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关于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的紧急通知》,一时间讨论四起。
通知称,根据海关总署的相关规定,“集成电路”原产地按照四位税则号改变原则认定,即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请务必注意!
同时,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还建议,“集成电路”无论已封装或未封装,进口报关时的原产地以“晶圆流片工厂”所在地为准进行申报。
此次通知的核心内容,其实就一句话,即“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半导体产业链中,可简单分为设计、制造、封测、终端应用四个环节,其中流片属于制造环节。
晶圆制造(流片)是最核心、技术门槛最高的环节,直接决定芯片的制程工艺。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副会长韩举科表示,以流片地作为原产地,可更准确识别芯片的真实技术来源,避免通过封装地(通常为劳动密集型地区)模糊关键技术归属。
同时,此举也是中国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可控战略的关键一步,既符合国际贸易规则,又为国内产业升级提供了制度保障。未来,随着原产地数据的积累,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政策制定和市场调控将更具针对性。
根据此前的海关政策,半导体原产地是按照封测厂所在地认定,现在改为以流片地(圆晶厂所在地)认定,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此新规可以看作是对美关税反制的抓手。美国本土晶圆厂(如 TI、Intel)生产的芯片若在中国市场销售,可能被认定为 “美国原产”,需缴纳更高关税。
例如,TI的模拟芯片若在美国流片,其在中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将下降,利好国内替代企业。
在“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规则之下,市场人士表示,类似苹果、AMD、高通等这些在台积电代工的芯片,原产地是中国台湾(不受高额关税影响)。
而Intel、德州仪器、ADI、安森美等在这些在美国有自己的工厂的IDM厂家的芯片原产地为美国,可能会享受125%以上的关税。
其次,会在一定程度会推动半导体本地化的趋势加强,因为企业有可能将流片环节转移至中国境内。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本土晶圆厂可能承接更多国际订单。
第三,企业逐步将核心制造环节转移至境内后,晶圆厂产能扩张将带动半导体设备需求。美国设备进口成本上升(如加征关税)将进一步推动国产替代。
总体来看,此次原产地规则调整是中国推动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的重要一步,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政策杠杆将全球半导体制造环节向中国转移,同时规避外部技术封锁。
短期来看,这一政策将利好国内晶圆厂、设备材料企业,并加速国产替代进程;长期来看,若能与技术突破、产业链整合形成协同效应,中国有望在成熟工艺领域建立全球竞争优势。
当然,政策效果的实现还取决于国内技术突破的速度、国际供应链的稳定性以及中美博弈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