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高层论坛上,长安汽车展示了其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战略布局和技术突破,将汽车定位为“具身智能机器人”,并通过全固态电池、L2+智驾普及、品牌重构及全球化路径推动行业变革。
长安汽车计划2027年量产全固态电池(续航1500km),发布“北斗天枢2.0”计划普及智驾,并与华为等ICT企业合作补齐智能化短板。全球化“海纳百川计划”和跨界协同战略为出海奠定基础。
我们来看看长安的技术创新点、应用场景及行业影响,探讨其面临的法规、基建和生态适配挑战,在“智驾元年”及AGI(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引领潜力,整车智能理念和多域融合技术将推动汽车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生态载体的转型。
长安汽车智能网联技术
的创新亮点
长安汽车在电池技术上的战略聚焦于全固态电池,计划2027年实现量产,目标续航里程达1500km。全固态电池相比传统锂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寿命上具有显著优势,其固态电解质取代液态电解质,避免了漏液和热失控风险。
2025年被视为“智驾元年”,长安汽车发布的“北斗天枢2.0”计划旨在推动L2+技术的全民普及。
其全场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覆盖高速NOA(导航辅助驾驶)、城区NOA及APA(自动泊车),通过高性价比的传感器配置和算法优化实现广泛适配。
首席智能驾驶技术官陶吉介绍,长安的交互式智驾系统是技术亮点,计划年内落地高阶智驾车型。
该系统通过语音指令调控驾驶行为,例如用户说“我头晕”,系统会自动靠边停车。交互式智驾系统基于多模态融合,整合视觉、语音和动作控制,超越了行业热门的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
陶吉将其定义为“AI EV”(人工智能电动车),强调整车智能的中央大脑架构。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智驾与座舱的割裂状态,通过跨域融合实现感知、决策和执行的统一。
系统可结合舱内用户状态(如疲劳检测)和外部环境数据(如道路状况),动态调整驾驶策略。这种多域协同依赖于高带宽车载网络和实时数据处理能力,长安可能采用了类似SDA(软件定义汽车)的架构,确保大模型上车后的低延迟响应。
长安汽车通过重构品牌矩阵——阿维塔(高端)、深蓝(年轻化)、长安起源(主流)——精准定位不同消费群体,聚焦电动化和智能化。
深蓝汽车的全固态电池样车和交互式智驾系统体现了技术落地能力,而阿维塔则通过高端定位抢占豪华智驾市场。这种分层策略优化了资源分配,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技术创新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及发展趋势
长安汽车的“北斗天枢2.0”计划和交互式智驾系统将L2+技术下沉至主流市场,推动了全民智驾的普及。
L2级智驾渗透率已显著提高,而长安通过成本优化(如减少激光雷达依赖)和算法升级(如BEV+占用网络),在有限算力下实现了城区NOA的高效运行。这种高性价比方案契合了行业趋势,即智驾从高端向中低端车型渗透。
例如,深蓝汽车的全场景解决方案可能基于7V或9V纯视觉配置,结合国产芯片(如地平线征程系列),大幅降低了硬件门槛。
全固态电池的量产将重塑电动车竞争格局。1500km续航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还为物流、重卡等商用场景提供了可能性。
这种模式为其他主机厂提供了借鉴,推动了ICT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例如,长安可能借助华为的云端仿真平台加速智驾算法迭代,缩短开发周期。
邓承浩建议政企共建出海平台,体现了长安对政策支持的期待。这种全球化布局不仅提升了品牌影响力,还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出海树立了标杆。
长安将汽车定位为“具身智能机器人”,预示了智驾技术向AGI演进的趋势,L3到L4的跨越将在4年内实现,交互式智驾和中央大脑架构将成为关键驱动力。
汽车将整合生活空间(座舱娱乐)、储能单元(V2G技术)和机器人属性(自动导航),成为多功能智能体。例如,长安计划2028年推出人形机器人,表明其技术野心已延伸至海陆空立体出行。
小结
长安汽车在2025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展示的战略布局和技术突破,智能网联领域的深远眼光,全固态电池的量产计划、“北斗天枢2.0”的智驾普及战略以及AI EV的整车智能理念,不仅推动了电动化和智能化融合,还为行业树立了技术标杆,跨界协同与全球化路径进一步增强了其竞争力,使长安在“智驾元年”占据先机。