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工智能、芯片等行业
欢迎各位客官关注、转发
智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持续革新,尤其是大模型技术的赋能以及关键硬件的突破,为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大模型技术为智能机器人提供了强大的“大脑”功能,使其能够感知外界环境、理解人类指令并自主做出决策。通过大模型的多任务学习能力,机器人可以在多种场景下快速适应并完成任务,极大地提升了其通用性和灵活性。
例如,大模型能够整合来自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采集的图像、声音、物理信号等数据,将原始数据转化为适合模型训练的高质量数据集,极大提升数据准备效率与质量。
在硬件方面,传感器、关节执行器等关键部件的国产化率不断提高,降低了机器人的制造成本,提高了其性能和可靠性。以六维力传感器为例,2023年其国产化率已达到约30%,而中国机器视觉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在2022年已超70%。
这些硬件的突破使得智能机器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实现更精准的动作控制和更灵活的交互能力。
智能机器人市场的竞争格局正逐渐形成,国内外企业纷纷加大投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全球范围内,工业机器人市场主要由“四大家族”(发那科、ABB、库卡、安川电机)主导,但近年来,中国本土品牌逐渐崛起,国产化率不断提升。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为322台/万人,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约500台/万人。
在商用机器人领域,运输物流、服务业、农业等场景的机器人出货量增长迅速,其中医疗机器人实现了突破性增长。
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也在不断扩大,2023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厂商的出口收入合计约15.1亿元人民币,工业机器人出口量达11.83万台,增速达86.4%。国产替代成为智能机器人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尤其是在中低端市场,国产机器人凭借性价比优势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在高端市场,尤其是在核心零部件和先进算法方面,国产机器人仍与海外领先厂商存在一定差距。未来,国内企业需要在技术创新、供应链整合、品牌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提升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以下是《2025智能机器人行业产业研究报告》部分内容:
公众号后台回复《2025智能机器人行业产业研究报告》,即可获得完整报告。
本公众号所刊发稿件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回复,我们收到信息后会在24小时内处理。
推荐阅读: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勾搭:
18948782064
请务必注明:
「姓名 + 公司 + 合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