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星标我/
比大部分人早一步看见未来
今年科技圈的春天特别的盛大,我简单统计了一下,就在刚刚过去这一周,有超过20家知名科技大厂召开了新品/新技术发布会,朋友圈纷纷被各大厂的新产品、新概念、新思路刷屏,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如此盛况,可是好久都没出现过了。
而在这盛大的舞台上,我看到一个相对低调的身影:中国电信。作为稳重的国资央企,企业确实低调,但干的事情却一点不低调——当市场仍在争论C端AI应用该沿什么路径落地时,中国电信以一套覆盖技术底座、创作工具、终端入口的“组合拳”,悄然撕开了C端AI规模化落地的突破口。
中国电信这套“组合拳”并非简单的产品堆砌,而可以称得上是一场以技术普惠化、生态开放化、场景无感化为核心的产业变革,这背后折射出中国电信对AI时代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与战略野心。
- 01 -
技术普惠:打破AI高墙的“全民工具箱”
近日,天翼AI开放平台(https://www.teleai.com.cn/)正式上线。天翼AI开放平台作为中国电信AI技术面向公众的开放窗口,提供AI技术能力和产品展示、体验、接入使用全流程能力支撑,支持企业客户、社会开发者、C端用户及伙伴便捷获取中国电信的全栈AI产品服务,也标志着中国电信的全栈AI能力首次向公众开放。
怎么理解中国电信这一重磅举动呢?
我认为,中国电信推出的天翼AI开放平台,本质是构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AI技术分发体系。通过将语义、语音、视觉等300余种算法能力封装为标准化接口,该平台实现了从“实验室黑箱”到“全民工具箱”的蜕变。
天翼AI开放平台是集大模型互动体验、全栈 AI产品方案、AI开发平台、行业解决方案于一体的一站式平台——
对个人用户而言,基于中国电信自研星辰大模型的问答助手、超大表格分析、星辰慧笔、多方言识别、视觉检索等功能的零门槛开放,让AI从“科技极客的玩具”转变为“大众生产力的杠杆”。
对企业开发者而言,大模型开发平台、AI 中台、数据中台、星海 PaaS 平台、星辰智能体平台等平台能力的共享,打破了传统AI开发对算力与人才的高度依赖,使中小型企业也能低成本开发和使用能力。还有30多款面向行业场景的应用产品及解决方案,满足政务、金融、工业等场景的数字化创新需求。
中国电信这一策略的深层意义在于重构技术供给模式:传统AI巨头往往通过封闭生态绑定用户,而中国电信选择以开放平台聚合生态,将自身定位为“AI能力的水电厂”——既降低用户用AI成本,又通过规模化接入反哺技术迭代。
数据显示,天翼AI开放平台上线后日均活跃用户持续增长,印证了市场对“普惠型AI”的强烈需求。
中国电信深得用户心啊!
- 02 -
创作革命:AI重构内容生产的“动机经济学”
在去年底的TeleAI开发者大会上,中国电信发布了全自研视频生成大模型,该模型采用VAST二阶段生成技术,实现了主体时空一致性和复杂动作控制生成等突破,而基于此大模型,中国电信打造了影视创作平台星辰绘影,直击短视频时代“创意丰沛而制作贫瘠”的痛点。
传统视频制作中,剧本构思、角色设计、分镜绘制等环节需要耗费专业团队数周时间,而星辰绘影通过“创作动机-剧本-分镜-成片”的流式生成,将这一过程压缩至分钟级。例如用户输入“未来火星春节”这一关键词,系统即可自动生成科幻剧本框架,并调用文生图、视频生成模型输出成片。
当前,AI 在影视创作中的应用尚处初级阶段,存在视频生成速度慢、运镜效果有限、生成视频时长过短等制约商业化大规模应用的问题。但中国电信星辰绘影平台的出现,无疑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据了解,星辰绘影目前已上线天翼AI开放平台,有需求的用户可以申请开通账号。随着技术不断迭代优化,以及影视创作者与技术提供方的深度协作,星辰绘影有望重塑影视创作生态,助力影视创作者突破传统创作瓶颈,大幅提升创作效率与创意实现度,开启影视创作的崭新时代。
这种“动机驱动型创作”的价值,不仅在于降低制作门槛,更在于释放UGC(用户生成内容)的爆发潜力。据QuestMobile数据,2024年短视频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已达4.2小时,但专业PGC内容占比不足15%。星辰绘影通过将AI工具平民化,有望激活数亿普通用户的创作力,推动内容生态从“头部垄断”向“长尾繁荣”演进。此前其与专业导演合作的《我在火星过大年》等作品,更证明了AI创作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可行性。
- 03 -
入口革命:智能体如何融于生活场景
还有很值得期待的是,中国电信即将发布的星辰智能体——星小辰,展现了AI落地最关键的策略:让技术无感化融入用户动线。
星小辰直接嵌入通话等刚需场景,通话时实时翻译、语音转文字,通话后自动生成摘要及待办事项。这种“场景即入口”的设计,避免了用户为使用AI而改变习惯的阻力。
更深层的布局在于多端协同生态。星辰智能体目前已嵌入手机、中屏设备、智能眼镜等终端,这种“泛在化智能”的背后,是中国电信“连接+AI”战略的具象化——依托5G网络与边缘计算,构建“云端训练、边缘推理、终端交互”的协同体系。相较于竞争对手推出的纯软件应用,这种“云网端”一体化优势,将成为中国电信在AI终端混战中的差异化壁垒。
- 04 -
行业启示:从技术竞赛到生态竞合
可以看到,中国电信的AI布局,为行业提供了三个突破性范式:一是能力开放化,通过天翼AI开放平台将算法、算力、数据三大要素解耦,以“乐高式”组合降低创新门槛;二是场景无感化,拒绝“为AI而AI”,选择通话、办公、生活等高频场景作为切口,实现技术渗透;三是生态协同化,积极联合硬件厂商、内容创作者、开发者构建联盟,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带动力。
这场“王炸”背后的商业逻辑已然清晰,在AI技术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当下,生态聚合能力比单项技术突破更具护城河效应。据IDC预测,2028年中国AI终端市场规模将达2万亿元,而中国电信天翼AI通过“开放平台+智能终端+场景服务”的三位一体布局,正在抢占从技术供应商到生态主导者的战略高地。
这场战役的终局或许正如这句行业共识:“AI不应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如水如电的基础设施。”中国电信的探索,正在为C端AI的普惠化和广泛应用写下生动注脚。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