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又忘了,人形机器人≠AI

原创 脑极体 2025-04-09 19:13


“你看过《机械姬》吗?那个会骗人的艾娃,真的是AI吗?”


朋友突然的问题让我陷入思考。电影里,艾娃的每个眼神、每句对白都让人毛骨悚然——她太像人了,以至于观众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就是AI的终极形态。


但现实是,艾娃跟我们现在所说的AI,根本是两码事。她的能力寄身于一个叫具身智能的概念。



具身智能并非更高级的AI,而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技术路径:它不依赖大语言模型的尺度定律,通过物理身体与环境互动,像婴儿一样学习世界。


但由于科幻片的兴起与传播,被误当成AI好多年。


今天,就让我们抛开刻板印象,聊一聊:


为什么具身智能和AI不一样?以及我们离真正的“艾娃”,还有几公里?



《机械姬》等影视作品中的机器人形象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具身智能=AI”的认知。


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读。


具身智能并不等同于AI。


要理解具身智能是什么,首先要分清具身和离身两个概念。


具身指存在或认知必须通过物理身体与环境的交互实现,强调身体经验的基础性作用,如人类;离身指存在或认知可以脱离物理载体独立存在,强调抽象形式的自主性,如软件、算法。


类似于ChatGPT一样的传统AI就是离身智能,可以脱离物理实体实现符号逻辑的抽象推理,能存在于任何终端。大语言模型通过海量文本训练建立词汇相关性网络,得出概率映射的最优解。然而,这种虚拟环境中研发出的智能缺乏对物理世界的感知。它难以理解拿起水杯需要怎样的力学控制,也不明白怎么避开突然出现的障碍物。



具身智能则强调与物理世界的交互,将智能体的认知能力锚定在特定身体上,相当于“灵肉合一”。这个身体必须拥有清晰的边界和自我认知:首先,它得是独一无二的,自己能移动操控的;其次,它要可以与环境交互,并从中累积经验、习得规律。这种身体化学习(Embodied Learning)机制,让具身智能的进化路径与纯数据驱动的AI截然不同。


而代表具身智能的人形机器人,更是与AI差了一万八千里。


首先,人形机器人必须拥有能与现实世界互动的物理身体。这不仅仅是加个外壳那么简单,而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感知-行动闭环。


其次,这个身体要能动。要让机器人的身体真正活起来,需要突破三大难关:精确的抓握控制,比如拿起筷子或者豌豆;动态平衡,在山坡、楼梯等不平坦道路行走;多任务协调,边走路边端盘子等。



并且,要给他与世界交互的多模态感官。具身智能需要构建比AI更丰富的感官体系,不仅要能看(计算机视觉),还要能听(声源定位)、触(力度反馈),甚至闻(化学传感)。


最后,要一个比大语言模型更聪明的大脑,基于尺度定律的脑子难解因果。人形机器人的大脑要走世界模型这条路,在与真实世界的交互中习得经验,超越概率,走向规律。


综上,人形机器人是多个顶尖级技术集成的复杂智能体。但这样一个复杂智能体,真的如网上营销的那般,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吗?



哪怕翻遍所有最顶尖人形机器人公司的demo,我们也只能看到一个不停跳舞、翻跟头、有时连苹果也拿不稳的人形巨物。它的电池续航通常不够5h,常常电量告急;复杂的动作需要人工遥控,就跟小孩的遥控赛车一般。不过,小孩的赛车只要几百块,一款机器人需要几十万。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炫技大于实用的概念。


因为我们想象中的人形机器人,那得是《机器人女友》里文武双全、长得像绫濑遥一样美、偶尔露出反差萌的完美“恋人”才行。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AI发展已陷入固有技术方法论的沼泽,我们热衷于大语言模型、热衷于强化学习,却忽略了它们只教会AI如何模仿,没教会AI如何理解真实而复杂的物理世界。


