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致力于打造【批量爆款能力】,其核心技术底座为SEPA 2.0 扶摇架构平台,涵盖智驾全栈自研、三电系统集成、车身一体化等技术。通过产品、营销、渠道、供应链和产能等方面补短,构建全品类产品矩阵,借鉴消费电子营销玩法,整合渠道提升效能,利用大众供应链降本并扩充产能。同时,与大众、滴滴强强联合,深化多领域合作。
详细总结
- 小鹏汽车十年复盘总结
- 创业经历:何小鹏工科出身,创立 UC 优视并取得成功,后出任小鹏汽车董事长,其成功得益于人才布局和高研发投入。
- 融资历程:经过多轮融资,股权结构合理,上市后通过公开发行、引入战略合作伙伴等方式融资。
- 股价 / 销量复盘:发展过程中股价和销量有波动,如 P7 热销、G6 上市订单火爆,也面临交付不及预期、价格战等问题。
- 团队重塑:G9 风波后完成团队重塑,引入王凤英等人才,明确扬长避短的发展策略。
扬长:三大技术构筑 SEPA 2.0 扶摇架构- 智驾全栈自研能力:坚持全栈自研,涵盖算力、算法、数据等方面,传感器外采为主,采用纯视觉方案。智驾团队重组,技术路线优化,推出 AI 鹰眼视觉方案,自研图灵芯片预计 2025Q4 上车,算法不断迭代,OTA 功能实现阶段性跨越。
- 三电系统集成能力:800V 高压快充技术优势明显,小鹏采用全域 800V 架构 + 电驱升压兼容 400V 直流桩方案,在 SiC 量产和超充桩网络布局方面有进展,能耗管理能力强,增程技术不断演进,热管理技术持续升级。
- 车身一体化技术:一体化压铸具有多种优势,小鹏联合广东鸿图开发铝压铸车身。同时,采用 CIB 第三代电池成组技术,在空间利用率和成本控制上有优势。
补短:产品 - 营销 - 渠道 - 供应链 - 产能短板补齐- 产品矩阵:摒弃竞品逻辑,以需求推导产品定义,通过五大平台覆盖不同市场定位,到 2026 年底实现全价格带、全车辆类型覆盖。不同平台市场规模、竞争格局不同,小鹏各平台车型有独特亮点和打法。
- 营销变革:借鉴消费电子玩法,引入相关营销人才,搭建何小鹏 IP,增强品牌影响力。
- 渠道变革:渠道管理经历整合提效过程,单店效能持续提升,未来海外渠道将通过合作扩张加速。
- 供应链及工厂产能:利用大众中国供应链体系降低成本,现有三个工厂产能 50 万辆,在建广州工厂二期预计增加 20 万辆产能。
合作:与大众 / 滴滴强强联合- 大众:双方在车型开发、平台与软件、电子电气架构、超快充网络等多方面合作,合作范围持续深化。
- 滴滴:小鹏收购滴滴智能汽车开发业务资产,双方在车型运营、营销等多领域开展合作,推出 Mona 车型。
风险提示:乘用车价格战超预期、终端需求恢复低于预期、L3 级别自动驾驶政策推出节奏不及预期,可能对小鹏汽车产生不利影响。 | |
---|
| |
| |
| |
| |
| 比亚迪 1000V/10C,小鹏 800V、5C 充电倍率 |
| D 平台 10 - 15 万元,F 平台 15 - 25 万元等 |
| |
| |
| |
关键问题
- 小鹏汽车的智驾技术在行业内处于什么水平?
- 小鹏汽车的智驾技术处于行业较为领先的水平。其坚持全栈自研,在算力、算法、数据等方面构建了完整体系。例如,自研的图灵芯片算力约 750TOPS,可运行 30B 大模型参数;算法从模块化向端到端演进,实现了感知 - 规控模块化端到端 XBrain;通过 OTA 升级,智能驾驶实现了四阶段式跨越,如 2024 年实现城市 NGP 全国覆盖等功能。
小鹏汽车与大众、滴滴的合作对其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 与大众合作,在供应链采购、电动整车平台、电子电气 EE 架构等多方面联合,有助于小鹏利用大众的资源和优势,降低成本,提升技术水平,还能通过技术授权获得收入,拓展盈利模式。与滴滴合作,小鹏收购其智能汽车开发业务资产,获得研发能力、测试设备和核心团队,同时滴滴的全生态赋能,在车型运营、营销等方面的合作,有助于小鹏拓展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
小鹏汽车在产品布局上如何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小鹏汽车通过构建全品类产品矩阵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利用 I/D/E/F/H 五大平台覆盖 10 - 50 万元价格带,从紧凑型到大型车,覆盖轿车、SUV、MPV 等主流细分市场。如 D 平台的 M03 定位性价比 + 智能化,面向年轻消费者,注重能耗和高频配置;F 平台的 P7 + 主打家庭舒适,具备大空间和科技平权特点;H 平台的 X9 定位豪华舒适 + 智能化,满足对品质和智能有更高要求的消费者。
陈勇院士圆桌会议:下一代新能源动力总成的发展方向预研
欢迎加入新能源汽车产业交流群
关注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社群”
即可获取入群方式
【免责声明】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动车千人会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电动车千人会进行删除或洽谈版权使用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