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关税战的第一天,我就发过一个朋友圈,“这次的关税战,是2019年贸易战以来,对国产替代最大的机会”。
了解经济学的人都知道,不同国家有各自的优势产业,各自取长补短,才能形成一个国际贸易的生态平衡。而关税则会打破这个平衡,是贸易保护的象征,保护的是本国的产业,打击的是他国的产业,这玩意儿本不应该被提倡。
美国这次发起的关税战,与其说是向全世界宣战,不如说是掀了WTO的桌子,要重新制定关税规则。
因为具有保护自己打击他人的属性,所以关税的本质就应该是对等的,任何给“不对等关税”唱赞歌的言论,屁股不但是歪的,还歪到国外了。
就像那个某科院的二逼,发明了什么对等关税是“打老婆”的理论,如果因为关税战,立马单膝跪地,别人欺负我,我反而以德报怨,这不是打别人老婆,这是帮着别人打自己的老婆。
为什么特别强调半导体设备的国产替代呢?因为半导体设备有显著的代表性,代表着所有关键行业的上游,包括设备、核心零部件和原材料等等。
2019年之后,我们天天喊“国产替代”的口号,但大部分仅仅停留在口号而已,光打雷不下雨,为什么呢?因为下游的很多客户一是没有痛感,二是不太敢。
大部分关键行业的下游,有着保守至极的客户属性,不敢也不愿意去尝试任何能给业务带来风险的新尝试,这些新尝试就包括把设备替换成国产设备,这一点半导体行业尤为明显。
我五六年前就和一个国产IGBT厂商交流过,他们也一肚子怨言——我们的产品明明性能参数和国外设备不相上下了,客户也验证过了,价格还比国外便宜,但是客户就是不下单……想想也正常,客户谁愿意为了几十块钱成本的芯片,去让自己几百万的设备冒风险?
还记得2019年台积电那次光刻胶污染事件么?因为一款原材料的问题,几万片晶圆报废,直接损失几十亿元……所以,也能理解为什么芯片Fab厂,对于设备和原材料的替换,需要那么久的验证周期了,为什么那么保守了。
所以就像上次Semicon上发布“三山五岳”半导体设备的黑马,哪怕背后有花厂的支持,这么短时间开发这么多款前道核心设备,业内有质疑声音也是正常的,经过多少Fab的验证了?
按照正常的市场规则,没有哪家关键核心行业的下游客户,为了情怀而主动去替换成国产设备,哪怕是讲什么供应链安全,也基本都是鬼扯。
除非被逼到份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