而这恰恰是人形机器人向强发展所需要克服的。


近日,图灵奖获得者杨立昆在巴黎AI峰会上发表观点,要研究人类级AI就要不破不立,做到三个放弃:放弃只会概率计算的大语言模型、放弃宛如拼图游戏的对比学习、放弃驯狗般奖惩AI的强化学习。


人形机器人的脑子需要的是世界模型、规划算法等能与环境交互的技术;人形机器人的身体需要支持运动的仿生关节、代表感官的传感器融合系统、类似小脑的运动控制算法以及作为心脏的高能量密度电池。


但这些技术恰如2020年之前的大语言模型一般,陷入了研究瓶颈。


一方面,是因为太难;另一方面,是成本太高。


举个例子,人类使用工具的能力建立在数百万年进化形成的本体感知系统上。人类使用螺丝刀时,能通过触觉实时调整握力,并预判旋转时的扭矩变化。而机器人要实现同等操作,需要突破三大难关:0.1牛顿级的力控精度、高灵敏的触觉解析,以及避免自碰撞的运动规划协同。



目前最先进的机器人,仍难在不同场景中拿起一个相同的苹果。所有科技公司放出的Demo几乎都是无杂物的光滑桌子或者空旷、光线充足的实验室环境,如果旁边多出一只梨子,或者苹果不小心滚落到地板,他们就可能束手无措。


另一方面,如波士顿动力Atlas的实验机人形机器人研发成本普遍超过200万美元。特斯莱自研“大脑”主控芯片每个3.2万,一个灵巧手1.2万元,作为感官的传感器系统合计11万元,支持运动的线性关节总成本约15万元,而即使实现量产,后期也要一大笔资金投入维修和保养,因为人形机器人有30个左右的关节,经过多次训练磨损后会出现不灵便、卡壳等情况。


不难看出,发展人形机器人就是为了造人而造人。但是从工业场景来讲,双足的效率是不稳定的,远远低于轮式底盘和机械臂的组合;且技术不够成熟,没有发展路径,实在称不上一门很划算的生意。


既然性价比如此低,人形机器人的说法到底从何而来,又为什么如此火热?



人形机器人是一个被资本炒熟的概念,也是一场为了融资而作秀的狂欢。


2024年1月至10月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共发生69起融资事件,总金额超过110亿元。其中,有56起发生在中国,总金额超过 50 亿元,不少头部企业一轮就融超10亿。


但是,当前融资热潮源于资本追捧而非技术成熟,部分公司估值虚高。为了吸引融资,企业持续在社交媒体上营销打拳、翻跟头等不实用的功能,同质化严重,价格高、能力差、落地难,本质是脱离技术谈未来。


清醒后的资本热开始退潮。



一些企业陨落了。曾估值30亿美元的达闼科技被曝欠薪、裁员、资金链断裂陷入停摆危机;而素有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之称的优必选五年亏超五十亿,市值蒸发千亿港元。


一些投资方撤资了,朱啸虎批量撤出人形机器人,退出的公司包括星海图和松延动力。


这并非孤例,这个由资本催熟的概念,在历史上至少经过三次幻灭。


1970年代,早稻田WABOT-1首次双足站立但动作迟缓、能耗极高,仅实验室展示;


1990年,服务机器人泡沫,成本高达200万美元的本田ASIMO,仅能端茶倒水,2018年终止所有相关项目;


2010年代的社交机器人神话软银Pepper因对话机械、价格昂贵、故障率高,在2023年停产;


2020年代,AI的爆火又一次唤醒了资本对人形机器人的狂欢。但这仍掩盖不了波士顿动力多次易主谷歌、软银、现代的事实,另一家公司Atlas因炫技视频与实际落地脱节,融资越来越少。


回望历史,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始终跳不出一个轮回怪圈:总是始于惊艳的实验室demo吸引资本追捧,继而催生估值泡沫,最终因商业化失败导致资金集体撤离。


