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泰山服务器的逸闻引发热议,将公众视线再次拉回“国产替代”浪潮中的争议地带,这款曾被标榜为“十二五”科技创新成果的服务器,从诞生之初便陷入舆论漩涡。
在之前的展会上,泰山服务器的展牌上清晰写明其搭载的Hi1612处理器“除存储单元外均为自主研发”,但官方随即澄清该服务器搭载的芯片实为ARM Cortex A57架构的“换壳”产品。这场“自研乌龙”尚未被大家遗忘,新的问题又浮出水面,其后续采用的鲲鹏920芯片,被某技术团队爆出竟采用“在主板上焊死CPU”的设计,让“国产自主可控”的话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焊死芯片:一场没有退路的“技术革命”
这种“要换CPU先换整机”的模式,被业内人士调侃为“一步到位的商业模式”,即用户无法单独升级处理器,只能整机报废。某高校实验室的遭遇颇具代表性,该高校三年前斥资480万元购置的鲲鹏服务器集群,如今残值仅剩主板铜线回收价,近八成的设备因CPU性能落后被迫提前退役。
此外,这种设计并未带来预期的成本优势。某政府采购清单显示,三年间某单位累计采购焊死式主板217块,其中63%用于替换CPU过时的设备。这意味着,本应“安全可控”的国产替代,反而导致了更多电子垃圾的产生。
利益链暗涌:维修垄断与捆绑销售
焊死芯片的背后,是一条环环相扣的利润链条。某代工厂内部文件透露,采用焊接工艺后,主板返修率上升20%,但厂商利润却逆势增长15%,厂商的“吸金”秘诀在于“主板+CPU”的捆绑销售策略。当用户被迫为整套硬件买单时,维修渠道也被悄然垄断。据第三方维修商披露,国内仅3家企业拥有焊死CPU的修复授权,单次维修报价高达3000元,远超传统可拆卸芯片的维护成本。
魔幻现实:技术困局还是商业算计?
舆论场中,公众的质疑声此起彼伏。有网友讽刺,这种“焊死工艺”若算科技创新,倒真是“遥遥领先。”更多人则担忧,当“国产替代”沦为某些厂商的捞金工具,不仅背离了技术自主的初衷,更可能透支市场对国产技术的信任。
值得深思的是,类似设计在笔记本电脑领域虽不罕见,但在强调模块化、可扩展的服务器市场却显得格格不入。究竟是工艺限制下的无奈之举,还是刻意制造的消费闭环?答案或许藏在那条隐秘的利益链中。
免责声明
本平台所刊载的所有资料及图表仅供参考使用。刊载这些文档并不构成对任何股份的收购、购买、认购、抛售或持有的邀约或意图。投资者依据本网站提供的信息、资料及图表进行金融、证券等投资项目所造成的盈亏与本网站无关。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芯通社
- SemiWebs -
专注半导体-手机通信-人工智能
请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芯通社
▼
伙伴们
错过也许就是一辈子
还不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