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北京举行。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首次“人机共跑”,来自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其中有身高1.8米、步幅较大的“天工”,有身高82厘米、小巧灵活的“小海”,还有能续航6小时的“行者二号”。
此前的蛇年春晚上,10多台宇树机器人身着花棉袄登上舞台,与真人舞者一起扭秧歌、转手绢,引起广泛关注。人们惊呼,人形机器人来到普通人生活了。
围绕人形机器人的投资正在升温。北京、上海、深圳等10多个地方政府已建立亿元以上规模的产业基金。从事具身智能的企业数量在增加,融资规模不断提高。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人形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的兴起,机器人用电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电池不仅是机器人的动力源泉,还直接影响其续航能力、性能表现和应用场景。
高能量密度与轻量化
机器人需在有限空间内实现长时间续航,要求电池能量密度达300Wh/kg以上(如欣旺达半固态电芯已达500Wh/kg),同时需轻量化设计以匹配人形机器人或服务机器人结构限制。
高功率输出与快充能力
动态动作(如波士顿动力机器人后空翻)需电池支持3C以上放电倍率,且快充需在30分钟内恢复80%电量。部分工业机器人甚至要求5C放电能力以应对高负载场景。
安全性与环境适应性
需通过过充/过放保护、热失控防护(如磷酸铁锂电池耐高温特性),并适应-20°C至60°C环境温度。医疗机器人等场景还要求零漏液设计。
长寿命与智能管理
循环寿命需超过2000次(消费级)至5000次(工业级),结合AI算法实现SOC/SOH误差<1.5%的精准监控。
主流电池技术突破
三元锂电池:应用于特斯拉Optimus等高端人形机器人,采用52V圆柱电芯设计,兼顾能量密度(2.3kWh)与动态响应。
磷酸铁锂电池:在AGV物流机器人、焊接机器人中普及,苏州某工厂配送机器人已实现耐高温、零燃烧应用。
半固态电池:欣旺达半固态电芯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率先用于低空飞行器及服务机器人。
企业应用案例
蔚蓝锂芯:为宇树科技机器狗提供定制化锂电池,支持数小时连续作业,快充效率提升30%。
德赛电池:研发固态电池技术,解决人形机器人高安全需求,并布局智能电池管理系统(BMS)。
圣阳股份:圆柱锂电池适配多地形机器人,金属回收纯度达99.7%,推动可持续应用。
智能化管理创新
AI驱动的动态充放电策略已落地,如蔚蓝锂芯通过机器学习优化电池工况,延长20%使用寿命;德赛电池BMS系统实现72小时热失控预警。
机器人用电池技术的发展对机器人行业的进步至关重要。当前,锂电池仍是主流技术,但固态电池等新兴技术的崛起将为未来带来更多可能。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机器人用电池将在性能、安全性和成本效益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推动机器人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广泛应用。
来源:锂电派
锂电联盟会长向各大团队诚心约稿,课题组最新成果、方向总结、推广等皆可投稿,请联系:邮箱libatteryalliance@163.com或微信Ydnx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