无数企业和资方周而复始地演绎着从希望到幻灭的故事。而这个循环反复出现,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烧钱太猛,但没有形成商业闭环,没有找到市场过度依赖投资。造一个人形机器人动辄上百万,比工厂里用的机械臂贵几十倍。投资人砸再多钱,也很难找到愿意买单的客户。就像当年本田花3亿美元研发的ASIMO,最后只能在科技馆里表演端茶倒水。


其次,现在的技术其实不足以支撑人形机器人的爆炸,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当前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在动态环境中的错误率仍高达40%,远未达到自主决策水平;高功耗导致多数人形机器人仅能连续工作不到5小时,远低于工业需求。


最后,方向跑偏了,娱乐属性强、工具属性弱。为了吸引投资而不停作秀跳舞、忽略实用性。无法在垂直场景减轻人类负担提升总体效益的机器人,催生了更大的泡沫。


脱离技术谈商业,只是镜花水月。几乎可以断定,即使此轮人形机器人不会破灭,也一定像历史一样走向沉寂。毕竟,没有人愿意花几十万去买一个只会跳舞的大型机械。但另一方面,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离那个会欺骗人类感情的“艾娃”还很远。



·
·

·

脑极体 从技术协同到产业革命,从智能密钥到已知尽头
评论 (0)
  • 在公共安全、工业调度、户外作业等场景中,对讲机作为关键通信工具,正面临从“功能单一化”向“智能融合化”的转型需求。WT2605C蓝牙语音芯片凭借双模蓝牙架构、高扩展存储方案与全场景音频处理能力,推动传统对讲机实现无屏化操控、专业级音频解码与蓝牙音箱功能融合,为行业用户打造更高效、更灵活、更低成本的通信解决方案。一、无屏化交互革命:BLE指令重构操作逻辑针对工业环境中对讲机操作复杂、屏幕易损的痛点,WT2605C通过双模蓝牙(BR/EDR+BLE)与AT指令集,实现全链路无屏控制:手机APP远程控
    广州唯创电子 2025-04-14 09:08 30浏览
  • 华为Freebuds pro 耳机拆解 2020年双十一花了1000大洋买了华为的Freebuds pro,这个耳机的降噪效果真是杠杠的。完全听不到外边的噪音。几年后当我再次使用这款耳机的时候。发现左耳没带多久就自动断连了。后来查了小红书说耳机的电池没电了导致,需要重新配一只,华为售后不支持维修支持更换。而且配件的价格要好几百。真是欲哭无泪,还没用多久呢。后来百度了都说这个不是很好拆(没有好工具的前提下)。 虽然网上已经有很多拆解的视频和介绍了,今天我还是要拆解看看里面是怎么样的构造(暴力)。拿
    zhusx123 2025-04-12 23:20 47浏览
  • 亥姆霍兹线圈的应用领域‌物理学研究‌:在原子物理中,用于研究塞曼效应;在磁学研究中,用于测试磁性材料的磁滞回线等特性;还可用于研究电子荷质比等实验‌。‌工程与技术领域‌:用于电子设备校准和测试,提供标准磁场环境;在大型加速器中用于磁场校准;用于电磁干扰模拟实验,测试电子设备在不同磁场干扰下的性能‌。‌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生物磁场效应,如探索磁场对生物细胞的影响;在生物医学工程基础研究中,提供可控磁场环境‌。‌其他应用‌:作为磁场发生装置产生标准磁场;用于地球磁场的抵消与补偿、地磁环境模拟;还可用
    锦正茂科技 2025-04-14 10:41 47浏览
  •   电磁干扰测试系统: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保障利器   北京华盛恒辉电磁干扰测试系统作为评估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中电磁兼容性(EMC)的关键工具,主要用于检测与分析设备在电磁干扰环境下的性能表现,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能够在实际应用中稳定运行。   应用案例   目前,已有多个电磁干扰测试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北京华盛恒辉和北京五木恒润电磁干扰测试系统。这些成功案例为电磁干扰测试系统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系统组成   电磁干扰测试系统一般由以下核心部分构成:  
