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一位年轻创业者,他兴奋地告诉我自己设计了一款AI语音机器人,希望我能帮忙生产、装配和测试,成品后就能当产品卖。
当我问他有没有实际订单时,他略显尴尬地说"还没有,只是同学们有这方面的需求"。
我不得不告诉他一个残酷的事实:如果量小了,生产成本会很高。
他听完后沉默了。
一、风口上的AI语音机器人
这让我想起前阵子AI语音机器人确实火过一阵子,市场上涌现出大量类似产品。
我咨询了几位做贴片加工的同行,得到的反馈令人深思:
1. 一位同行曾手工贴了几十套语音机器人,人工费就收20多块一套。
2. 现在这个市场已经极度饱和,竞争激烈,价格被压到几十块钱一套。
3. 如果没有规模优势,小批量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很多技术出身的创业者都有这样的美好设想:只要我能设计出来,小批量生产出来,就会有人抢着买。
但现实往往很骨感:
1. 你能做的,别人也能做:技术门槛一旦被突破,模仿者会迅速涌入。
2. 成本劣势明显:大厂通过规模效应能把成本压到令人发指的低。
3. 价格战不可避免:同质化竞争最终都会走向价格厮杀。
三、小批量生产的三大陷阱
1,固定成本分摊高:开模、生产线调试等前期投入需要足够销量来分摊。
2,采购议价能力弱:小批量原材料采购价格远高于大批量采购。
3,生产效率低下:小批量生产难以形成标准化流程,单位人工成本高。
四、给技术创业者的建议
1. 先找市场,再谈生产:确保有真实需求和大客户意向再投入生产。
2. 计算真实成本:不要只算物料成本,要计入研发、开模、人工等全部成本。
3. 考虑代工模式:与其自己生产,不如找成熟代工厂,降低初期投入风险。
4. 差异化竞争:在功能或服务上做出独特价值,避免纯硬件价格战。
结语
技术创新值得鼓励,但商业成功需要更多考量。
那位年轻创业者听完我的分析后沉默了,或许他正在重新思考自己的创业路径。
在这个遍地都是"我能做"的时代,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能做",而在于"能做得更好更便宜",或者"能找到愿意买单的人"。
希望每一位技术出身的创业者都能在理想与现实间找到平衡点。
往期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