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不断翻转,令全球市场目瞪口呆。4月12日,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悄然发布更新税制,宣布对智能手机、电脑、显示器与模组、半导体等20类电子产品免征“对等关税”,给市场带来短暂缓解。但仅两天后,特朗普便在返华盛顿途中明确,此次豁免只是“短期过渡”,未来将对半导体及其他关键电子产品实施更高关税。
据美国商务部透露,新关税可能高于此前对中国产品施加的125%,且将以国家安全名义启动232条款调查,要求这些重要产品在美国本土制造。政策的不断变化与朝令夕改,让以苹果供应链为代表的全球电子产业陷入不确定性,中国供应链企业面临巨大冲击,市场信号混乱,制造与出口前景充满未知,全球市场也在迷茫中寻找新的平衡点。
特朗普贸易战回顾与电子产品关税新变局
回顾今年以来的贸易战走向,特朗普政府曾在2月末以“芬太尼”为由对中国加征20%的惩罚性关税;4月2日又宣布,自4月9日起对所有国家普征10%关税,同时对约60个国家和地区执行“对等关税”,其中中国税率定为34%。双方互加关税、螺旋上升,最终美国对中国加征高达125%的关税,加上早前的芬太尼税,总计145%,而中国则以125%的关税展开反制。
面对这一局面,特朗普在4月9日又临时宣布对其他国家的“对等关税”暂缓90天,但对中国的全部关税则保持不变,矛头明确指向中国。紧接着,4月12日,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宣布豁免中国大陆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额外关税。
根据美方数据显示,这批获豁免的科技产品占2024年美国从中国进口总额约1000亿美元,为23%的比重,其中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和电脑显示器占比分别高达73%、66%和79%。在电子产品方面,美国对中国高度依赖,短期没有替代方案。
特朗普此次调整的核心在于将半导体及相关电子产品纳入全新税收管理体系,他明确指出:“我们需要确保这些关键产品在美国本土生产”,这一措辞不免让人联想到以国家安全为幌子的贸易保护主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白宫高级官员所说,此举目的在于“促使产业回流”,保障美国在未来技术竞争中的主动权。
鸿海集团内部流出的关税测算报告显示,中国大陆制造的智能手机和手表在豁免期内分别面临约20%和27.5%的关税。相比之下由于美国已经宣布90天内暂停对众多国家的加征关税,越南、印度、中国台湾、墨西哥等地区的同类产品则享有近零或仅10%~13.9%的优势。不过令市场震惊的是,包括蓝牙音箱、无线耳机、智能音箱、电视机和游戏机在内的消费类产品,其关税缺高达145%以上,这使得部分关键零部件的出口成本急剧上升。
在这种剧烈摇摆中,苹果及其他科技巨头不得不提前囤货、紧急调整供应链,试图在短暂的喘息期内为可能到来的更高关税做足应对准备,同时全球市场也在焦虑中等待美国政策“百日”内的下一步动作。
关税催生成本上涨苹果供应链企业利润承压
有外国机构分析指出,加征关税后,苹果手机价格上升近30%—40%。以一部256GB版iPhone 16 Pro为例,官方售价约1100美元,而硬件成本仅约580美元。在美国对华加征额外税率后,可能会让每部手机的关税负担增加达到近300美元,这使得整体组装成本从580美元飙升至近880美元,涨幅超过50%。这种成本增加意味着苹果的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电子产品高达1270亿美元,占中国对美出口总额的29%,其中PC、智能手机、电视显示等关键产品贡献巨大,苹果产品更是占据重要份额。
作为全球供应链的核心环节,苹果自1993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已建立起涵盖原材料采购、零部件制造、产品组装及物流配送等多层次体系,其200家主要供应商中超过80%的企业设立在中国。据日经新闻报道,部分核心企业如苹果Mac、iPad代工伙伴鸿海在成都的工厂,有相关人士表示受美国关税影响,在此前已暂停对美出口,同时短期内出现生产下滑和加班时数减少的现象;有企业员工反映,加班时间骤降至原来的60%,收入明显缩水。
一般情况下,电子制造业供应链上游企业则普遍采用FOB模式(Free On Board,”离岸价“),关税由进口方承担,但这并不意味着成本压力便可完全转移。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果链”企业明确表示,尽管直接关税负担有限,但随着关税政策的频繁变动和成本底线被不断压缩,其利润率——普遍维持在10%至15%区间——面临更大挑战。蓝思科技方面透露,凭借全球多元化的原材料采购布局,部分零部件已形成日本、韩国为主的供应矩阵,但大部分终端组装环节依然依赖中国低成本优势。