    华盛恒辉l58ll334744 2025-04-14 10:40 34浏览
  • 软瓦格化 RISC-V 处理器集群可加速设计并降低风险作者:John Min John Min是Arteris的客户成功副总裁。他拥有丰富的架构专业知识,能够成功管理可定制和标准处理器在功耗、尺寸和性能方面的设计权衡。他的背景包括利用 ARC、MIPS、x86 和定制媒体处理器来设计 CPU SoC,尤其擅长基于微处理器的 SoC。RISC-V 指令集架构 (ISA) 以其强大的功能、灵活性、低采用成本和开源基础而闻名,正在经历各个细分市场的快速增长。这种多功能 ISA 支持汽车、航空航天、国防
    ArterisIP 2025-04-14 10:52 55浏览
  •   高空 SAR 目标智能成像系统软件:多领域应用的前沿利器   高空 SAR(合成孔径雷达)目标智能成像系统软件,专门针对卫星、无人机等高空平台搭载的 SAR传感器数据,融合人工智能与图像处理技术,打造出的高效目标检测、识别及成像系统。此软件借助智能算法,显著提升 SAR图像分辨率、目标特征提取能力以及实时处理效率,为军事侦察、灾害监测、资源勘探等领域,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应用案例系统软件供应可以来这里,这个首肌开始是幺伍扒,中间是幺幺叁叁,最后一个是泗柒泗泗,按照数字顺序组合
    华盛恒辉l58ll334744 2025-04-14 16:09 73浏览
  • 你知道精益管理中的“看板”真正的意思吗?在很多人眼中,它不过是车间墙上的一块卡片、一张单子,甚至只是个用来控制物料的工具。但如果你读过大野耐一的《丰田生产方式》,你就会发现,看板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其实是丰田精益思想的核心之一,是让工厂动起来的“神经系统”。这篇文章,我们就带你一起从这本书出发,重新认识“看板”的深层含义。一、使“看板”和台车结合使用  所谓“看板”就是指纸卡片。“看板”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连接生产现场上道工序和下道工序的信息工具。  “看板”是“准时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它总是要
    优思学院 2025-04-14 15:02 61浏览
  •  亥姆霍兹线圈的制造材料选择需兼顾导电性、绝缘性、机械强度及磁场性能,具体分类如下:一、‌导线材料1、‌高纯度铜线:‌作为线圈绕制的核心材料,铜因其you异的导电性(电阻率低)和热稳定性成为shou选。漆包铜线通过表面绝缘漆层实现匝间绝缘,避免短路‌。2、‌其他导电材料‌ 铝线等材料可用于特定场景(如轻量化需求),但导电性和抗氧化性较铜略逊二、‌磁源材料‌1、‌永磁体‌如钕铁硼(NdFeB)或铁氧体,适用于无需外部电源的静态磁场生成,但磁场强度有限。2、‌电磁铁‌通过电流控制磁场强度,
    锦正茂科技 2025-04-14 10:22 32浏览
  •     电气间隙是指两个带电体在空气中的最短距离。导体、电介质(空气),最短距离,就是这个术语的要素了。        (图源:TI)    电气间隙是由安装类别决定的,或者更本质地说,是瞬态过电压的最大值来决定的,而不是工作电压的高低。安装类别见协议标准第007篇,瞬态过电压另见协议标准第009篇。    实际设计中怎么确定电气间隙?可以按照CAT,工作电压和绝缘等级来定。 
    电子知识打边炉 2025-04-13 18:01 70浏览
  • 一、磁场发生设备‌电磁铁‌:由铁芯和线圈组成,通过调节电流大小可产生3T以下的磁场,广泛应用于工业及实验室场景(如电磁起重机)。‌亥姆霍兹线圈‌:由一对平行共轴线圈组成,可在线圈间产生均匀磁场(几高斯至几百高斯),适用于物理实验中的磁场效应研究。‌螺线管‌:通过螺旋线圈产生长圆柱形均匀磁场,电流与磁场呈线性关系,常用于磁性材料研究及电子束聚焦。‌超导磁体‌:采用超导材料线圈,在低温下可产生3-20T的强磁场,用于核磁共振研究等高精度科研领域。‌多极电磁铁‌:支持四极、六极、八极等多极磁场,适用于
