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产业在特朗普的搅和之下,已经成为事实上的“脱钩断链”;而国产科技产业始终“缺芯少魂”所困扰。所谓的“芯”主要就是国产先进制程芯片从设计、制造再到封测的完整产业链的完全自主性,在近些年的不懈努力之下正在形成突围之势;但“魂”的问题,也就是整个消费电子产业的操作系统及软件生态,由于需要搭建一个完整的生态,几乎涉及到我们每个人,因此可以说国产软件生态的搭建更为迫切。
可能大家都注意到,最近谷歌、微软等全球巨头连续发生针对中国企业或开发者的“封锁”事件。如4月13日全球代码托管平台GitHub,中国中国开发者在未登录状态下,页面显示“Access to this site has been restricted”(该 IP 地址受到访问限制)的 HTTP 403 错误提示。详见:开源垮塌?封禁中国IP,全球最大代码托管平台是“无心”,还是“有意”?更有甚者,近日,日本媒体《日经亚洲评论》爆料,美国科技巨头微软不再向中国基因研究公司华大基因提供办公软件应用程序,包括电子邮件服务。内部邮件称,包括Word、PowerPoint、Excel和Teams在内的许多Office 365服务都无法再对华大基因员工开放。根据多方渠道此消息已经证实,甚至微软还同步终止了华大基因人工智能服务如GitHub Copilot和OpenAI的ChatGPT接口。微软断供华大基因的理由是其在美国所谓“实体清单”之中。据了解,2020年,美国政府以所谓人权问题为由将华大基因旗下两家公司列入实体清单;2021年,美国国防部将华大基因等134家中国企业列入所谓“涉军清单”;2023年,美国商务部又以威胁美国家安全为由,将华大基因旗下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三家机构列入实体清单。既然华大基因被断供,那中国数百家(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通过多次更新实体清单,累计将超过300家中国企业列入其中。)被美国列入各类实体清单的企业和个人,是否也将遭遇类似情况?目前尚未得到消息!
二、微软掌控全球软件生态
但我们知道微软现在是全球最大的软件企业,不仅牢牢垄断了全球PC操作系统(Windows)和全球办公系统(Office系统);而且上述提到的GitHub也于2018年被微软以75亿美元的价格收入囊中。同时,微软还主导了Python 调试器、C/C++ 语言服务、Jupyter、Pylance、Python 语言服务、Azure 工具、Data Wrangler、Jupyter 快捷键映射,甚至还有 JavaScript 和 TypeScript 的语言服务;加上微软拥有的GitHub和 npm。不客气的说,微软可以说是掌控了全球整个软件开发工具生态。

也就是说,微软作为全球软件产业的基石,其对于全球软件生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在地缘政治的压力之下,正在做出“有违正常企业经营”的一些行为。这意味着尽管微软否认全面退出中国,但其“默默脱钩”的趋势已显而易见。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微软没走,只是在一点点切割。”在此情况之下,国产软件生态需要加快建设;相对而言,由于国产PC生态时间足够长,目前在PC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系统都具备成熟国产替代的产品。但在智能终端以及物联网终端则更依然严重依赖Linux、安卓等。为此,4月18日工信部明确要“推动更多APP上架鸿蒙应用商店”,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开发者适配,但并未强制要求所有应用立刻兼容。无疑工信部的公开发声,将进一步按下鸿蒙生态成长的“加速键”;但也反映了当前鸿蒙生态挑战依然不小。自从去年正式推出“纯血鸿蒙”以来,目前开源鸿蒙生态已覆盖超10亿设备,涉及能源、医疗、工业等领域,社区共建单位超70家,形成了“矿鸿”“电鸿”“移鸿”“警鸿”等垂直解决方案;这些都为更多的应用适配打下了基础。鸿蒙的分布式架构能实现手机、汽车、家电的无缝协同,新发布的鸿蒙AI智慧屏可实时联动70万辆鸿蒙智行汽车,这种跨终端体验是安卓/iOS难以复制的。但显然国产操作系统的突围,关键在生态而非技术。然而生态的建设需要时间,华为希望在2025年突破10万应用;但截止目前鸿蒙原生应用和元服务超过16,000个,覆盖便捷生活、社交资讯、生产力工具、影音游戏等18个垂直领域。从现在进展情况来看,显然未达预期。这也是工信部亲自下场为鸿蒙“喊话”的原因之一。当然,从普通用户而言,改变使用习惯一方面需要时间,另一方面需要有迁移的动力。这种动力来自哪儿呢?来自于爆款应用带动,以及丰富多元的应用;就如当年微信加速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一样。因此,在当前外部环境不确定愈发强烈,以及中美“脱钩断链”都在加速的情况之下,代表国产先进操作系统的鸿蒙已然成为万物互联的数字底座。再加上工信部的背书,已经释放一个明确的信号:未来无论是大厂、创业团队,还是开发者个人,都要尽快拥抱鸿蒙,拥抱开源。可以说,这就是国产操作系统、国产软件生态的一次决战,退无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