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与两位业内朋友聊天,都谈到了行业卷的现象,刚好是一位从本土公司跳到了外资公司,而另一位则从外资公司转到了本土公公司,在新的工作环境中,两人都有感受到了不同以往的“卷”的氛围。那个从本土公司跳到外资公司的朋友表示,原以为到外资公司会轻松一点,谁知道加班和“九九六”一个都不少。于是我说,你去的是美资公司吧,如果溯源一下,芯片行业的整个架构与运行模式都是由美国公司主导制定的,所以芯片行业的卷,原本就是舶来品,而非本土芯片公司特产。
例如,英特尔前CEO Pat Gelsinger在回顾80386开发工作时,就谈到过自己持续每天工作20个小时的疯狂。而Movellus创始人Mo Fosail回其母校分享创业经历时也表示,在一款芯片流片前,他每天晚上只有两个小时的睡眠,而不得不在午间趴桌子上打盹解乏,他开玩笑说这不是小憩,而是救命的手段。
当然,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某些本土芯片公司确实卷出了新高度。有一个朋友之前在某本土射频芯片上市公司工作,说他在面试职位的时候就已经感到惊叹了,人事是在晚上十点钟给他打电话,然后聊了一个多小时。等他入职以后发现,晚上十点钟才是下半场工作的开始时间,因为白天有大量的会议与跨部门的协调性工作,组内的工作对齐一般是晚上才开始,22点时有可能会被主管叫去开会,夜里两三点下班已经是惯例。不过他们早上去公司的时间比较灵活,一般11点才能找到人。这位朋友说,这种看起来极不健康的工作模式,公司内的九零后与零零后都很习惯,也很少有人抱怨,大家真的在工作中找到了价值归属。
在我看来,之所以大家如此卷而又没什么抱怨,主要的原因无非如下:首先,待遇给到位,让员工在全力付出以后有相应的回报;其次,工作氛围建设好,虽然相比国际竞争对手还有差距,但本土射频芯片产业的追赶势头清晰,这给公司年轻人以明确的使命感;最后,这家射频芯片上市公司,为大部分的大客户射频芯片物料都做了定制化开发,这其中有大量的研发、测试与量产的工作要员工们来完成,因而这种卷,并不是表演型勤奋,而是确实有相应的产出。
还是这家射频芯片设计公司,我听说他们在走上正轨之前,曾经一度非常窘迫,工资快发不出来了,其中某位早期骨干,沦落到到同学家借宿的境地,但这个人仍旧没有离开这家公司,最终和公司一起熬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期,并赢得了丰厚的回报。我想这就是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的成功之处,在前途渺茫之时,还有员工死心塌地去卷,这不仅仅是物质激励能做到的。
之所以很多人讨厌卷,我想原因可能有如下几个:公司有能力给出但又不给出员工努力相匹配的待遇,却想让员工全力卷;公司只讲员工奉献,不讲员工回报,不注意给员工积极的工作反馈;从上到下充满着形式主义的卷,公司没有正确的考核产出的工作流程,只好盲目加大员工工作负担。
站在中国芯片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本土芯片公司要想追上国际先进水平,卷即便不是唯一的道路,也是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因为目前领先的国际巨头,实际上也经历过卷的阶段,而这些企业通过高效率的研发与历史积累,已经建立起足够深远的技术屏障,本土公司要想跨越这些技术屏障,至少不能在卷得程度上输给竞争对手。
我一直以为,在无政策性或资源性垄断的自由竞争的半导体应用市场上,大部分能够冲出来的公司,都得“卷”,当然也不是只要卷就能冲出来,得有策略有节奏地去卷,实际上,当一个人从事他深爱的工作时,是不会觉得自己卷得枯燥、辛苦的,这种孤注一掷地投入做事就是一种幸福。
不过,长期超负荷工作对健康是有伤害的。哪怕能在卷工作过程中持续获得积极反馈,你也要注意身体发出的信号,不能在身体已经发出警告的情况下还继续高强度工作,有张有弛的高效率工作,才是卷的正确方式。
当然,站在个人的角度来看,芯片从业者选择不卷同样值得赞赏。人毕竟不是机器人,人有七情六欲,有家庭人伦,不可能每个人都以工作为重,在工作中找不到归属感的人,也没必要强行卷,因为如果工作不能带给你积极的反馈的话,长期勉强卷下去,恐怕身心健康会出问题。那还不如在其他方面做找找乐趣,长期健康生活工作的前提,就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生活圈。
而且,随着工具的发展,将来芯片行业从业者的工作强度,也许会普遍下降,通过工具来减少个人工作强度,已经成为可能,在流片前,大家就不用那么拼体力了。就像Jeff Dean在第58届DAC大会开场演讲中提出的:以后,我们可以只用三五个人,花两三周时间,就能完成一款复杂芯片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