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线束世界受邀参加了TE Connectivity(泰科电子,简称“TE”)汽车事业部中国区在慕尼黑上海电子展同期举办的媒体发布会。此次媒体发布会以“赢领智电,乘势敏行”为主题,全面介绍了其在智能驾驶、电动化、本土化战略及产业链协同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这场发布会不仅是技术成果的集中亮相,更折射出泰科电子如何以“敏捷战略”和“多赢生态”重塑汽车产业价值链。
智能化与电动化,从技术领跑到生态赋能
中国汽车产业正加速向智能化和电动化转型,泰科电子的数据印证了其在这一浪潮中的领先地位——2024年,其整车业务增长60%,智能化相关领域增幅达51%,高压电动车业务增长28%。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泰科电子对趋势的精准预判与提前布局:早在2021年,泰科电子便瞄准高频高速连接器、线束国产化等核心技术,构建了覆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全场景解决方案。例如,其高频高速连接器支持千兆级数据传输,且100%本土化生产,满足了车企对安全性、可靠性的严苛需求。
“中国汽车产业每年面临80万吨铜材缺口,铜价波动让车企如履薄冰。”泰科电子汽车事业部中国区副总裁兼总经理孙晓光在发布会上直言。对此,泰科电子交出的答案是“多赢复合2.0”——新一代低压铝芯载流线技术——通过攻克铜铝电化学腐蚀、铝材自身蠕变等行业难题,实现单车降铜10公斤,规模化应用后年减排二氧化碳可达85万吨。而引发行业热议的“0.19多赢复合线”,则是通过材料创新与工艺优化,实现整车低压线束减铜60%、减重37%,单车年均可减少碳排放约20公斤。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14家主机厂的18个车型,并获得跨国企业试用。
质量与产能,智能化时代的“安全生命线”
在智能驾驶时代,连接器不仅是数据传输的载体,更关乎生命安全。“智能驾驶的竞争,本质是技术落地速度与质量安全的博弈。”发布会上,泰科电子首次披露其智能驾驶核心部件产能的“闪电爬升”:2个月内,相关产品产能从500万套跃升至1000万套,支撑车企快速抢占市场窗口期。这一成绩背后,是泰科全链路质量体系的硬核支撑——从系统化设计(连接器与线束整体优化)到100%自动化质检,再到千万级产能的敏捷响应。
“连接器传输的不仅是数据,更是生命线。”孙晓光强调。这一理念贯穿于其产品全生命周期,例如新一代电池超充连接器可稳定支持1,000V×1,000A架构,结构设计大幅简化客户装配成本,同时通过铜铝端子焊接标准化,实现总成本降低30%。
本土化战略,从“中国制造”到“全球创新引擎”
泰科电子的中国团队已成为其全球研发的核心驱动力。目前,泰科电子在华拥有7大工厂、1100名工程师及160项发明专利,本土化率超99%。其“五个本土”策略(本土团队、决策、生产、研发、供应链)不仅服务中国市场,更反向推动全球技术迭代。例如,CSJ系列高压连接器从本土方案升级为全球标准产品,服务欧洲、日韩等海外客户。孙晓光坦言,“中国市场的需求迭代速度比全球快3倍,这倒逼我们不断创新。”
面对车企出海,泰科依托全球130个国家服务网络,提供从技术适配到本地化生产的全链条支持。其苏州工厂的自动化产线,可同步满足国内外订单需求,实现“中国研发、全球交付”的无缝衔接。“我们不仅是供应商,更是中国汽车全球化进程的‘护航者’。”孙晓光总结道。
多赢生态,破解行业“内卷”的新范式
在价格战与产能过剩的行业背景下,泰科电子提出“多赢生态”理念,通过产业链协同破解“卡脖子”难题。例如,联合线束厂、主机厂共同突破0.19毫米导线的工艺瓶颈,与线束加工设备商开发自动化解决方案,降低汽车线束供应商转型成本。
在汽车线束行业面临铜材成本飙升与轻量化转型的双重压力下,泰科电子的技术突破正为行业打开新思路。其0.19多赢复合线通过导体截面积优化,将传统低压线束用铜量减少60%,同时独创的合金镀层技术破解了细导线易断裂的工艺瓶颈,使线束厂无需大规模改造设备即可实现降本增效。而新一代“铝芯载流线”技术更颠覆行业认知——通过铝材表面纳米涂层与铜铝端子焊接标准化,线束总成重量降低15%,且耐腐蚀性能提升50%,为线束轻量化提供全新路径。“真正的创新不是独赢,而是让整个产业链受益。”孙晓光总结道。
结语
从颠覆材料逻辑的“铝代铜”革命,到智能驾驶的产能闪电战,从超充技术的成本破局到本土创新的全球反哺,泰科电子正以技术创新为舟、生态协同为桨,为中国汽车线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往期精选
骄成超声与苏州住电装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推动超声波技术创新应用
特朗普拟暂缓汽车关税
赢领智电,乘势敏行 | TE Connectivity亮相2025慕尼黑上海电子展
国外召回|保时捷因后视摄像头图像无法显示召回8571辆Macan 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