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关于德国修改通信政策消息引起了“全网高潮”。近日,德国联盟党与社民党在组建联合政府的协议中,对关键基础设施的条款出现重大调整:最初版本(4月9日)要求敏感领域仅能使用“来自可信国家”的组件;但修订版(4月10日)删除国家限制,改为“受信任组件”,未点名任何企业。业界普遍解读为:德国新政府的协议意味着解除了对中国通信巨头华为、中兴等参与德国5G建设的政策障碍。也象征着欧洲对中国技术合作态度的转变,为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突破地缘政治的围堵提供了关键的机遇窗口。对于华为、中兴等国产通信巨头而言,德国以及欧洲的大门重新打开当然是值得庆贺的。但对于国产通信产业来说,5G已算是“过去式”了;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3月底,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439.5万个,实现“乡乡通5G”,行政村通5G比例达90%;其中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 PON端口数达到了2925万个,5G用户普及率达到了75.9%,千兆宽带用户达到了2.18亿户。也就是说,中国的5G建设和布局已经基本完成,而国产6G近期也获得了重大突破。4月12日,紫金山实验室在江苏南京举办的2025全球6G技术和产业生态大会上,首次公开了最新构建的全球首个6G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该设施围绕6G六大应用场景进行技术验证测试,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较5G提升10倍以上的极致连接能力和高精度目标感知新能力。据了解,此次“全球首个6G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在连接速度上,其峰值速率达5G的10-100倍,最高可突破1Tbps,这为全息通信、元宇宙等新兴应用场景铺平了道路;另外,在感知精度上,基站通过信号回波分析,可实时追踪1公里范围内无人机的位置、速度、高度,误差控制在厘米级;而覆盖能力上,实现了“空天地一体化”覆盖,未来可延伸至海洋、沙漠甚至近地轨道,彻底打破传统网络的空间限制。所谓“通感智融合”,就是通信感知一体化,基站同时承担数据传输与环境感知功能,例如在低空安防中,既能与无人机通信,又可实时监控非法飞行目标;另外,采用了无蜂窝架构与空时二维编码技术,实现去中心化的多点协作,大幅降低时延至微秒级;同时,AI的深度嵌入,通过机器学习优化信号处理算法,使网络能动态适应复杂环境,例如在无人机密集区域自动分配频谱资源。除了以上两大技术突破之外,此次试验网最引人注目的创新在于实现了通信(Communication)、智能(Intelligence)、感知(Sensing)的三位一体融合。但真正的革命在于其"环境智能"能力:基站可实时感知空气湿度、物体移动轨迹等物理参数,并通过AI算法预测网络需求,这种"先知先觉"的感知网络,为低空经济、工业互联网、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场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交互维度;实现6G真正意义上从实验室走向商业落地,从而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
如在低空经济领域,无人机物流配送实现厘米级路径规划,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超千亿美元;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工厂内智能体单元协同作业,时延降低至0.1毫秒,生产效率提升30%;而6G或将彻底改变未来的医疗形式,远程医疗成为可能,支持8K级全息手术示教,时延低于1毫秒,为偏远地区提供顶级医疗资源。
这些商业化的落地,实际是中国6G产业采用"试验网-示范区-规模商用"三步走战略的结果。据了解南京试验网之后,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智慧交通示范区已在建设中,预计2026年实现预商用。中国联通与华为共同研发的"5G-A/6G协同"方案,正在为冬奥会场馆提供超高速覆盖。
以上几个方面都说明,中国不仅5G走在了全球前列,目前6G无论在技术能力或是商业落地当方面依然“遥遥领先”。
同时在6G标准制定战中,中国正在改写游戏规则。国际电信联盟(ITU)的6G焦点组中,中国提交的技术提案占比达35%(GSMA报告),华为、中兴等企业的专利储备量全球领先。南京紫金山实验室的突破,正是中国"6G推进组"战略部署的集中体现——通过产学研协同,在空天地一体化网络、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构建技术护城河。

因此,紫金山实验室的试验网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是中国从“通信大国”迈向“规则制定者”的关键一步。当美国试图以“小院高墙”遏制中国时,6G通感智融合技术的成功验证表明:真正的创新无法被封锁。未来十年,谁能在空天地一体化、人机物协同等维度建立生态,谁就将主导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命脉。这场竞赛的终局或许正如尤肖虎院士所言:“6G将重新定义世界的连接方式,而中国正在书写定义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