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显示产业本身是一个上下游高度连动的产业链,这次面对关税的冲击,柯富仁认为,会先从终端产品开始,一路影响到上游;而面板本身作为一个零组件,被直接课税关税的幅度并没有那么高,真正的压力是在终端产品身上。
柯富仁指出,客户端自己也还在厘清与研拟因变方案,到底接下来的策略会怎么调整,「未来一个月的时间很关键,整个产业要非常密集去掌握客户的需求,我们也会准备好更快速的调整,看看要怎么协助客户去面对这一波关税的挑战。」
只是,川普对等关税的后遗症才是产业界最忧心的地方。柯富仁认为,现在要关注是下半年,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GDP占比也是最高的国家,一旦关税提高产品售价,就会影响到消费力,也会间接影响到其他国家的制造力与购买力,在需求降低的情况下,最终将反映到全球的经济成长。
柯富仁不讳言,大家最担心的就是产品涨价后出现的需求衰退。到底是品牌厂要以涨价方式因应关税问题,还是要求整个供应链要一起承担,预料下半年就可以观察的出来。只是短期之内,或许因涨价预期心理而提前拉货,但关税一启动,就可能影响后续的订单。
从消费性电子产品来看,也可以观察美国通路厂商第三季是否会开始调涨价格,直接转嫁到消费者的身上。
《财讯》双周刊分析,另一方面,虽然川普宣布对等关税即将于4月9日正式实施,不过相关配套包括HS Code(海关编码)的作业也都还没有完成。现在又有美国联邦政府文件中的9903.01.34(US Content rule),销美产品中如果美国原产成分(US content)占进口货品报关价值20%以上,可望豁免关税。
「只是20%要怎么定义,现在都还不清楚,如果以笔电里面的中央处理器、作业系统、存储器等软硬件加起来的话,早就超过20%以上的价值了。」柯富仁直言,笔电的关税问题是不是因此就可以解套了?
柯富仁观察,对等关税政策对于电视的影响相对小,因为三星、TCL、海信等电视品牌厂商,都已经在墨西哥投资后段模块与组装厂,以直接销往美国。至于笔电因为供应链与组装程序难度高,且更为复杂,要转移的难度非常高,也不容易。基本上,供应链的转移至少要花费8至12个月的时间。
回到友达本身,柯富仁指出,友达从解决方案的角度布局市场,客户较为多元与分散,美国市场占营收比重约12%。集团盘点之后,受到关税冲击的营业额约2亿美元。尤其并购了德国BHTC之后,掌握了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市场,制造生产的弹性也较高,靠近客户、深耕当地市场,是两大不变的原则。
柯富仁透露,现在的确有客户讨论,是否可以能在东南亚的生产基地以套件(CKD)的方式出货,运到墨西哥进行后段组装生产,降低关税压力。没想到绕了一圈之后,拥有墨西哥产能变成了优势。
未来是否有美国制造的可能性?柯富仁指出,前进美国建构生态圈,原本即在规画之中,因为各种显示技术需要搭配不同软硬件,需要与当地生态伙伴一起合作,这也就是为什么在8年前,友达陆续并购了美国的ComQi、RiseVision、JohnRyan等系统方案商。
《财讯》双周刊指出,友达在美国当地的员工已经超过250人,包含软件研发人员在内。柯富仁表示,未来不排除在当地寻找组装代工的伙伴,但不考虑在美国设厂。(《财讯》)
报名参会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