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星标我/
比大部分人早一步看见未来
很多人说,三大运营商由于市场饱和、营收增长乏力,将步入越来越内卷的境况。
但我看到了一些新的趋势,今天的运营商正在跳出“通信本位主义”,积极在数字经济生态中重新定位为智能时代的“水电煤”,伴随而来的,中国通信行业正在经历从“存量厮杀”到“增量共创”的范式重构。
我认为,三大运营商以2025年为分水岭,通过技术边界突破、竞合关系重塑、生态位再定义的三重变革,完成从“传统管道商”向“科技生态体”的蜕变。这一转型不仅终结了持续二十年的同质化内卷,甚至有可能开创央企协同创新、共拓数字经济疆域的新模式,为全球通信业转型提供东方样本。
-01-
内卷困局的根源:资源诅咒与路径依赖
传统通信市场的内卷本质是技术代际红利耗尽后的资源诅咒。在2G到4G时代,三大运营商凭借用户规模、频谱资源和政策壁垒构建护城河,但技术迭代周期缩短叠加互联网OTT冲击,导致核心业务(语音、短信、流量)陷入“零和博弈”。
截至2024年,移动用户渗透率达116%,流量单价降至0.03元/MB,传统业务ARPU(用户月均收入)连续八年下滑。这种“资源驱动型”增长模式,迫使运营商陷入“携号转网”拉锯战和套餐价格战,2023年营销费用占收入比突破15%。
所以,我们说运营商经历了内卷的二十年,丝毫不为过。
-02-
破局之道:技术升维与生态共建
2025年成为转折点的核心在于技术-资本-政策的共振效应——
第一,算力网络重构价值底座。运营商依托“5G+算力+AI”新型基础设施,将业务边界扩展至工业互联网(中国移动OnePower平台)、智慧城市(中国电信天翼云脑)、量子通信(中国联通量子加密骨干网)等领域。例如,中国移动建成了全国最大通智一体化算网基础设施,覆盖"通、智、量、超"四算融合的算力网络,可调度算力规模占全国总量的六分之一,支持亿级日调度需求,算网一体化效率提升20%。
第二,资本运作激活创新动能。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借助资本市场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而在5G投资回报周期拉长、传统业务增长见顶的行业困局下,运营商都在开始探索资本运作开辟"第二增长曲线"。比如,中国移动通过设立5G产业基金、布局AI芯片企业,将运营商角色从管道提供者升级为生态组织者。这种转型正在改写行业估值逻辑——市场正从关注用户ARPU值转向评估其产业生态的协同乘数效应。而更有想象空间的是,运营商可以通过分拆云计算(移动云、天翼云、联通云)、物联网、大数据、内容产业等子公司独立融资,构建“母舰+护航编队”的科技舰队。
第三,政策范式转换。国家数据局主导的“东数西算”工程推动运营商从“通信服务商”转型为“算力服务商”,其在数据中心市场份额超60%,2025年算力业务收入占比预计突破30%。还有在低空经济产业,政策要求运营商参与无人机起降、巡航过程中的厘米级至米级定位感知系统开发,以保障飞行安全,中国移动打造“中移凌云”平台,提供无人机监管、空域申请等服务;中国电信开发“天翼星云”平台,实现多品牌无人机控制与数据管理。
今天,运营商的路子可以很广,不再囿于过去的传统通信,只要有梦想,都可以去实现,为啥还要内卷呢?
-03-
竞合新范式:对抗性竞争转向共生型协作
今天,三大运营商之间的对抗性竞争其实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三大运营商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竞合分层”的策略来实现关系的重塑。
比如,底层设施实现完全共享,中国铁塔的共建共享模式是不是可以延伸至5G基站(节省资本开支超3000亿元)、海底光缆(亚太直达国际海缆联合建设)、低轨卫星(联合申报1.2万颗星座计划)等领域,这样可以节省大量资金成本,可以让运营商更专注于应用侧的创新。
还有,中台能力能否实现开放共享,比如,联合搭建AI大模型训练平台(共享超50万张GPU卡)、区块链BaaS平台(跨运营商合约互认),通过能力共享来提升技术复用率。
至于在应用侧,也可以根据各自的差异化优势,实现互补式融合,比如,在智慧医疗、车联网等垂直领域实施“联合体竞标+生态位切割”,例如中国移动主攻远程手术机器人通信标准,中国电信深耕车路协同感知系统,在相应的项目中可以主动融入友商的能力和产品。
当然,以上都是假设性的探讨,但我觉得是一条可行之道,路子很多、很宽,实在没有必要捉对内卷。
当运营商跳出“通信本位主义”,在数字经济生态中重新定位为智能时代的“水电煤”,内卷自然失去存在根基。这场转型不仅关乎企业生存,更是国家数字主权的战略布局——通过央企协同打破“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魔咒,三大运营商正在书写全球通信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国方案”。
现在正是最好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