客户的测试,压力接踵而至。
那些传统的老招数,似乎在这个项目中都已经行不通了。就在我陷入到自我怀疑时,项目管理专家和PO(流程责任人)涛哥的一个启发式问题,让我似乎找到了些许感觉:“作为项目经理,你认为你的价值什么?”
一个项目的交付往往跟中医坐诊一样:先看病,再下药,后调理。目标是以终为始,解决客户的问题和诉求。“看病”是把毛病找准,“下药”是方法要用对,“调理”是持续性地推动发展。项目经理是一个“老中医”,也是一个指挥官,要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给出策略。
因此,我开始分析不同团队的特点和特性场景的差异点,希望可以找到破局之道。几次分析探讨后,我发现W组件是破局的关键,我计划采用“化整为零” 和“化零为整”的方法来运作项目。“化整为零”就是将整个项目拆分成多子项目并行开发,围绕W组件提炼解耦项,齐头并进,确保效率优先,独立开发互不干扰;基于SR的优先级和影响性按日交付,同时辅助借助于工程能力支撑质量提升。“化零为整”是指以W组件的可靠性场景的质量为中心,将可靠性的质量作为一个整体,以场景粒度开发,确保满足质量的前提下,达成效率和质量最优。
经过该项目合理的策略应用,我们做到了该项目的质量和进度的平衡,最后也成为整个项目群双准点的道路上不容忽视的一颗竞争力之星。成功迈出项目管理的这一步,也让我对自己和未来的发展更加有信心。
版本成功交付合影(右四为作者)
再出发:
全新的挑战和商业舞台的探索
2024年4月初,当我还沉寂在上一个项目成功交付的喜悦时,我迎来了一年中的第二次转身。
PDU(产品部)部长的一通电话让我有了新的身份:“照斌,企业路由器正面临高速增长的压力,同时也充满了快速增长的契机,组织希望你负责海外企业路由器的商业拓展……”我深知其中的艰难,但还是给出了肯定的答复:“行,我来试试!”
华为数据通信创新峰会2024(左一为作者)
项目经理关注的是在既定范围和有限的资源下,运用项目管理知识、方法及技能,按照质量、成本和进度的要求成功实现端到端交付,最终取得客户满意和持续商业成功。而商业拓展更关注理解客户的需求,洞察产业、技术和管理的发展趋势,做到产业引领,同时构建格局,实现产业规模的扩展、守护好利润。
初次踏入商业拓展,铺天盖地的专业术语铺面而来,对于初次了解商业拓展的我来说,我只想弄清楚一件事:我从什么地方入手,我该干什么?
我深信一点,良好的工作思路是任何工作成功的起步和开端。我尝试把项目管理的思维应用到商业拓展中。将项目经验类比到商业项目中,首先要将项目梳理清楚,也就是所谓的“数项目”。“数项目”能让各个商业项目的管理更聚焦,风险识别更精准,有序消除风险,推动项目形成收入。在商业项目中有“确定类”“风险类”“机会类”几类项目,每类项目如何管理是重点。
“确定类”项目类似于版本交付中无交付风险的SR(服务请求),“风险类”项目类似于版本交付中有希望本月交付但是需要提拉的项目,“机会类”项目类似于涉及外部诉求、具备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即时性的项目。针对这三类项目,我们应该有具体的支撑和管理策略:对于确定类只需要开展周期性问询;风险类是重点管理对象,客观风险类做到例行跟踪,乐观风险类要做到深度参与,甚至主导;机会类项目要不断通过价值识别,转换成风险类,风险类再转换成确定类,这样才能有序管理海量的市场项目。这个思路,逐渐在新团队内达成共识,团队成员也从盲目的项目中逐步找到了抓手。
然而“数项目”只是一个初级阶段,如何根据市场的策略和节奏,如何找到机会点并转换成项目,这些都是新的难题。寻找机会点、扩充管道项目,既需要展现华为的长期竞争力,又要切实解决客户现阶段的问题,因此区域的策略、行业的特点、产品竞争力、客户现网的诉求和对机会点的嗅觉成为机会点获取过程中缺一不可的要素。带着这些思考,在以行业和国家维度对现有项目进行分析后,我惊讶地发现,M国企业路由器的机会几乎为0!
带着疑问,我前往M国,在漫长的飞行旅途中,我开始思考:我们现在只是停留在项目和数字上,缺乏对策略和空间的把控,必须要找准主线的底层逻辑。到了一线后,我参与到与一线主管和专家的激烈讨论中,行业和区域的策略逐步在我脑海中形成一个框架。我们从竞争格局、IP化演进诉求和市场变化几个维度分析,结合历史经营情况、区域的特点要求明确出区域内的行业基本盘。我们计划瞄准国家宽带、MOX自建专网的两大场景,激发广域网更新换代,同时实现传统电网的数字化升级。依靠这样的策略,在接下来N国的数据通信创新峰会上,我们逐渐挖掘出机会点,原来的几乎为0的空间变成了数百万。
充满未知和变数的市场拓展,正驱动着我一步步的进步和提升:有复杂方案的变化、有收入冲刺的惊心动魄,更有收入下滑区域的考验,但我坚信我能和团队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而且越走越远、越走越有底气。
展望未来:
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细数我曾做过的工作,每一次转身都伴随着痛苦和挣扎,但是正是这些经历,让自己变得更加坚韧和成熟。
安全测试的经历让我学会关注细节,秉承严谨的态度,在项目中练就出客户视角;技术专家的经历让我持续拓展技术视野,思考技术带来的商业价值,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项目经理的过往让我学会了如何统筹全局,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把握全局,平衡各方利益,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锻炼了我的领导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战略思维。未来,我计划将自己在测试、安全、管理、科研和变革等方面的经验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独特的商业方法,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把握市场趋势,帮助海外企业路由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我和我的团队有信心,更有毅力,我们一起期待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