一位果链企业内部人士坦言:“我们不得不在短期内进行囤货与生产调整,未来如果苹果加速‘去中国化’,整个供应链将迎来更大重构压力。”
此外,工业富联和长盈精密均指出,当前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已经进入深度调整期,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探索多区域就近生产的战略,涵盖中国、美国、墨西哥及东南亚地区。如此一来,即便部分关键环节将来不得不在关税压力下进行转移,但与此同时,成本、工艺、供应链稳定性等问题也将同步考验企业的应变能力。
关税政策的不断反复正迫使苹果供应链不得不在稳定现有订单和布局未来战略之间做出艰难抉择,其应对策略和转型路径将决定未来全球消费电子市场的竞争格局。
关税风暴与长远挑战的应对之策
面对特朗普政府不断变化的关税政策,苹果正积极采取多重措施以减轻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有消息显示,苹果早已在美国备货,囤积库存以应对即将生效的关税冲击;此外,其还在通过推动零部件制造商降低价格来降低整体制造成本。
正如Mark Gurman所提到的,苹果正处于“评估模式”,在短期内通过有限的价格调整缓解关税对终端售价的影响。苹果的平均利润率约为45%,这使得公司有一定的价格调节空间,同时也可以部分自主承担成本压力。此外,苹果加速推动供应链多元化,探索除中国外的生产布局,如转移部分生产至印度和越南,这既是一种风险规避策略,也意在保持全球市场竞争力。
CINNO Research分析师指出:“苹果前些年配合美方政策积极转向印度、越南组装,但此次仍不能幸免,影响较大并导致其供应链弹性较差。即便苹果对果链企业要求降价,果链企业承受能力有限,难以承受如此巨大压价空间,因而果链将不可避免遭受关税较大冲击,并分散苹果转向AI业务的决心和资源,迫使其投入更多精力用于调整供应链。”
特朗普此前实施关税的根本目的,是试图通过提高进口成本迫使外国企业将生产线转移回美国,从而重振本土制造业、创造高质量就业机会。实际上,这一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也给国际供应链制造企业带来巨大压力。
以苹果供应链为代表的中国电子制造企业,长期以来依靠规模化、集群优势形成了较低的工艺成本和较高的生产效率。面对美国一会儿征税、一会儿豁免的“朝令夕改”,这些企业不仅要应对现有订单减少、产能利用率下降的局面,还可能面临因客户订单转移而带来的长期市场风险。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关税本质上是扶持产业的一种手段,但其真正效果取决于长期稳定的政策环境。当前美国政府频频调整关税政策,加之政治因素的干扰,导致市场预期混乱,企业不得不进入一种“冷静观察”状态。企业担心若过早大规模投资重构供应链,可能在美国重新谈成新的贸易协定或者调整关税后陷入被动局面。实际上,特朗普政府在4月宣布的90天关税暂停虽然给企业提供了短暂的喘息机会,但在未来近百日内,关税政策的变数仍然十分巨大。
鉴于此,业内建议供应链企业采取“静待时机、按兵不动”的策略为主。在这段不确定的过渡期内,企业既要做好库存管理及短期市场调整,也需提前规划应对未来可能的供应链重构。同时,积极与客户保持沟通,争取在价格、订单及生产安排上获得更多弹性,以确保在市场动荡期内既能保障利润又不失市场竞争力。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虽能在短期内制造震荡效应,但从长期来看,供应链的韧性与企业战略的前瞻性将是决定未来竞争格局的关键。
联系我们
CINNO 公众号矩阵
更多商务合作,欢迎与小编联络!
扫码请备注:姓名+公司+职位
我是CINNO最强小编, 恭候您多时啦!
CINNO于2012年底创立于上海,是致力于推动国内电子信息与科技产业发展的国内独立第三方专业产业咨询服务平台。公司创办十二年来,始终围绕泛半导体产业链,在多维度为企业、政府、投资者提供权威而专业的咨询服务,包括但不限于产业资讯、市场咨询、尽职调查、项目可研、管理咨询、投融资等方面,覆盖企业成长周期各阶段核心利益诉求点,在显示、半导体、消费电子、智能制造及关键零组件等细分领域,积累了数百家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欧美等高科技核心优质企业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