    锦正茂科技 2025-04-14 13:29 46浏览
  • MASSAGE GUN 筋膜枪拆解 今天给车子做保养,厂家送了一个筋膜枪。产品拿在手里还是挺有分量的。标价108元。通过海鲜市场一搜索,几十元不等,而且还是爆款。不多说,我们就来看看里面用了什么料,到底值几个钱。外观篇 首先给它来个开箱照,从外观看,确实还是很精致,一点都不逊色品牌产品。 从箱中取出筋膜枪,沉甸甸的。附上产品的各方位视角 产品的全家福 我装上球头,使用了一番,还真不赖,有不同的敲击速度和根据力度调节不同的档位。拆解篇 拿出我的螺丝套装,对产品开始进行拆解,首先
    zhusx123 2025-04-13 16:52 68浏览
  • 在当今汽车电子化和智能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车规级电子元器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汽车安全性能。三星作为全球领先的电子元器件制造商,其车规电容备受青睐。然而,选择一个靠谱的三星车规电容代理商至关重要。本文以行业领军企业北京贞光科技有限公司为例,深入剖析如何选择优质代理商。选择靠谱代理商的关键标准1. 授权资质与行业地位选择三星车规电容代理商首先要验证其授权资质及行业地位。北京贞光科技作为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的领军者,长期走在行业前沿,拥有完备的授权资质。公司专注于市场分销和整体布局,在电子元器件领域建立了卓
    贞光科技 2025-04-14 16:18 69浏览
  •   电磁干扰测试系统软件:深度剖析   电磁干扰(EMI)测试系统软件,是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EMC)测试的核心工具,在通信、汽车、航空航天、医疗设备等众多领域广泛应用。它的核心功能涵盖信号采集、频谱分析、干扰定位、合规性评估以及报告生成,旨在保障设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稳定运行。下面从功能、技术原理、应用场景、主流软件及发展趋势这五个方面展开详细解析。   应用案例  软件开发可以来这里,这个首肌开始是幺乌扒,中间是幺幺叁叁,最后一个是泗柒泗泗,按照你的顺序组合可以找到。   目前
    华盛恒辉l58ll334744 2025-04-14 10:02 26浏览
  • 在制造业或任何高度依赖产品质量的行业里,QA(质量保证)经理和QC(质量控制)经理,几乎是最容易被外界混淆的一对角色。两者的分工虽清晰,但职责和目标往往高度交叉。因此,当我们谈到“谁更有可能升任质量总监”时,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位比较问题,而更像是对两种思维方式、职业路径和管理视角的深度考察。QC经理,问题终结者QC经理的世界,是充满数据、样本和判定标准的世界。他们是产品出厂前的最后一道防线,手里握着的是批次报告、不合格品记录、纠正措施流程……QC经理更像是一位“问题终结者”,目标是把不合格扼杀
    优思学院 2025-04-14 12:09 47浏览
  • 时源芯微 专业EMC解决方案提供商  为EMC创造可能(适用于高频时钟电路,提升EMC性能与信号稳定性)一、设计目标抑制电源噪声:阻断高频干扰(如DC-DC开关噪声)传入晶振电源。降低时钟抖动:确保晶振输出信号纯净,减少相位噪声。通过EMC测试:减少晶振谐波辐射(如30MHz~1GHz频段)。二、滤波电路架构典型拓扑:电源输入 → 磁珠(FB) → 大电容(C1) + 高频电容(C2) → 晶振VDD1. 磁珠(Ferrite Bead)选型阻抗特性:在目标频段(如100MHz~1GH
    时源芯微 2025-04-14 14:53 52浏览
我要评论
0
0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我知道啦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 我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